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


文|白云先生

伏羲,到底发现的什么自然规律,使得华夏族,在东亚的众多民族中,脱颖而出,率先进入发达的农耕文明呢。他发现的自然规律,是河图模型。很多人把河图神秘化,弄的神神叨叨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河图就是一个春夏秋冬的四时模型,讲的天地运行规律。


进一步把河图细化,把每一个季节一分为二,就能得出来伏羲八卦,伏羲八卦。伏羲八卦,每一卦有三个爻,每一爻代表一个节气,那么八卦就可以概括一年中的24节气。掌握天地运行规律,节气,这对于农耕生产来说,极其重要。阳气指天,阴气指地,在一年中的重要节点上,用术数来标识。永恒的太阳,居于中间,其数为五,在春夏两季,万物负阴而抱阳,主生;在秋冬两季,万物负阳而抱阴,主化。


这些重要的节点,比如春分和夏至,立秋,立冬等,是怎么发现的呢,是伏羲通过圭表测量总结出来的。卦这个字,左边的圭是带刻度的圭表,也就是一根棍子。把这根带刻度的棍子插在地上,测量它在地上影子的变化,卜字,就是在影子走到哪里,就画上一个标记。

说阳气,阴气,很多人理解不了,想当然的认为,这不科学,难以捉摸,这是神秘主义,这不可证伪。这些文盲观点,不值一驳。


太阳挂在天空中,这个现象不可证伪吗,不科学吗?地球围绕太阳转,由天文地理而得出历法,这又哪里神秘了呢?

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会因为日地关系阴阳此消彼长的变化,而变化出不同的现象。而同一个时间,在不同的地方,又会表现出不同的现象。如果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囊括天地阴阳消长,而带来的不同变化现象的种类,就要让时空相交,让八卦相交,得出64卦。

在洛书模型中,中间的五,也是指永恒的太阳。黑色点,指阴气,白色点指阳气。阳气,从1到3,是生的阶段,再从3到9,是长的阶段,生命繁荣到了它的巅峰。从9到7,从7再到1,是生命的衰亡阶段。135791,阳数讲一个生命从生到死的大循环。也是万物从生到死的大循环。

阳气主生,阴气主杀。在生命的最巅峰,阴气开始萌生,死亡的分解力,开始驱动万物,进入消亡阶段。从2到6,是阴气生的阶段。从6到8,阴气长的阶段。阴气到了巅峰,开始一阳生。随着阳气的复苏,生命开始再次焕发,阴气逐渐消退,从8衰减到4。在生命成长的巅峰,阴气退尽。紧接着,盛阳一过,一阴复生。

阴生阳,阳生阴,互相此消彼长,生生死死,循环往复。洛书可以看做是一个四时模型,也可以看做是天文模型,也可以看做是地理模型,也可以看做是万物模型。如果不能理解洛书中阴阳的道理,就无法理解道德经中,为什么讲死而不亡者寿,强梁者不得其死。也难以理解,为什么庄子讲,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因为有了河图洛书和八卦,华夏人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做到了然于胸。不仅能够理解万物是怎么来的,也能理解,万物即将会怎么没的。也能够根据现在事物的阴阳状态,来推知,它未来的下一个状态会是什么样的。这样以来,通过认识和理解自然,顺应自然,就可以做到趋吉避凶,见机而动,动则必成,成则有功,功成而有大业。

河图洛书,是易经象数模型的前身。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而成卦。这个圣人,就是伏羲。伏羲对河图洛书, 进一步具体化,就变成了八卦。还有说法,认为洛书是大禹发现的。其实,通过河图模型,不难推理出来洛书模型,应该不需要中间隔了那么多年才被下一个圣人发现这个规律。所以,伏羲应该是洛书的发现者。

根据首卦的卦序不同,夏有《连山易》,商有《归藏易》,周有《周易》。三易的内容和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是卦序不同。现在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仅存周易。易经中的每一卦,代表着天地变化的一个象,说的是一个大的时间序列中,阴阳相合所推动出来的变化。卦中的每一爻,又包含着一个小的时间序列中,阴阳二气的此消彼长。

易经的思想,是华夏文化的总源头,其他的各家思想,都是源于易经。用阴阳术数的象数模型,就可以概括整个世界。既然有了阴阳,那么随之而来问题就是,阴阳从何而来呢。阴阳因天地而生,那么天地又是如何而来呢。这个问题,就需要用道的思想来回答。

万物本来都是不存在的,是天地的阴阳二气,创造了它们。天地,也是由阴阳所生,那么同理可知,天地本来也是不存在的,一定是有其他的东西创造了天地。这就有了《道德经》中,无生有的概念。那么无既然能生有,那么无又是从何而来呢?无,从一个连无都没有的地方来。这个连无都没有的地方,就是道。道从何而来呢,道不生也不死,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从道中来,它只效法自己,这便是道法自然。自然一词,指道自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