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別害怕,你不卑微,只需要做真實的自己

你是否常常會有這種情況?

自己已經忙得一塌糊塗,寧可熬夜加班,也不能拒絕同事麻煩你的事情。不能吃辣,和朋友聚餐,卻常常點的是滿桌辣菜。一件東西很喜歡的東西,卻從來沒有和親密的人開過口。出現口角的時候,不是你的錯,最後道歉卻是自己。有時候很難過,但不敢在朋友面前表現出來,害怕能量低,影響到別人。在親密的愛人面前,也總是一味逃避摩擦和問題,害怕衝突,也不想讓對方生氣。突發情緒,說出了內心的壓抑之後,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責。



也許,這就是你的真實寫照,卑微,恐懼,害怕,缺乏關注,過度擔心。

生活中,你一直試圖討好每一個人,讓所有人都滿意,關心別人是否對自己滿意,比關心內心真實的感受更重要。

不管是家人,朋友,愛人,只要他們覺得合適,自己就會當成任務一樣去完成,直到完成後才能大鬆一口氣。

所以,你開始對很多事情,都喪失了興趣,對很多人,都有了疏離感。

總覺得,父母也不夠愛自己,似乎總隔著一層什麼。

親密的愛人,似乎也不敢放心地依靠,自己就像一座孤島。

你可能是一個人人都誇讚的好人,但內心卻對這一切厭倦。

小心翼翼地活著,悅納著別人,忽視著自己,內心積壓著許多不滿和傷害,慢慢變得連說出一個需求都要吶喊。

討好型人格?不是的,你只是需要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

那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走出討好的意識模式。


保持對“討好”的覺知


人人生而平等,不管過去的經歷怎樣,家庭的條件如何,每個人生來就值得擁有一切。

每當“討好”的感覺升起,內心一定有了對某種感覺的恐懼。

害怕別人對自己不滿意害怕拒絕會影響關係害怕一旦追隨自己的內心會被孤立

當你升起恐懼,覺知你的恐懼是什麼,放下“我不夠好,我不配擁有的”意識模式。

告訴自己,一千片葉子,會有一千種紋路,一萬個人,會有一萬種性格。

每個都不可能讓所有人滿意,所以你最先應該討好的是自己,追隨自己的內心。

很多時候,情緒的突然爆發,對生活的怨恨,對很多關係的冷漠都是源自於內心沒有得到滿足。

所以,試著放下那些恐懼,跟隨內心的想法,在乎自己的內心並不是自私,而是讓自己更有力量去愛,去生活。


允許自己不完美,允許生活有缺憾


月有陰晴圓缺,大自然無法改變的事情,我們身為大自然的一員,更是難以逾越。

有的遺憾,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所以,有時候不是自己不夠好,而是即便做到了最好,依然會有遺憾。

你不能讓別人按照你的意願說話,同樣,你也不一定非要對別人的話表示贊同,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一樣。

接受他人的說話方式,堅定自己對事情的認知,每個人活出每個人的價值,誰也不用刻意去迎合誰。

當然,不同意見就會產生摩擦,摩擦只是觀念與觀念的碰撞,而非人本身。

所以,任何碰撞,不要太過苛責自己,要明白,一切磨合都是為了讓生活更和諧。

不斷在事情本身總結,而非在內心詆譭自己,接受不完美,你才能活得自在。


學會說“不”,沒想象中那麼困難


拒絕,並不意味著冷漠和自私,任何時候,要尊重自己的需求和渴望。

如果,你放棄休息,放棄自己本應該做的事情,去幫助別人完成其他事情,內心不會產生不平衡的感覺,反而覺得很滿足,大可以去做。

但討好型人格的人,大多時候,是硬著頭皮去做一些事情。

因為拒絕,會讓內心產生強烈的內疚感,你習慣了以別人為中心,所以很害怕別人會失落。

事實上,當你拒絕了,他就會尋求其他途徑解決,所以不用擔心會傷害對方,也不用內疚。

一開始很困難,只需要稍稍向前一小步,嘗試一次,就會發現,拒絕非但不會影響關係,反而會讓他人更瞭解你,更尊重你。


放下對愛和關注的追逐


每個人活著,都有“獨一無二”無法替代的價值,每個人的內在都是具足的。

喚醒內在的信心,就能看見自己的價值。

討好型的人,總覺得,只有做得更多,別人才能關注到自己,只有不斷討好,才能擁有愛。

實際上,即使你什麼都不做,愛你的人也會向你走來,關注你的人也一直都在。

萬事萬物,都是有吸引力的,你也只能吸引與你相投的人。

縱然讓自己的姿態低到塵埃,也無法吸引到氣味不同的人。


提高自信,學會愛自己


每個人,都不需要,透過他人的愛來滋養自己,我們自己就可以觀照到自己。

你討好的越多,就會有更多的自我懷疑產生,信心也會不斷被摧毀。

你越是不在意自己的感受,不斷隱藏和逃避,別人就越是無法感知到你的喜怒哀樂。

學會自愛,並不是自私,你可以在需要的時候拒絕,在渴望的時候表達需求。

你會發現,對方回饋你的不是孤立,而是更加重視。

學著滿足自己的需求,像過去滿足別人那樣滿足自己。

你會發現,信心和幸福的感覺都在提升。

當你能夠感受到內心的豐盈,才能感受到外界源源不斷的愛,才能與那些愛鏈接上。

你不是孤島,本就值得擁有一切。

你不卑微,別害怕,勇敢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