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春天把你美成画,写成诗,谱成曲,诗、画、曲,都是深情

一场春雨随风潜入夜,湿了江南的桃花、润了北方的梨花,催开了梅花,也绿了柳树。柳树在古代诗词中是一大主流,柳与“留”的谐音,成为了诗词中表达分别依依不舍的一种意向。也是柳的婀娜多姿,太过于难画,也成了历来画家挑战自我的一个事物。有了画和诗,怎么能少的了,曲呢?一曲就更能传唱出千古情感。

陈树人 杨柳春风

唐代杨巨源《城东早春》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寄予的情感:

绿柳枝头刚刚露出几颗嫩黄的柳眼。写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热爱。

陈树人 杨柳春风

唐代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寄予的情感:

明亮的黄鹂呼唤春风,一切生机,欢快明亮的景象内,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己内心这般复杂的心情。

陆俨少 春柳含烟

唐代贺知章的《咏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寄语的情感:

描绘出刚刚发出新芽的柳树美丽的姿态,并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了由衷的赞颂,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吴湖帆 春云烟柳局部

清代高鼎的《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寄语的情感:

“拂堤杨柳醉春烟”,村的原野上的杨柳,枝条柔软而细长,轻轻地拂扫着堤岸。烟雾迷蒙,微风中杨柳左右摇摆。洋溢着诗人欢快的情绪,给世人以美好的情绪感染。

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寄语的情感:

最爱的湖东美景百游不厌,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表现诗人大自然的喜爱。

黄幻吾

南北朝的谢灵运《登池上楼》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寄语的情感:

初春的阳光已经代替了残余的冬风,新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诗人对春光来临,独居的苦闷。

北宋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寄语的情感:

丰子恺的画中,最常见的是杨柳。丰子恺画这一幅月下劳作图。那时已弯月高挂,风吹杨柳,干活的人却伏身不知疲惫。他把这幅画题名为“杨柳岸晓风残月”,诗意的不只是风花雪月,赞美每一个正在耕耘的身影。

柳树是春天的使者,它的出现给人美的享受,同时也给人春愁无限。

张大千 柳荫凝思

唐代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寄语的情感:

少妇见到了田头路边的杨柳枝变绿了,意识到美丽的春天已经到来了。此诗反映了独居少妇们一个较为普遍的心理矛盾,让夫婿在外建功立业就难以欢聚;而要在家中欢聚,夫婿就难以在外建功立业。希望丈夫在家里与自己欢聚的念头占了上风,于是她特别感到悔与恨。诗人对战争的控诉。

隋朝无名氏《送别诗》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寄语的情感:

写春已归去而人未归来,从诗歌中所看到的用“柳”来表现离情别绪的诗句。表现诗人对春的哀愁。

柳能入诗,也能画,其实它入曲,也一样情深意重。

折柳曲,是古代古人送别的一首古曲。后来也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唐代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阳关三叠》

源于唐代王维《渭城曲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图片 音乐均来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