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动物总动员:大熊猫

中国绿色时报邀请您收听——生态系列节目之珍稀动物总动员:大熊猫。


大熊猫身材圆圆滚滚,内八字行走,憨态可掬。它体色黑白相间,脸上永远挂着大大的黑眼圈,据说一生的梦想是照上一张彩照。大熊猫的学名其实是“猫熊”,意思即为“像猫一样的熊”, 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动物。也就是说“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却相似于猫。”

800万年的“活化石”

大熊猫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古老而珍稀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864只。

大熊猫是世界种群演变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距现在已有800万年的历史。今天,与大熊猫同时期的其他动物均已灭绝,而大熊猫生存并繁衍至今,可以说是动物界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大熊猫在树间悠然自得的样子

智慧生存法

大熊猫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在大自然弱肉强食法则之下,大熊猫也因其智慧生存至今。比如下雪天,尚未独立的熊猫宝宝跟随大熊猫妈妈外出觅食时,为了防止寻机捕食幼小熊猫的天敌金猫、豹的发觉与攻击,熊猫宝宝一般会踩着妈妈的脚印在雪地里前行,以免留下痕迹,引来遭遇大战。

大熊猫母子在嬉戏玩耍

资深吃货和嗜睡宝宝

大熊猫一年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在海拔较低的竹林间觅食,6月份便向上迁徙,寻觅高海拔地区含糖量更高的新笋和竹茎。气候转冷时,再返回海拔较低的竹林中。如此循环,确保了种群的延续。

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天要吃20千克左右的鲜竹,每天睡觉10小时,可以说大熊猫一天除了睡觉就是在进食,妥妥的吃货一枚和嗜睡宝宝。

一度四海为家

大熊猫的足迹曾经遍及中国长江、黄河和珠江流域。受全球气候、地质变化、人类生产生活和大熊猫自身生物学特性等因素影响,目前仅分布于秦岭、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

该地区是全球地形地貌最为复杂、气候垂直分布带最为明显、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因而成为了大熊猫的最佳栖息地。

大熊猫保护仍存在栖息地破碎化、保护地彼此隔离、保护力量无法整合等问题,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熊猫妈妈和熊猫宝宝

大熊猫的春天

为了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明确要求在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把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给大熊猫一个安心的家。

2018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成都正式揭牌成立。2019年10月17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会同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编制了《大熊猫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征求意见稿)》,大熊猫的保护迎来了春天。

大熊猫啃着竹子自得其乐

好了,听众朋友,本次为您播送的生态系列节目之珍稀动物总动员:大熊猫 今天就到此结束了。

来源:中国绿色云媒 中国绿色时报融媒体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