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音掠万物,何以恨秋声?——评析欧阳修之《秋声赋》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古代文人多爱秋,爱秋色的潋滟动人,赏白藏的山川河流,吟素秋的苦思愁肠。像纳兰性德作《浣溪沙》,“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孤诵往事逝者深情;王维工于书画,爱音乐,也爱“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雨后秋天;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道尽心中的伤时感事。文人写秋,总是不自觉地印上伴有个人情绪、人生阅历的烙印,六一居士亦如此,言秋声的肃杀与凋零,叹发“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之感,一首《秋声赋》,显示出欧阳修文赋自由挥洒的韵致。

欧阳修写商秋的声音,写得惟妙惟俏,把秋日万物的凌冽与凋零,物境转至心境的沉郁和调适镌刻得淋漓尽致。声音,本不是形象可感的,它只能透过听觉传至人们内心,才能慢慢领略其中的个味。在醉翁先生赋下,声音似乎有迹可循,具体可感。秋声充满着秋日的瑟寒,也蕴涵着万事万物“始于尘土,归于尘土”的哲理。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生命一切有终于平静。《秋声赋》的秋声,既叙述世事无常、人生跌宕起伏的苦闷,但又有超然物外、破旧立新的思想境界。


“始于尘土,归于尘土”

一、秋之声

在诗人的耳中,秋声是怎样的呢?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诗人开篇便用了比喻,十分栩栩如生地描写的秋天之声的特质。风雨声、波涛汹涌声、金铁铿锵声、行军声,以其他事物的声音表现秋天的声音,从文学的艺术标准来看,把秋声的形象概括性刻画得极其独特和具体。用四个比喻,便从小到大,从远到近地描写了秋声的性质,具体生动,让读者似乎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秋声似乎是来势汹汹的、猛烈肃穆的,它不像春声那样“润物细无声”,也不如夏声一样万灵歌唱。诗人耳中的秋声,澎湃、激烈,清冽而又寒冷。后而童子的回答十分之妙,“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语句对仗工整,用词简洁但却精准,语境优美。从童子的回答,把欧阳修从声音的万般想象中拖回到现实。童子的世界简单而纯明,此时与欧阳修听出秋声的肃杀有了鲜明的对比。月色诱人,浩瀚星河,夜里景色应是宜人的,但欧阳修心中,却听出不是一般滋味的秋声。


二、从自然秋声到社会人生之态

(一)商声悲万物

秋风可以“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如此看来,秋声可以说是摧败零落者。在诗人看来,为何秋天发出的声音凄凄切切,呼号迅猛,达不可遏止凛冽之势呢?《秋声赋》的第二段作了很好的解释。“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短短几句,句式两两相对,犹如辆马车并驾齐驱。以文学艺术标准的语言形式看,这词语的选择和组合十分精准恰当,文体结构流畅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且语意深远。当然,欧阳修运用了赋的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传统手法,抓住了烟云、天日、寒气、山川等景物,分别就秋的色调、形貌、气候、意境,描绘了秋的四幅具有不同特色的油画。秋日之色是惨淡的,形貌是清明的,气候是凛冽的,意境是萧条的,但我们知道这都是比较抽象而言的,后面加上四字句作前面特质的补充,让人更好更形象地理解这秋状的种种。一幅幅画面被渲染得极其优美,因为素秋是清冷的,故这里给人一种悲壮美。秋之性状如此,所以秋声才如此砭人肌骨、愁苦怅人。

“夫秋,邢官也......又兵象也。”这里句式是判断句,把秋往自然人文解释了。在这里,很自然而言,从自然之秋转而与社会、人生相连,从而折射了“物过剩而当杀”的人生哲理。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所以秋天本身就带有攻击力和悲凉之意,它代表着生命的一种结束。秋声是商声,正如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草木过了繁盛期就会衰亡。从自然到社会,谁也逃不掉衰亡的结局。《秋声赋》这一赋从写秋声到转理,把情、景、事、理搭配得浑然天成。


(二)人生的无形秋声

都说悲秋凉人,为何要一味怨怪“万物归于土”的秋天呢?秋声如魂声,自然界的草木无情,便无需心系太多俗世的事物,却也会衰败零落。赋的后半转到说人生哲理,秋声之所以悲凉,是人们所看之景,所阅之历,所伴之人之意。草木之物从发芽,昌盛到凋亡这一过程,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人亦如此,为何要高叹秋声悲凉呢?欧阳修前半生入仕极为困难,百般挫折,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写这赋诗虽在高位,但已经在这跌宕起伏的生涯中看透了很多东西,权利与斗争,现实的逼仄,起起伏伏,也是生命的一种规律。


“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人听秋声悲是以其景,也是以自事。人是灵性之物,一生都活在尘世中,自然诸事扰身。更何况“思其力之所不能及,忧其智之所不能行”,固为何怨恨这秋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