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挡不住春天的脚步——通江县松溪乡回龙场村干群一心战“疫”记

这是一个有着567户1910人居住的人口相对密集的村子。

这是一个有3人被确诊而防控意识又较薄弱的村子。

这是一个远离县城、没有优质医疗救治资源的村子。

疫情防控,农村是重点。一个村,有3例。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随即打响。

一个月过去了,除了3例确诊病例外,再无新增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也一一被排除,村民的生活也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在这个人户集中、人员密集的村子,来势汹汹的疫情被有效阻击,原因何在?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大山深处的通江县松溪乡回龙场村探访,近距离与确诊患者及家人、当地干部与村民面对面交流,走进那段众志成城、艰苦战疫的难忘日子。

  疫情袭来,偏远山村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过县城、历瓦室、经沙溪、到松溪……汽车在蜿蜒曲折的乡间小路上一路颠簸。上午11时许,历经3个多小时车程,当记者来到通江县松溪乡回龙场村村部时,除了刺鼻的消毒水味道在空气中弥漫外,看不出其它任何异样。

在回龙场村二社确诊患者王某腾家四周,圈起的红色飘带似乎在警示我们,这里曾经是一个很“危险”地方。

王某腾的妻子张某荣也是确诊患者,虽已治愈回家,仍与王某腾的父母王某许、黄某珍3人在家居家隔离,见有人来,他们远远地热情招呼着。

“最初以为只是普通感冒。”戴着口罩的张某荣回忆,她和孩子之前一直在天津生活,1月18日,他们坐火车去武汉,与从苏州出差返回武汉的王某腾会合。19日,一家3人还上街买了些东西。

“当时的武汉还没有‘封城’,也不是人人都戴口罩,大街上人来车往,看不出任何异样。”在武汉停留一天后,20日下午,他们一家便驾车离开武汉回通江。

“回来那几天,王某腾有发冷、乏力症状。我们以为他是开车累着了,多休息几天就好了。”张某荣说,1月26日中午时分,她和王某腾到洪口镇卫生院看医生。

在洪口镇卫生院,医生对王某腾作了检查。了解到他从武汉返乡,遂又对他拍片作进一步检查,发现王某腾肺上有发白的现象,且有发热、咳嗽、咽痛、乏力等症状,怀疑他可能感染新冠肺炎病毒。医院当即向通江县疾控中心和定点救治医院通江县人民医院报告。

“我们出发去县人民医院时,王某腾的点滴都还没打完。”当天下午,王某腾和密切接触者张某荣一并被送到通江县人民医院,并采集样本进行核酸检测。

1月27日上午,王某腾的检测结果出来,阳性,新冠肺炎得到确认;张某荣也因出现发热症状随即被收治隔离。

  密切排查,不漏掉任何一个密切接触者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消息传回松溪乡回龙场村,一场围绕疫情防控的“战役”由此拉开。

1月27日,农历正月初三的中午,正在休假的松溪乡党委书记黄颖轩、乡长杜浩和包村组长、副乡长罗玉娟在接到王某腾被确诊的疫情通报后,立即赶到回龙场村。与此同时,通江县疾控中心人员也马不停蹄地赶了过来。

“现在最紧要的就是排查与王某腾有过密切接触的人。一旦他们多停留一分钟,对其他村民就会多一分潜在危险。”黄颖轩说。

当天下午,由乡村社干部和疾控人员组成的排查小组便兵分两路展开排查。

王某腾去过的杜家坪村和赵坪村很快被摸排,未发现密切接触者;回龙场村的排查也传来消息,与王某腾有过密切接触的有10个人:本社村民3人、王某腾妹妹一家4人、王某腾的父母和儿子。

必须马上对这些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

疫情突如其来、缺乏战“疫”物资准备,如果在劝解过程中被感染怎么办?关键时刻容不得多想。

没有一次性医用口罩,大家就把尿不湿剪成小块粘在布口罩上,有的还用上了卫生巾、防溢乳垫。没有头套,就把鞋套套在头上。乡村社干部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对这些密切接触者一一进行劝解。

正值春节,又是晚上,当他们挨家挨户劝说的时候,很多村民表示不理解。有哭闹的、有骂娘的、有扯皮耍横的……当敲开王某腾家的门时,王某腾父亲王某许很不接受,对工作人员的态度也极不好。面对防控意识十分薄弱的村民,工作人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经过2个多小时的劝说,王某许、王某许的妻子、孙子,一家3人才上了车。

“由于没有专用车辆,我们就叫来了跑客运的李远江。那个车可以一次性载十几个人。”黄颖轩说,他们每做通一个人的思想工作,就安排他们上车,然后再到下一个密切接触者家中做工作。

“等我们把10个密切接触者都劝上车时,已经是1月28日凌晨3点半了。到集中隔离点时,已是凌晨6点。”

当时采取的“战时”紧急措施,后来也得到了这些密切接触者的理解。记者在王某许家采访时,居家隔离的王某许见到黄颖轩时,仍一个劲地向他赔不是。

  科学防控,确保居家村民生活不受影响

“虽然王某腾被确诊入院,密切接触者也被隔离,但是乡村社干部却不敢松一口气。”罗玉娟告诉记者,经过一夜奋战,当大家赶回回龙场村时,已是上午10点多。一碗泡面匆匆下肚,他们就立即着手研究防控方案,由乡村社干部、志愿者组成的8个抗疫小组随即成立。

