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气象 新境界|常朝晖水墨山水新作

常朝晖

1968年生于山东济南

祖籍青岛即墨市

1991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

2009结业于中国国家画院

现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山东省美协理事

山东省第十一届、第十二届政协常委

中国致公党书画院副院长

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

山东省美协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

山东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研究生导师

山东画院创作部副主任

山东画院青年画院院长


都市里的林泉之志

即墨斋,应作如是解。一者,老常之籍属也,念及乡情。二者,与积墨音谐,此技又是老常创作中之秘技也。念此等上上因缘,斋号即墨,正合之者也。

即墨,据史载春秋战国时,为齐第二都城,秦时设为县以辖,城之东有鹤山,比邻于海,南接崂山,海山相映,亦元、明时北方道教胜地之一,据言至今尚存张三丰、邱处机等神仙辈之遗迹,故而言此山曰:“山非高峻而秀奇有姿,路非曲径则无以通幽。”崂山之名,胜于天下,而诸不知崂山之最秀者首推鹤山也!即墨之地,青山秀水,文风悠远,简啜数语,言其斋之由来,识者定言不谬。

常朝晖是我的师辈,历年来少出的才子之一。之所以敢贸然呼之老常,只是朋友们私下的称呼。而老常待我们亦在师友之间,绝少世故。如此言之,颇有雅致,又显和气,亲近了许多,见面时称作常老,背后呼为老常。时间久了,改不过口,老常亦不以为然,大家在师友之间徘徊,在常老与老常的称谓里迂迴。即墨斋里的一团和气,有些像林语堂先生描述他的书斋一样:

“吾斋之中,不尚虚礼。凡入此斋,均为知己。随份款留,忘形笑语。不言是非,不移荣利。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适闲趣。臭味之交,如斯而已。”①

老常很健谈,每与友朋辈小聚时,定是古典时尚,画里画外,无不涉及,无不精辟,或有引人长思,或有令人喷饭。当然,老常是画画的,画山水画的。这是正题,凡是与画者论,论及最多者一定是画,是画就得有个出处,老常之画名未曾大显时,用功精勤是数得着的,对宋、元、明、清诸代大师心追手摹似乎全然赘语,因今人早已用烂,其实对老常今日画风起决定作用的只是几位大师而已,如元四家,明人龚半千,清之四僧,近代黄宾虹、傅抱石等,虽然不像近来所谓的大师们动辄就说成上追魏晋,继而宋元那样夸张,老常只是真正地做了一件事,择而学之并且吃透学透,所学皆为我用,当然若是有超出所列举的几个大师的范围,那绝对就是才气使然。

元人松散而高逸的笔墨技巧,在那个最适合隐逸的时代里衍生,那时的隐逸情结,绝不亚于魏晋的高士。“魏晋玄学谈无,佛教大乘谈空……玄学家发挥庄周的消极厌世思想,与佛教苦空完全一致。”②……他们极善清谈、炼丹、剧饮、豪吟与啸叫山林,都是士人们隐忍的表演。士人们要么在隐忍中死去,要么在隐忍中爆发,这种表面放浪不羁,而实则有些抑郁的文风或画风,又恰恰是中国文脉传承的经络,曾见一则故事,说“唐高宗时,有一人名张公艺,其九代同堂,高宗闻而宣见,问其何诀,张公即索纸,连书百余‘忍’字”。在今天依旧如此,安稳与繁荣的经济社会只会更加刺激当代文人的神经,在繁华的都市里,操守这种林泉之志,个中甘苦,恐怕只有经历了的人,才有发言的资格,而这种资格的“认证体系”,便是这千年来的士子们传承下来的隐忍思想吧!老常在继承前代的笔墨技巧时,一定也是受了这种文化的强烈洗礼。那种散淡的笔法与层层的积染相结合,就是老常凸显于今日画坛的山水风貌。而这种风貌的由来,除了继承元人的笔墨技巧和隐忍思想外,尚要提及另一位大师龚贤。龚贤一生也是在隐忍中度过,而也正是这种隐忍的思想造就了这样的一位大师,龚贤用墨正是层层积染,笔与笔之间留出空隙,复至二三遍,及至十数遍,加其厚度与华滋之感,增强黑白对比,反复皴染,最终使其浑然苍润③。而老常画之妙处亦正在这种层层叠叠的墨色下显现出幽情逸志,在参以近代黄宾虹、傅抱石诸先生笔法,每每横涂竖抹,勾皴交用,然后细心收拾,层层叠加,最后整合出整个画面。这种整合画面的功夫,又不得不提及对黄宾虹先生的研究与体味,宾虹用笔,用墨极其讲究,如“平、留、圆、重、浓、淡、破、积”等,用以表现黑、密、厚、重④,而这种凝重的笔墨语言,不正是这种在隐忍中的爆发吗?当然,老常对于前代人笔墨并非程式化地继承,而是加入了大量现代人对传统的解析,构筑出了具有现代特征与属性的常家山水样式,其具体表现在新近的一批山水写生中,笔法灵动,墨色和谐,不管是巴山蜀水、巍峨太行,还是雨山空蒙的江南……

