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夜洛城闻笛》中,为什么诗人闻着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lipangaofeng


大家好,我是当归姑娘,今天回答的问题是“在《春夜洛城闻笛》中,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欢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我们先来看一下全文,整体感受一下这首诗。

全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分析全诗

这首诗是李白笔下的七绝,传达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白天的时候,人们有很多事情要处理,情感暂时被搁置到一边。但是到了晚上闲下来,很容易多愁善感,胡思乱想。离开家乡太久,本来很思念家乡,再加上夜不能寐,这种情感更加收不住了。
夜晚的时候,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突然听到《折柳曲》的笛声,情感更加汹涌澎湃。吹笛者忘我地吹笛,笛声被春天的风吹散,在整个安静的洛阳城中飘荡,打动了很多听众。诗人在想这笛声是哪里来的呢?

别人触景生情,诗人闻笛生情。笛声引起了诗人强烈的共鸣,不禁想起以往和亲友分别的场景,独自伤感了起来。

客观条件(为什么会产生离别情思)

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通讯工具,交通便捷,回家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一封邮件,一张机票都能。古代交通不便,回家道路遥远又艰难,很久才能回一次家。加上科技不发达,传递信息只能靠信件,可谓是家书难求。所以在古诗里离愁别恨是诗歌的常见主题。

故园情

”故园情“就是指思念家乡的情感。

曲子《折杨柳》

《折杨柳》是一支笛曲。

汉乐府《折杨柳歌辞》中最早出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曲中的哀怨之情。好像一双手拨动着游子的心弦。离家千里的人听到这首曲子,心中也百感交集。

意象“柳”

“柳”是诗歌常见意象。

1、从谐音方面来说

“柳”谐“留”音,表达了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还有盼望亲友归来的渴望之情。送别的人折柳送给远行的人,成为了一种表达情感的风俗习惯。

2、从文化上来说

柳树可以“随地而活”。

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

送行的人希望对方去了异地,能很快适应。祝愿她一切顺利。这些文化内涵也传承至今,影响深远。

【图片侵删】

【引用侵删】


当归阅读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英才文苑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钱二两


李白是听到了《折柳》声,才发出的蹉叹。在唐代,折柳往往意味着惜别之情,当然,也暗含着思念故乡之意。《春夜洛城闻笛》原诗如下: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一说,并不是李白的发明。我们现在常说的依依惜别之情,其实,来源于《诗经·采薇》,讲得是一位戍边的战士,踽踽而行,游子思归的故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至此,杨柳就与别离(离开边关)和思归(思念故乡)联系在了一起。这样一来,折柳的意思就很好理解了。亲朋好友在离别时,折一枝垂柳相赠,姑且留作念想吧。


唐诗宋词,都不是凭空登上艺术高峰的,而是一贯的文学传统的传承和升华。继《诗经》之后,汉代的《乐府诗集》对唐诗的影响也颇大。在《乐府诗集》之《折杨柳歌辞》中,第一次出现了折柳的典故: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可见,李白的用典,皆出自于此。在潜移默化之中,玉笛、春风、离别、折柳、惆怅和思乡之情,不但写入了诗篇,其实,这些元素,已经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了。


请问,现如今,春节归乡之前,会干些什么呢?朋友几个凑在一起喝顿酒吗?还是再道一句一路顺风?无论如何,折柳的事,肯定不常见,发发朋友圈却是司空见惯的啦。


现在的人们,是不是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从而缺少点人文情怀呢?这个问题,见仁见智吧。


俚言杂谈


因“柳”“留”谐音,故古人有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而且也有了“折杨柳辞”“逝杨柳曲”。李白客居洛城,且宏伟理想非常渺茫。在这种背景下,李白“闻”笛中“折柳”曲,故而感慨“何人不起故园情”,自然他也想家了。


忻州茂哥


寒柏陇卧子认为,要说明作者李白在其诗作《春夜洛城闻笛》中,为什么流露出浓重的故园思乡之情?就必须要了解李白的生平经历和唐代折柳习俗代表的意思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好,更全面的理解在此诗中李白听闻折柳曲后浓浓的思念故乡之情。

