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诗人不仅是在写游庐山之景,更是在抒发内心之感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苏轼《题西林壁》

1、

《题西林壁》的作者是苏轼,他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他的弟弟苏辙,父亲苏洵与他一起并称“三苏”,同时都位列唐宋八大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在词的发展史上,他与辛弃疾号称“苏辛”,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在书法上,他与米芾、黄庭坚、蔡襄号称“宋四家”。

所以,苏轼是一个全能型的人物,但是他的一生却是很不顺利,经历了众多的大起大落。他一生多次遭贬,经历宦海浮沉,饱尝人情冷暖,但他总能以通脱旷达的心态面对仕途的坎坷和人生的磨难。《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与友人参寥子同游庐山时所写,这次游赏前后历时十余天,从山南到山北,从山上到山下,苏轼饱览了庐山诸峰。

《题西林壁》在中国诗歌史上名气非常大,因为它不仅是诗中有画的写景诗,更是一首哲理诗,诗人将他所要表达的哲理都蕴含在了对庐山景色的描述之中了。

2、

首先,我们来看这首诗的诗题《题西林壁》

“题”是题记,“西林”是一个名叫西林的佛寺,它是在庐山的西麓,诗人苏轼把自己观赏庐山的感受写在了这个寺庙的墙壁上,所以叫《题西林壁》。

庐山西麓的古西林寺庙

接着我们来看诗的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两句诗咋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只要有着游山经历的人都知道,只要是大一点的山脉,比如衡山,泰山,嵩山,岳麓山,秦岭等等,进去山里以后,都会有相似的感觉。

其实,它们写出了诗人进入庐山里面,所看到的不同角度、不同位置的山之景。

诗人刚到达庐山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连绵不断的山峦,所以,在远处看山的时候,它是一片一片的。而真正进到山里面以后,诗人所看到的就都是一个局部的山了。随着诗人前进的脚步,出现在他眼前的是那一个一个的山岭,一条一条的沟壑。

这个时候,看到的就不是山的全貌了。因为受视线、所处位置、所在高度的限制,诗人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局部景色。

所以,首句就把一个进入深山者看山的感受给写出来了——“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山岭连绵起伏,侧着看,山峰耸立。

云雾之下的庐山

紧跟着,“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从远处、近处以及高处、低处观看庐山,庐山均呈现出了各种不同的样子。

这一句,诗人将远近这个角度也补出来了,对前句做了一个补充。可见首句的横竖也包括了第二句的远近。

因此,这两句诗人是从四个角度看山——横竖远近,既有横看竖看,又有远看近看。

诗人把这两句写得非常的巧妙。

写出了游者进入到庐山后,看景色时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感受,走一步看一步,走一段看一段,翻一座山再看一座山,看到的都各不相同。

这是非常正常的一种现象。我们知道,山的形成是由于地壳的运动,使得凸起来的部分,形成了高低不同的山。

只要进入到山里以后,不管怎么看景色都是不同的,故此有“移步换景”之说。随着脚步的移动,人的视点就不同了,那么所看到的景色也就立即有了变化。

诗人用这两句,写出了他进入庐山之后,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庐山之形,各种各样不同的庐山之景。横看庐山,它绵延不绝,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相扣;侧看庐山,它群峰高低起伏,有奇峰凸起,耸入云霄;而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位置看庐山,所看到的又是不尽相同的山色与气势。

庐山之景

诗人简洁而又很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与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3、

众所周知,苏轼是北宋文坛中数一数二的大文学家,他所创作的诗、词、文、赋,不仅展现了他非凡的文学艺术创作才能,更体现了他对人生价值与境界的深刻领悟。

庐山之行,西林壁上,大文豪苏轼写下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千古名句。那么这短短的十四个字中,蕴含这怎样的深刻哲理呢?

它们是非常关键的诗句,是全诗的一个重大转折。

诗人所写的不单单是一个山景,也不单单是诗人的一种观山之感受。它更具有一种普遍的意义——它写出了诗人在游庐山以后的一个总体上的感悟。

诗人在这十几天中总写了七首诗,其中有写庐山之景的,也有写自己心中感受的,但唯有这首《题西林壁》是诗人这七首游庐山诗的总结之作。

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最后两句,正是这首诗的精华所在,它们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升华之笔。

云雾笼罩之下的庐山

这两句诗,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我们之所以在进入到山里以后,看到了各不相同的景色,是因为我们入乎其内了,看到的总是一个一个的局部的、千姿百态的山景,永远看不到山的一个全貌。而要想看到山的全貌,还得再出来——出乎其外

,出来以后再看山,则又是一种新的不同的感受。

其实,不仅仅看山是如此,譬如看人、看事,看历史、看社会、看人生、看世界、看宇宙等等也莫不是如此。入乎其内,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微观世界,出乎其外,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宏观世界。宏观跟微观的两两结合,我们才能对事物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认知。

这就是此诗最高明的地方了。

因此,它不仅仅是一首写景诗,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中国古代的哲理诗“滥觞于先秦”,《诗经》中间就已经有包含哲理的诗句了,但不是哲理诗,到了唐代,诗歌中已经有哲理诗了,譬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站得更高,到了宋代,在唐代的基础上哲理诗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譬如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的地位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的写景,而在于最后两句的哲理——我们只有入乎其内且出乎其外才能够看清楚一个事物的全貌。

苏轼《题西林壁》

所以,《题西林壁》在诗歌史上崇高的地位源于它的哲理,而它之所以有哲理这又与诗人苏轼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因为他的人生跌宕起伏,经历过了太多的挫折,也经历过直线的上升,这大起大落的人生与诗人善于思考的个人禀赋相结合,使得诗人即使是在观看景物,他也会有自己独到的、与众不同的感受在里面。

人生的经历可以让他感受到常人所不能感受到的东西,故此诗人的感慨就比较多,随之而来的感悟也比较多了。

所以,诗人在游山的过程之中,不知不觉地就把自己的感悟给带出来了。

而诗人的这种深刻的感悟,又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给人以美感的奇秀谷峰之外,又有诗人深邃的哲理来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