按照“乡+村+社”防控模式,成立排查组。由乡干部任队长,村社干部、驻村队员为队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在面积大、人口多、任务重、时间紧的情况下,大家挨家挨户对全村密切接触人员、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大排查,全面摸排是否有发热、咳嗽、乏力、感冒等疑似症状人员或密切接触人员,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回龙场村通往外界的6个出入口,也在第一时间设立6个管控卡,12名同志每天对进出人员、车辆进行登记、测温和劝返;同时,卡口管控坚持做到村内不放走一车一人,村外不进入一人一车,将疫情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宣传组也行动起来,拿着小喇叭,挨家挨户进行宣讲,宣传新冠肺炎防控知识、防控措施、传播途径及危害;宣传最新政策、措施、公告等,引导村民提高防控意识,不出门、不聚集、不扎堆、不赶场。乡农业综合服务站的王林把自己的车“贡献”出来,安着两个大喇叭每天在村子里来回广播,引导居民在家隔离,做好防护。

疫情防控,环境消杀很重要。消毒组迅速到位,3名消毒人员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喷雾器对回龙场村的公共区域及村民的房前、屋后、垃圾池、粪池等进行消毒,对密切接触者的家进行消毒。“除公共区域处,村民家中我们以家庭为单元把药分发到村民手上,由他们自行消毒。”黄颖轩介绍,在消毒液紧张的情况下,他们把消毒药分成了小份,确保每家每户每天都能消毒。

杜浩给记者讲了一个插曲:“村民看到我们排查一丝不苟、消毒认真细致,宣讲进村入户,大家才完全认识到了疫情的严重性。当我们对返乡人员和一般接触者展开排查时,个别曾不说实话、隐瞒实情的村民主动找到我们,要求进行隔离。”

彼时,通江县城的集中隔离点已经满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村民居家隔离。

随后,回龙场村被排查出来的30多人全部实行居家隔离。居家隔离的4类重点人员、密切接触人员以及本村在外务工的其他人员,由盯防组每日追踪观察记录其在家隔离情况,引导大家提高防控意识,不出户、不串门、不聚集;由村医对他们每天进行两次体温监测,及时掌握居家隔离人员身体情况。

为解决村民生活必需品,村上成立了后勤保障组,挑选年轻力壮的村民担任采购员,按照每天统计的村民所需,开车外出采购,然后将采购回来的物品发到每家每户门前。

从最初的细致排查到村民的后勤保障,科学的防控措施确保了回龙场村在长达近一个月时间的封闭式管理下,村民生活没有受到影响,疫情也没有扩散蔓延。

  不胜不归,疫情不解除决不会懈怠松劲

“看到防控人员舍小家为大家,日日夜夜在这里坚守,我们真的很感动!”在回龙场村村部对面,正在家门口劈柴的李洪德告诉记者。

“我家就在离松溪乡不远的洪口镇,疫情当前,我必须坚守在一线。”黄颖轩自1月27日来到回龙场村后,除了送隔离人员到县城集中隔离点外,就一直守在回龙场村,“坚决把市里、县里的疫情防控部署落实到位,保障村民的生命安全,这是乡党委的政治责任。”

罗玉娟在接到消息后,连夜从通江县城返回到了村里。20多天里,即使有两次去县城拉运应急物资,她也没回过一次家。“我得去工作,那是我的责任。等疫情结束了,回来多陪你们几天。”面对父母的担心,她这样劝慰着。

“疫情就是命令。接到疫情防控通知后,我大年初三凌晨5点坐车往村里赶。”紧邻回龙场村的余家湾村包村组长、洪口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杨锋告诉记者,该村有7名密切接触者,他待在村里已近一月,至今没有见到老婆孩子。

“戴口罩、勤洗手、不聚会。”当兵10余年的退役军人王远模和同村的李波、徐鹏、李仕林等退役军人,自发组织成立了一支义务防疫巡逻队,身着统一的迷彩服每天在村里巡逻、宣传,对没有戴口罩出门的村民进行劝导。“一日当兵,终身是兵。疫情就是命令,大战当前,打赢是我们的终极目标。”王远模的话让人振奋。

回龙场村村党支部书记易礼军自1月27日晚上8点接到防疫工作通知后,便一头扎进了防疫工作中,排查密切接触人员、设置卡口、安排人员、监督落实……每天他都忙得像旋转的陀螺。

社长王光君、易礼超、王明礼都年过花甲,但他们个个是冲锋陷阵的“老兵”。“我们年龄虽然大了,但我们更熟悉情况。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只有挺身而出,不分年龄大小。”一社社长王光君说。

初为人父的孙江,是乡农业综合服务站的一名工作人员。疫情发生后,孙江第一时间投身防疫阻击战,在回龙场村通往外村的路口设卡管控,宣传疫情防控,劝导村民车辆不出村。卡点条件艰苦,孙江只能每天拿出手机看看襁褓中孩子的照片。

卡点值守、重点人员排查、环境消毒、卫生整治,十几天下来,驻村工作队队员个个精疲力尽。队员王永生对消毒药过敏,导致脸部浮肿,却坚持不下火线。

“王某腾的妻子张某荣已出院;王某腾和他们的儿子几次检测均呈阴性,也即将出院,战‘疫’已获大胜。然而,疫情一天不解除,我们就一天不能松劲。”易礼超告诉记者,摘下口罩、自由呼吸新鲜空气的日子指日可待。

采访中,记者在回龙场村聚居点看到,农资销售商李传富正开着装有化肥、种子、农药的小货车,按照村民的预订挨家挨户配送着。

77岁村民王大伟拿到刚送来的玉米种子很高兴。在他家的院子里,两个马上要到唐山务工的儿子正在劈柴,为老父准备一年的柴火。王大伟告诉记者,疫情就要过去,惊蛰马上到来,所有种子都该下地了,相信这一年仍是一个丰收年。

在王大伟的院子外,是成片的油菜田,和煦的阳光暖暖地照着金灿灿的油菜花,很耀眼。成群的蜜蜂在花间忙碌,不负春天的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