李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一生活动主要在唐朝中期的玄宗、肃宗时期。

一. 其人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

民间流传说李白其人,是特别豪放可爱的。李白祖籍在甘肃省天水市附近,隋朝末年他家流落到西域,李白就出生在中亚的碎叶城。碎叶当时属于唐朝的安西都护府管辖。

李白五岁时,随父亲迁居到四川,并在这里长大。后来,他又漫游湖北、湖南、江苏、山东、山西、安徽、浙江各地,创作了许多诗篇,成为著名的诗人。

其四十多岁进京,当时的皇帝李隆基(唐玄宗)要他在翰林院做个供奉(官名)。但是因为李白蔑视权贵、无视封建秩序,得罪了皇帝身边的人(包括宦官高力士、杨贵妃),被权臣贵戚馋毁,玄宗逐渐疏远了他,在政治上毫无建树,最终不到三年就被排挤出京。

后来在洛阳(天宝三载四月),他和杜甫相识成为好朋友,又在全国各地游历了多时,过着飘泊浪游的生活。

安禄山造反之后,李白曾参加李璘(永王)的抗敌军。因李享(唐肃宗)以为李璘要与他争皇位而将他打败,李白也受到牵连入狱流放,被放逐至贵州。后在半路上受到赦免重回安徽,最后死在当涂,离开了人世。

二.《春夜洛城闻笛》和折柳送别习俗

从汉代起,人们就有折柳枝给亲友送别的习俗,并且作有乐曲《折杨柳》,其内容多为叙述离情别意。

折柳送别的习俗,传至唐代更为盛行,很多唐代诗人的诗词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春天,李白在洛阳游历,夜间听见笛声吹奏着《折杨柳》的曲子,引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于是便写下了这首七绝: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词大意:不知是从哪一家传出来的美妙笛声,随着这春风传遍了洛阳城。在这幽静的夜晚听着这首《折杨柳》,谁能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情意呢!

三. 综述

⑴ 李白的一生,在政治上未能有所建树,未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报负。通过自己的经历,看透了黑暗腐朽的政治现实。

其对封建权贵的鄙夷,对封建秩序和富贵利禄的蔑视,对自由的向往,对人民百姓的同情,以及自身的经历和所受的打击,使其形成了豪迈的性格,炽烈奔放的感情,对自身才能的高度自负,和对政治、生活及理想的热烈追求。

而他一生存在深刻的思想矛盾,理想与现实、建功立业与隐逸求仙,对国家、人民的关切同情和对黑暗腐朽现实的痛恨等,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思想基础和创作方法。

所以说他是浪漫的、比较容易激动的、也是敏感和奔放的、更是浪漫而感性的。

⑵ 《杨柳枝》是隋朝就有的一种曲调,一直传至唐代中期,是一种折柳赠别的习俗。

唐代很多诗人的著名诗篇,在当时就被人们配上曲调演唱。大约在盛唐之后,仿照民歌形式或按旧有曲调写作,专供歌唱的诗词逐渐增多,就比如:杨柳枝词、竹枝词、浪淘沙词等。

所以说,《杨柳枝》曲词本就是唱唐人的风俗——折柳送别的。

总结:

李白的经历、性格,加上其常年外放或游历在外,再及听闻演唱辞别离送的曲调,有感而发写下该诗,当然流露出思念故乡的感情了!

另:参考资料有《唐诗故事》、《中国古典文字知识丛书》

注:图片部分来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以上,就是寒柏陇卧子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浅见薄识。如果各位还满意的话,请记得寒柏陇卧子。本人专注于文化写作、文玩收藏、邮票知识、诗词对联、谜语谚语及文史知识等方面,大家关注后可以看到我的其它文章、微头条与问答。


寒柏陇卧子


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后人用折柳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

王之涣的《凉州词》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其中的杨柳是代指两种事物.一种就是真正的塞外杨柳树,还有一种就是折柳曲.暗示戍守边关将士思乡的心态.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请问填写什么龙飞凤舞


大家好,我是隽永柴扉,一位热爱文学尤其是诗词和世界名著的文化类创作者。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散发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为什么诗人闻着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呢?

