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万物有灵,莫伤物命,几个真实的案例(故事)


作者 | 龙泉道人



今日听同门师兄讲了几天前刚刚发生的事情,感触颇深,于是拿出来给各位分享。师兄说,一位朋友买了两条鱼回来,因工作太忙来不及做饭,就将鱼养在盆里,并用盖子盖住。第二天到工作室时,发现大的那条鱼不见了。中午休息时竟然在神堂前面发现了那条鱼。师兄觉得这条鱼有灵性,便将它放回盆中。

第三天早上,师兄到工作室时,发现厨房里传来噼里啪啦的响声,便前往查看,见小点的鱼已经死了,大鱼则在地上翻腾。师兄换了水,把鱼捡起来准备放入水中时,那条鱼却安然死去。师兄觉得有些惋惜,将两条鱼拿出去扔了。返回工作室时他感觉有人跟随,转身看却空无一人,而且感觉头昏脑胀,心想:可能是那两条鱼需要被度化。

于是,师兄跌跌撞撞地走到神坛前,焚香祷告,请祖师度化刚死亡的两条鱼,让其少遭受些苦恼,早日投胎成人继续修行。祈祷完毕,师兄顿感神清气爽。他起身,回头看时,只见门口立两位女子,古装,长相清秀,面带微笑,并向师兄鞠躬致谢。师兄一愣,定睛细看时,门口却空无一人。他讲述这件事时,自感离奇,却又十分殊胜。也许,这就是善念感召的缘分。这么看来,再离奇的事情,也就没那么离奇了。


數日前我也听了一段真人真事。一人说,他小时候,家里建房,挖地基时曾挖出一条小蛇,他大伯认为此蛇有灵性,应该将其放生,他叔叔和婶子却不听劝告,硬将那条蛇活活打死。三个月后,他叔叔和婶子感觉右眼奇痒难忍,直流眼泪,几日后两人的右眼竟然都瞎了。这或许是随意打死蛇类的报应,而据我所知,嗜好吃蛇等灵性动物的人,或多或少曾经经历了或正在遭受报应。

前几日,小徒行医时曾接诊了一个案例,说一男子,五十多岁,其腿脚、手臂及身上各处出现皮肤瘙痒,皮肤表层呈鳞片状,越抓越痒,打针、擦药皆毫无作用。那日他到小徒的诊所求治,小徒直言其病乃因食舍肉所致,一问果然。病人多年来捕蛇无数,嗜食蛇肉。小徒施针之际,极力劝说其勿再杀蛇食蛇,不然顽疾无解救之法。那人应允而去。

后事如何,尚不得而知,不过,他的遭遇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但凡山中灵物,皆有灵性,不可伤及性命,否则将引来诸多祸患。山中畜类,最灵者莫过于黄鼠狼、蛇、狐狸等,因而,东北多仙家修炼。正如一位东北的朋友所说,他曾见过黄鼠狼在夜深人静之时,对着月亮吞吐修炼,并可见一团火球随着呼吸在有节奏地来回移动。可谓叹为观止。


几年前,我的一位学生曾讲过一个案例。一日,她的父亲与单位同事相约前往一水库钓鱼。正垂钓间,一人见钓竿被什么东西咬住,便立刻往回拉,其他人也过来帮忙。只见一条鲤鱼被拖出水面。那条鱼体型巨大,长近1米,重约25公斤。众人大喜。学生的父亲说:此鱼太大,恐怕不能吃,怕不吉利。其他几位对他的话置之不理。分肉时,学生的父亲拒绝了。不料,几日后,那几位竟然遭遇了车祸,一人在车祸中丧生,另外两人重伤入院。此事令人不寒而栗。

其实,自然界中有多种生命形态共存。道家讲阴阳对立而又相辅相成,二者互相成就互相依存。阳的部分尚可理解,眼耳鼻舌身等能够触及的世界即为阳,但我们往往忽略了眼耳鼻舌身难以触及的阴的部分,那个世界只有通过直觉、神识等进行感应。可惜的是,我们沉溺于物欲太久,致使我们的直觉慢慢变得迟钝。这就应了庄子说的“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不是那个世界太神秘,是我们无法像触及阳的世界一样感受阴的部分,而那些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却被视为异类。


说回感应的话题。所谓的感应,是指某个心念、行为会感应某个结果,那个结果的好坏与心念、行为直接关联。因此,道家的劝善经典《太上感应篇》便以“感应”为题,并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又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善报与恶报都是善与恶的心念与行为感召的结果。这是指善恶方面。

人与自然万物也是相互感应的。人与自然万物本是一个整体,人因为妄自尊大,以为自己是万物之最灵者,因此对自然界中与我们和谐共生的物类进行残杀以满足口腹之欲,无形中打破了生态平衡。因此佛家力主戒杀、放生,道家力主戒杀、救生,爱惜物命。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打破的平衡,是就生态系统而言的,其结果不言而喻,我们或许正在遭受大自然的报复。然而,令我们难以理解的是,我们或许也正在遭受着来自阴性世界的报复。这种报复是无声无息的,令人无法觉察,因此防不胜防。它们可能曾不止一次地对我们发出警告,但我们却无法解读这些信息。


一位道友说,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开始走向极端,当开始变得诸事不顺,开始身患疾病之时,往往可以看作是来自阴界的某种警告。然而,那个世界“信则有,不信则无”,因此被大多数人忽略了,进而错过了悔过自新的最佳时机。很多时候,令人幡然悔悟的可能不是“大师们”的名言隽语,而是自己亲自经历过的真正的苦难,那些苦难往往是自己感召所致。

因此,这个世界真的不缺少语出惊人的大师,也不缺乏令人醍醐灌顶的心灵鸡汤和智慧语言,却缺乏接受“无”、“阴”的世界的勇气。正因为如此,我们的人生便无法圆满,因为在“有”的世界里生活惯了,便觉得“有”就是全部,而忽略了“无”才是根本。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因此,智慧的人不偏于“有”,也不偏于“无”,既认同“阳”的世界,又苟同“阴”的世界,并出入于阴阳之间。也许,这就是道家的使命所在。慈悲。

文章来源 | 云南道教网,更多好文请关注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