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撤县立区对太谷、晋中乃至整个山西有何影响?

太谷可谓双喜临门:既获批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成为全国唯二的国家级农高区(另一个是南京农高区);又成功撤县设区,成为晋中的第二个区。由县变区,可以更好的招商引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才资本聚集、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对于提高居民的自豪感也有相当大的帮助,农大的学生们应该深有感触吧。

对晋中同样是个惊喜:一是在山西率先告别了“单区市”的不利身份,解决了长期以来“小马拉大车”的尴尬局面;二是拉大了城市框架、扩大了城市规模、增加了城市人口、提高了城市竞争力,巩固了太原都市区“副城市中心”的地位。

太谷撤县设区早有规划。山西省民政厅早在2016年便向省政府提交了《山西省行政区划调整优化落实方案》,自2017年开始重点指导晋城、晋中、运城、忻州、临汾、吕梁等市通过撤县改区等方式,逐步解决“一市一区”问题。而随着太谷设区成功,晋中率先解决了“单区市”的困扰。为啥是晋中迈出了第一步?其实想一想也就释然了。因为,晋中的方案最好实行。相比于晋中仅太谷设区的简单计划,其他几个市的计划都更雄心勃勃,都想借此机会在行政区划上有所作为,因此,实行难度也就更大。让我们看看他们都有哪些计划:忻州的计划是定襄设区,五台撤县设市;晋城的计划泽州设区,阳城撤县设区,并希望将市区重新划分,解决“蛋黄型”的市区结构;运城的计划是设三区(临猗、夏县设区)且闻喜撤县设市;临汾的计划更宏大,设四区(洪洞、襄汾设区,尧都区一分为二),并且曲沃侯马合并;吕梁的计划也不逊色于临汾,设四区(柳林、中阳、方山设区)。所以,到这里,你就知道原因了吧。

不仅如此,太谷撤县设区,其实省里面也在推动。省政府2017年批复的《太原都市区规划》(2016-2035年)太谷便作为农谷,成为的“一主一副一区多组团”的一环。而在之前发布的《太原都市区规划》(2016-2030)草案中,仅仅只有榆次,当时的规划是“双城多组团”,双城是太原主城区、太原晋中共建区。而新的规划中,“太原晋中共建区”更名为“太榆中心城区”,且由并列的双城市中心变为一主一副的城市中心。从这个调整上来看,省里有做大太原的意图。而且,这个新规划最初由省住建厅向政府提交的,时间节点是(2016-2040),经省里批复后,变为(2016-2035),可以看出省里做大太原的迫切性。

虽然早在2005年,山西就提出建设太原城市圈的构想,后又相继变更为太原城市群、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但直到现在,仍然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原因就是核心不强,次核心太弱。核心为何不强?其中一个原因便是作为核心的太原、榆次虽为近邻,却各自为政。比如在太原与榆次交接之处,太原设有太原高新区、太原经开区、太原民营区三个开发区;晋中设有晋中经开区、榆次工业园区两个开发区。开发区之间产业结构基本雷同,都以装备制造业、物流业及新能源产业为主,不仅难以发挥协调效应,形成完整产业链条,而且还形成相互竞争的关系。有很多企业本来打算投资太原,但是由于太原土地供应有限且价格更高转而落户榆次。后来为了解决这种问题,2017年由省里牵头,将太原、晋中的八个开发区整合成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所有资源统一进行调配。

但是,这也只是解决了相互竞争的关系,由1+1<2变成了1+1=2,并不能使1+1>2。既然1+1>2难以实现,索性便暂且搁置吧。于是,省里出了第二招,撤县设区,做大主、副中心的城市规模,一是太原的清徐、阳曲设区,二是晋中太谷设区。这样1.5+1.5也可以>2。同时,省里还有第三招,就是将太原作为省会的职能下放一部分给晋中。首先是教育中心的职能,太原大部分的高校放到了晋中。其次是交通中心的职能。其实,相比于太原,晋中的交通枢纽功能更强。比如武宿飞机场、太原南站离榆次市中心更近;晋中地区是全省高铁站最多的地方,大西高铁山西境内24个站,晋中地区设了6个;太焦高铁山西境内11个站,晋中地区设了4个。最后,很可能是政治中心的职能。近年来,山西省、太原市的机关单位也在南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