我们一起来赏析下这首诗吧。赏析的过程中你一定能找到答案。

先从“洛城”说起,那是现在的河南洛阳。唐朝的时候被称为东都,在当时洛城是一个极其繁华的都市。

想象一下,在一个春风怡人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次熄灭,洛城白日的喧嚣也早已平静。忽然传来了阵阵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风飘飞到洛城的各个角落。

这时,有一位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有入睡,他倚窗独立,看着窗外娇娇月光,听着悠悠的笛声,陷入了一片沉思,想起了故乡以及亲人们。笛声吹奏的是一曲《折杨柳》。这是一首汉乐府的古曲,抒发的是离愁别绪的行旅之苦。古时候人们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杨柳相送;杨柳依依,正好表达恋恋不舍的情绪。所以诗人闻着柳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吟出这首诗。

全诗妙就妙在这个‘闻’字,它抒发了诗人闻笛后的感受。

“谁家玉笛暗飞声”

笛声不知是何人吹奏,来自谁家?陌生的吹笛人只顾自吹自乐,却不期而遇了周边的许多听众,打动了他们的心。

“散入春风满洛城”诗人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他想象着在这静夜里,玉笛的悠扬曲调随着春风,飞到了洛城的大街小巷。似乎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笛声咋一飞来,细细才听出是一曲《折杨柳》。这才有了第三句“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二字也用得精妙,既指曲名,又让人联想到折柳送别的一种习俗。它营造了一种折柳送别的场景,渲染了离愁别绪的情思。

“折柳”是离别、送别的意味,唤起了诗人一连串的回忆,那蕴藏在胸中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一发而不可收拾。

“何人不起故园情”,此情此景,哪个人会不思念故园之情,诗人自己就深深陷入了这种情绪之中。

乡愁、思乡是一种人之常情,远离故乡的人尤其为甚。触景生情,人人都会产生思乡的情怀。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的感情相似。诗人李白,一生遍游中国,对生他养他的故乡总是充满着思念之情和复杂的感情,之前还写过: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的故乡在四川的绵阳江油市青莲镇,但他二十多岁就远离家乡,向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等地,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诗人深长的乡思当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强烈的共鸣。



所以,这首诗写的是闻笛,却表达的是思乡之情,浓浓的故园之情,这才是这首诗感人的地方。

以上是我个人的见解,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谢谢阅读,祝大家健康幸福!


蒋建华GL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首《春夜洛城闻笛》,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客居洛阳,于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笛声而抒发的乡愁。笛声随春风传遍,作者因折柳曲而思乡。合理的想象,浪漫的夸张,语句流畅,情感真挚,余韵悠长。全诗扣紧一个“闻”字,闻到了悠扬的笛声,思乡之情就油然而生。

为什么诗人闻着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呢?

因为那笛声中的“柳”意味着故乡,意味着分别,意味着殷切的祝福之情意啊!

下面我们就从这三重意思入手,来详解一下“柳”的具体含义。

一有柳的地方就是家,就是故乡。

柳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树种,在我国,从南到北,几乎随处可见。城市、村庄、庭院,都可以看到它袅娜的身影。柳自古就是辟邪之树;又谐音“留”,留住家里的人,留住家里的财,故有“房前种柳,屋后栽桑”,“门前一棵柳,金银财宝往家走”之说。柳木材质轻,干后不变形,易切削,可供建筑、作板材之用;纤维含量高,是造纸的好原料;木头和树枝又是好柴薪;柳条可以编箱笼、筐、帽子等;柳叶还可以作羊、马的饲料。另外它枝条柔软,春天时候很早发芽,清风拂绿柳是一幅很动人的美丽图画,可做观赏。所以,许多人家的院外,乡村的路边,城市的郊外,甚至护城河的两岸,都栽着柳树。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这是魏晋时陶渊明的家,而且还因为他家宅旁有五棵柳树,号“五柳先生”;“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这是唐朝杨万里的家;“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这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皇帝的家。“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这是韦庄笔下台城的柳;“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这是孟浩然诗中东城的柳;“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这是王之涣眼中护城河的柳;“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是韩愈心中皇都的柳……柳,简直栽遍城市乡村的所有角落,摇曳在天涯路上每个游子的心中!

