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艺术|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名称】夏景山口待渡图

【年代】五代

【作者】董源

【馆藏】辽宁博物馆

【材质】纸本

【尺寸】710cm x 50cm

此图中沙滩、山坡、近山、远山的画法有别,近树、远树、灌木、柳树、芦苇、竹丛的画法也各不相同,但它们的组合有节奏、有变化,又十分的和谐,真可以称作一首视觉的“交响曲”。值得重视的是,这些画法笔墨,都与江南风光的特点很合拍,那么,是江南山水孕育了它们,还是它们创造了山水的江南风格呢?两者都是。

作品介绍:

此图为工笔重彩花鸟与写意树石相结合的作品。所绘主体花鸟:绶带鸟、八哥、桂花、秋菊,均属于祥瑞、珍贵之物,寓有富贵长寿和君子节操含意,内容明显地反映了皇家的艺术和审美旨趣。画面的物象既真实地展现了生物的自然本性,也形象地表达了内涵的寓意。

桂树干粗叶茂,枝头繁花如锦,黄色金桂似散出阵阵幽香;石畔数丛菊花,红、黄、粉、白,色彩斑斓,竞相斗艳;枝头八哥相对鸣叫,突出了其善鸣秉性;绶带鸟身姿优美,深蓝色羽毛分外夺目。花鸟绚丽的色泽和生动的情致,营造出喜庆、欢悦的气氛和吉祥、华美的意趣。此图画法工整鲜丽,继承了“黄家富贵”的宫廷“院体”花鸟传统。同时,工笔重彩的花鸟与粗笔水墨的树石相间,也反映了吕纪兼工带写的成熟花鸟画风格。

在画面的右下侧山石屹立,有的横卧,有的竖立,有一块较大的湖石,造型奇特,上大下小,山左倾斜,呈险势状;山石和土坡上点缀着花草、杂木;山石后有一簇盛开的菊花,山石旁有一棵老桂拔地而起,树干粗壮,长满了疤节,显然是一株老桂;树干向右斜倾,并将主干伸出画面之外,然后又从画外上方斜入画面右上部;另一枝杈,又从树干伸出向左上方,入画面中上部,这是妙笔,不但弥补了画幅左上端的空阙,而且对整个画面起到平衡作用。桂树花叶繁茂,树枝相互交错,错落有致,树枝上端繁花满枝,让人感到金桂的幽香阵阵,沁人心肺,与下端石旁盛开的各色菊花相互映发。由于一棵硕大桂树干重心偏向右侧,画家在构思上十分巧妙,将桂树向左倾斜伸出的树杈上安排了两只八哥,一只绶带鸟,用来平衡了画面。这两只八哥和右侧另一树枝上的一只八哥,翘着尾张嘴在树枝上叫鸣,遥相呼应,显得十分活泼,生动真切。画面左下角安排了一只绶带鸟,晃动着色彩艳丽的长尾,聚在坡间草丛中相互争食一只蚱蜢,显得热闹非凡。

此画构图新颖,景物主要集中于画面右侧和下部,形成全幅构图既充实饱满,又疏密相间,景物配置得体,画幅左侧中部留有较大的空白,形成黑白强烈的对比。

此画用笔秀劲,勾勒敷色,颇具功力。山石用斧劈皴。山石的笔法较为粗放,棱角方硬,具有立体感和质感。此画继承南宋院体中花鸟画法,工细中稍加放纵,形成精工富丽的艺术风格:细笔工绘,花、叶、鸟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这种一工一写,相互映衬,达到粗细相间,却和谐统一,且显得自然生动:禽鸟造型准确,形象逼真,生动活泼,小趣盎然;设色方面,此图色彩浓重艳丽,厚重而无俗媚之气。绶带鸟斑斓的羽毛和艳丽的长尾,漂亮的红嘴,脚爪,描绘极为真实自然,色彩的深浅厚薄的变化,表现了羽毛的质感。八哥虽体以黑色为主,但却层次分明,活泼自然,生动逼真,每一只八哥的神情刻画得特别贴切。花叶用石青染出,以浓淡分向背,极富有变化。

五代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卷》

作者简介:
董源 (934-约 962年),又名董元,字叔达,江西钟陵(进贤县)人。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与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国主李璟以为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