青阳:“双刃”出鞘直击“双非”问题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在狠抓落实贫困户脱贫步伐同时,还有一些非贫困户的弱势群体和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非贫困村的问题,亟待重视解决。为从根本上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质量,降低非贫困户致贫风险,加大对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非贫困村的帮扶力度,提升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整体水平,我县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帮扶,切实解决边缘户致贫、脱贫监测户返贫风险,提升村集体经济及村级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拔出项目之“刃”,直击改善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

按照“村为主、乡镇负责、县统筹”的工作思路,指导边缘村选准发展项目,通过财政资金项目引领带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夯实薄弱村发展基础。在2019年对13个边缘村和20个革命老区村帮扶的基础上,今年对11个边缘村每村继续安排30万元发展村级集体产业,夯实村级发展基础。

聚焦党建引领作用,认真谋划“党建+”工作载体。加强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双好双强”村党组织书记。深入推进“阳光党建”工程,在加强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基础上,大力实施党支部建设提升行动和ABC分类定级管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以局包村单位为主,选派党组成员1人为队长,2名工作队员入驻边缘村,加强指导,统筹合力发展。

改善边缘村人居环境,打造灵秀青阳美好家园。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美丽乡村建设、农村道路硬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事一议”、 农村环境“三大革命”等项目安排上加大对边缘村的倾斜力度。

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水平,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边缘村农村文化活动室为基层服务点,实现城乡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着力创新贫困人口医疗服务体制机制,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团队的形式,开展家庭医生签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控辍保学措施,确保适龄少年儿童享受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对边缘村师资配置适当倾斜,推进城乡教师交流;改善边缘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开发主导产业,创新思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结合各村情实际,通过进一步摸清村集体土地、山场、林场、塘坝、房产等资源资产状况,对外发包、租赁、公开拍卖使用权,或通过招商引资组织实施发展项目;鼓励边缘村开垦新增耕地和实施“增减挂钩”项目。

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模式,保障贫困户稳定增收。坚持户贷户用户还,切实做好扶贫小额信贷贴息工作,确保边缘村贫困户“应贷尽贷”;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稻虾养殖、九华黄精、茶叶、中药材、水产、特色经济林、竹林、林下经济等特色农林发展项目;编制旅游规划,发展休闲度假、健康养生,田园观光,民俗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旅游公厕、小型停车场、道路交通指示牌、村级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拔出帮扶之“刃”,直击化解边缘户返贫风险

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帮扶,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脱贫监测户能持续稳定增收;出台帮扶政策,边缘户困难得到帮扶化解,切实解决好边缘户致贫、脱贫监测户返贫风险。

分类施策,针对性帮扶。县制定的“1579”综合医保补充政策,对符合参保的城乡居民患重特大疾病开展门诊和住院医疗救助。对符合危房改造条件的,经确认后纳入危房改造范畴,参照建档立卡贫困户标准予以补助,今年通过大排查,共有132户一般户危房正在改造。边缘户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符合资助条件的,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纳入教育资助范围。将符合低保、特困人员条件及时纳入保障范围。对因重大疾病、突发事件、其他原因导致家庭生活暂时困难的边缘户和脱贫监测户可申请临时救助。积极探索创建结对帮扶双方利益共享机制,将民营企业社会扶贫资助精准有效地配置到边缘户。

对症下药,脱贫监测户帮扶。坚持“四个不脱”机制,根据每户的致贫原因和实际情况,分析找准可能造成返贫风险的主要原因,精准制定“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重点对可能造成返贫风险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对有劳动能力的结合当地特色协调农特产品销售,实行产业帮扶。对具备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加强针对性技能培训,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帮助上岗就业。及时动态调整,对符合条件的无劳动能力的要实行政策兜底保障。

干部跟踪,联系帮扶。安排乡镇、村干部对边缘户进行跟踪关注;脱贫监测户安排乡镇联系村领导和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联系帮扶,每个月走访1次,切实帮助解决家庭实际困难,加强监测预警,做好防范返贫、致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