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花黑地膜栽培,学会这些技巧,整体产量、质量、效益提高

近年发展的灯盏花黑地膜栽培技术,解决了灯盏花大田生产中草害严重、除草用工量大的问题。通过总结介绍该项技术,以期为提高灯盏花整体产量质量水平、节本增效提供技术参考。灯盏花是剑川县的特色中药材优势产业。剑川县是云南生物谷灯盏花药业有限公司的原料生产基地,灯盏花主要以夏季露地栽培为主,田间除草用工量大,劳动力成本高。近年发展起来的黑地膜覆盖移栽技术,解决了大田生产中草害严重,进而影响整体产量、质量、效益提高的问题,每亩可节省劳动力成本约500元,产量产值增加约280元,共节本增效780元以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极为显著。

1选地整地

1.1田块选择

种植田以选择中等以上肥力,地势相对平缓,pH值微酸性或接近中性,有水灌溉而不积水,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为好。要求土壤条件达到农残留、重金属残留低于国家标准、无污染,并尽量避免连作。

1.2整地施肥

要求每亩撒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kg,然后进行机耕旋耕,精细整地后开墒,墒宽为0.9到1.0m,沟宽0.3m,并以每亩(15:15:15)复合肥25~30kg+尿素5,加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g和72%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300g,拌匀后一起施入墒面,使土肥充分融合后墒面呈板瓦状。土粒要细,否则影响盖膜。

2覆膜移栽

2.1移栽时间

过早移栽,因雨水未来临,空气干燥,致使成活率低,生长势弱;过迟移栽,因苗龄过长会提前开花。因此两者均会影响灯盏花生长.使有效含量和产量大幅度下降。剑川县一般6月初进入雨季,故最适宜是6月移栽,并尽量选择在阴天和早晚进行。

2.2浇水盖膜

先将墒面浇透水,然后盖上黑色地膜,并用沟土在膜上均匀撒1cm厚的薄土,防止地膜烧苗或被风吹走。黑地膜栽培既保湿又除草,能充分满足灯盏花生长所需的温凉湿润条件。栽后缓苗期短、生长势强、分蘖快,不易早开花,有效含量高,产量也高,从而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2.3移栽方法

按照株行距20cm~15cm,每行栽5株。每亩密度为1.8万~2.0万株的要求。用食指和中指在地膜上抠个小孔,孔的大小和深度,以灯盏花根部卷曲且栽稳为度,栽培后填充土壤,轻轻压实,使根系与土壤充分接触,浇透定根水。同时要尽量做到带土移栽。

3田间管理

3.1查苗补缺

移栽3d后,应及时查苗,发现缺塘、死苗的要及时补苗,保证全苗。在补苗的同时,挖取沟中的细土,对墒面薄膜裸露的地方适当加土,以防阳光灼伤苗子。

3.2水分

地膜移栽的优点是保水和抑制杂草生长。但移栽后10~15d内无降雨,要视情况浇水。特别是在收割叶片前不能遇干旱,避免在收割后植株因失水而死亡。后期雨水较多,要及时排水,避免因渍水而诱发根腐病。

3.3追肥

移栽20d后,用每包25g的“通丰”营养液,对水15kg喷雾,每亩用4包,以增强其生长势。在第一次收割叶片后,结合灌水,每亩用(15:15:15)复合肥20kg+尿素5kg,在两株中间用“点豆桩”追肥。以后根据苗情,结合灌水每亩追施尿素5~10,方法同上,确保灯盏花肥水充足,营养生长旺盛。

3.4除草

用黑地膜栽培的灯盏花田杂草相对较少,只有少数杂草从移栽孔长出,与灯盏花争肥、争光,要及时拔除,并及时铲除沟中的杂草。

3.5去蕾

灯盏花移栽10d后就会有花蕾出现,除留种田外,要及时摘除,以控制生殖生长,促进营养生长、分蘖的萌发、药物含量的提高,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剪除的花蕾要单独晾晒和交售。

3.6病虫防治

剑川县目前很少有虫害发生,病害主要有根腐病、白粉病、霜霉病。防治方法是在每次收割后,及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一1000倍液或72%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施一次。以防收割伤口的感染,预防病害发生。

4采收干燥

4.1收割方法

根据制药企业的测定,灯盏花有效含量最高的是叶片,最佳采收期为现蕾初花期。因此一般在移栽后50d左右,叶片产量接近最大时,用锋利的镰刀收割地上叶片,以不伤害植株的生长点为尺度。在前次收割后30d左右,叶片产量接近最大时再次收割,一般收割3次左右结束。收割时要尽量选择晴天。以利于晾晒工作,如叶片沾染泥土不能清洗,晒干后应使其自然掉落。

4.2干燥

收割后要及时摊开晾晒,避免在高温下堆积引起发热霉烂,造成丰产不丰收。晾晒时应尽量摊薄,减少翻动次数,在半干期翻动易导致叶片卷曲成茶叶状,影响外观质量,通常暴晒1~2d即可晒干。若天气不好则均匀摊开,晾在避开雨水的地方,注意不要淋着雨,否则易变黑,12d后在太阳光下暴晒数小时即可。灯盏花干品标准要求色绿,无霉变、发黄、发黑与杂质,水分含量不超过11%~15%。用编织袋统一规格包装,每袋装10,保存于干燥避光处待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