二折柳的时候就意味着别离,意味着远行。

最先把柳赋予别离意义的应该是《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把战士出征的场景渲染得依依不舍,缠绵感伤,也是醉了;但却由此奠定了“柳”作为离别象征的文化基调,以后就陆续有更多的“柳”入了离别的诗词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折柳枝》(又名《折杨柳》、《杨柳枝》)的乐府诗,梁•简文帝《折杨柳》中有了“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的句子。唐朝时关于折柳的诗句就更多了: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许混《重别》“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你说这“柳”招谁惹谁了,就因为枝条依依,有不舍之意;又因为谐音“留”含有挽留之情,所以就被折来送别,一半一半地折呀!

三折柳的行为里隐含着深深的祝福。

为什么这么说呢?古人远行,山高水长又交通不便,吉凶莫测又音信难通,这一别,不知何时再相见;这一去,弄不好天人永隔。而“折柳”,不单单是依依挽留之情,更包含了殷殷祝福之意!为什么呢?“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树的生命力及其顽强,折一枝插到土里,就能活了,就能长成新柳树了。古人早就发现柳的这种特质了,后来宋•《太平御览•木部》中说“柳,断植之更生,倒之亦生,横之亦生,生之易者,莫如斯木”。既然分别已是必然,谁不希望亲朋在异乡能适应能过得好呢?柳树随地可活,寄托着送行的人期盼远行的人能象柳树一样随遇而安,万事顺遂!

“折柳”是笛曲,其音哀怨,伤离惜别。

自春秋时产生了“折柳”送别的风俗之后,代代相传。有了折柳的诗,就不愁折柳的曲,更何况诗可入曲,曲可填词。《宋书•五行志》记载“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唐书•乐志》亦记载“梁乐府有鼓吹歌云‘上马不提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此歌辞源出北国,即鼓角横吹《折杨柳枝》是也”。折柳是笛曲,可以据曲填词,多是离情别绪,所以,听得懂笛曲的离家之人,笛曲对上心境,就格外地思念家乡。

总结语

这就是在《春夜洛城闻笛》中,诗人闻着柳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的原因!因为诗人离家在外,折柳笛曲又象征着别离,所以思乡之情更浓!


hyg陌上花开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一首七绝,四句话没一个生僻字就不需绕舌了,从诗的角度,个人觉得两个词用得好,一个是″暗飞",悄然而起,呜呜咽咽,惆怅感油然而生。另一个是'散入″,若隐若现,若及若离,惹人愁肠。这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有个词叫′开元盛世",是大唐鼎盛时期,而东都洛阳,经武则天的打理,更是花团锦簇。而此时李白三十出头,蹰躇满志,从安陆出发,奔京城长安而来,准备大展鸿图。可就在这年初春秦州大地震,李林甫当朝为相,前途末卜。诗人是种敏感的动物,善于捕捉叠加或对立的点。玉笛,春风,异乡,独眠,闻折柳之曲,碾侧难眠,那离愁被放大成佳作,很是自然。顺便说一下,思乡曲为什么称为折柳呢?这个习俗很早,汉乐府中就有折柳一词,古时送人,最重的情谊,送到城外护城河边,河边易种柳树,这柳与留谐音,且枝柔绵长,主人折一枝柳条相赠远行的客人,表示挽留,惜别,友谊地久天长的意思。也有一说,柳树遇水而活,随遇而安,折柳也有寄寓平安的祝福。游子在外,思念故土故人,最伤怀的也是这折柳送别的情景。因此,折柳就成为友谊和乡愁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