今人久居闹市,每日都是车水马龙,处处灯红酒绿,在繁华与压力共存现世里,大家透支了许多思想上的安逸,只有回到自己独有的空间,沏上一杯清茗,静静地观赏那悬于壁上的灵山秀水,缓解的不仅是视觉的疲劳,更是现在人精神上的困顿。古人曾言:“君子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猿鹤飞鸣,所常亲也。尘嚣缰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也。”⑤当然还要提及“好山水,爱远游”的宗炳宗少文,及至耄耋之年尚叹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⑥其实,所言及的无外乎是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隐逸的人文情结,正好可以抚平现世中那种浮华所造成的创伤。

老常好远游,山水寄情,足以言志。老常也好逛街、购物,喜欢名牌正品。老常也很惧内,但此风绝不仅为今人尊重女性之专利,其于古时早已有之,如宋人陈季常,即苏东坡好友,东坡曾有诗戏言:“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⑦据吾之考,此诗乃河东狮子吼之发祥,老常属猴,夫人属虎,生肖之克,人力莫能左右也,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陈言勿去,聊添笑料耳!

老常时正盛年,精品迭出,能在现今社会里留存这样的一种林泉之志,诚可表之,以元人郝经论书小结老常之画,虽论书之语,然与画旨通也。如下:

“太严则伤意,太放则伤法。工而不巧,拙而不恶,重而不滞,轻而不浮。笔死则痴,笔缓则弱,笔疾则浅,笔侧则偏。心正则气定,气定则腕活,腕活则笔端,笔端则墨注,墨注则神凝,神凝则象滋,无意而皆意,不法而皆法……功夫到则自造微入妙,穷神知化矣。” ⑧山水之境,本无竟时。

参考书目:

①林语堂著《生活的艺术》。

②范文澜著《中国通史》。

③④⑥陈传席著《中国山水画史》。

⑤宋代郭熙著《林泉高致集》。

⑦林语堂著《苏东坡传》。

⑧黄惇著《中国书法史》(元明卷)。


常朝晖作品·欣赏


去狮子岩的路上

纸本水墨

35cmx68cm

2015年


盐泉山庄

纸本水墨

38cmx55cm

2018年


东湖

纸本水墨

65cmx45cm

2016年


宝顶

纸本水墨

38cmx55cm

2018年


大宁河畔

纸本水墨

35cmx45cm

2018年


东湖中的大戏台

纸本水墨

38cmx50cm

2016年


查济古村的一个小祠堂

纸本水墨

65cmx45cm

2016年


环秀桥

纸本水墨

65cmx45cm

2016年


李家山东坡

纸本水墨

34cmx45cm

2017年


榆次古村村头

纸本水墨

34cmx45cm

2017年


碛口古镇

纸本水墨

34cmx45cm

2016年

注:图文来自网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