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油田:绿色发展、和谐家园

人民网-辽宁频道

2019年8月,辽河油田试点单位顺利通过辽宁省自然资源厅的绿色矿山审核,被誉为“全省绿色矿山创建的标准模板”。2019年12月31日,辽河油田绿色矿山创建通过国家认证。多年来,辽河油田始终坚持安全环保优先,用生态底色描绘绿色发展,增添绿色动力,创造能源与环境的和谐,绘就一幅大美石油的壮丽画卷。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环保理念融入到油田开发全过程

辽河油田将“绿色矿山”作为工作目标,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全员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绿色发展”的行为准则,将环保理念植根于每个生产环节,植根于每名辽河人的心中。

开发初期,油田作业现场容易产生油污。辽河油田加大科研力度,选准绿色修井技术突破口,研发形成了自动化修井作业、连续油管、带压作业、压裂酸化作业4项主体技术,有效减少了原油资源浪费及器具磨损,减轻了储层环境污染,预防了地面环境污染,并改善了作业工人劳动条件、提高了安全系数和作业效率,实现了施工液体不落地,作业井场、设备和人员“三不粘油”的环保目标。

以“绿色作业”著称的油水井带压作业更是辽河的一项“绝活”。这种在井口有压力的情况实现管柱的安全无污染起下的作业技术目前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不但具有节能减排和保护油气层、环保等优点,而且可以通过减少排水时间,有效增加油气井生产时间,节约水电费用,提高作业综合经济效益。目前,这项技术不仅覆盖了整个油田,还走出辽河,在大庆、吉林等国内8个兄弟油田,以及苏丹、委内瑞拉等海外油田应用服务。

绿色,不单单体现在修井作业,在油气开发上也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

拥有亿吨优质油藏的兴古潜山的发现,是近年来油田勘探增储最大的亮点。但地处城区的油田如何有效开发,成为困扰辽河油田的一个难题。辽河油田创新形成了纵叠平错三维井网重力驱开发模式,大幅采用水平井技术,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在城区整装开采的油田,既保护了“地上楼”,又采出了“地下油”。

辽河油田处于九河下稍,洪涝灾害频发,很多油井有被淹风险,容易引发污染事件。针对这一客观实际,辽河油田在所有低洼易涝地区设立了监测点,一旦出现污染苗头,油田可通过过程监控和在线管理,第一时间按照预案组织清污队伍对事发地进行地毯式清理,确保不留一滴油污。

注重节能环保,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为保护清朗的天空,全力捍卫“水清、地净、天蓝”,辽河油田在应用清洁能源上下功夫,见到了效果。

辽河油田60%的产出为稠油,稠油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燃料。2011年以来,辽河油田实施“气代油”工程,用秦沈管道天然气替代原油作为主要燃料,对油田保持千万吨产量规模、改善周边空气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以科技手段提升安全环保工作成效。通过抓好低碳重大科技专项《热采节能节水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专门解决油田稠油热采当中热损失严重、大量余热未有效利用等18项稠油地面关键技术难题,最终实现年节约燃料油40万吨,减少污水排放2384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540万吨、油泥5万吨,实现稠油经济有效开发。

作为颇具规模的油气田,辽河油田是用水大户。而保护水环境,也是环境保护的重点和难点。

经过10多年的刻苦攻关,辽河油田走出了一条稠油污水循环利用之路,使稠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水重新回用锅炉,变成开采稠油的蒸汽源源注入地下,每年节约近3000万立方米的清水,创造10亿元以上的经济效益,确保了工业生产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

1998年,“稠油污水循环利用系统研究与推广应用”被列为辽河油田公司重大科技项目。2008年,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稠油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路线,确定了经济合理的工艺流程和工程设计参数。

这期间,辽河人边研究攻关,边实践推广,既付出了智慧与汗水,也投入了大量资金。随着稠油污水回用热注锅炉技术的逐步成形,7座稠油污水深度处理站在从事稠油生产的6个采油厂相继建起。其中处理能力最大的曙一区深度污水处理站,每天进站的2.2万立方米污水经过处理,全部实现循环利用。

据了解,辽河油田推动稠油污水的资源化,有效缓解了该地区日益严重的缺水问题,目前技术推广规模和技术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辽河油田还是全国第一家实现火驱废气循环利用的油气生产单位。作为稠油开发的又一利器,火驱开发目前已在辽河油田得到规模应用。但由于开采的特殊性,导致伴生气体组成成分变化大,甲烷含量低,若简单处理放空,不仅造成空气污染,也会带来安全隐患。辽河油田通过兴建甲烷提纯站,让火驱尾气变废为宝,实现了综合回收再利用。

油田遵循科学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公众的认可与肯定。辽河油田连续14年被集团公司评为“节能节水先进企业”,也是中石油唯一一家单位实现这一创举。

呵护苇海红滩,在促和谐中体现国企担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红彤彤的红海滩、绿油油的芦苇荡,与不知疲倦的抽油机相映成趣。

2020年1月,辽河油田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204口油气水井全部关停退出。

即便这一举措,每年影响油田近5万吨产量,但更加彰显辽河人担当的坚定,同样在为科学发展和区域和谐奉献石油能量。

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黑嘴鸥等世界珍稀濒危水禽及双台河口湿地生态环境,具有红海滩、芦苇荡等独特的自然景观。开发近50年的辽河油田,部分油气水井位于该自然保护区内。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工作要求,辽河油田编制《辽河油田辽宁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产设施关停退出及生态恢复工作方案》。《方案》明确,核心区油井2019年底前全部关停退出,2020年底完成生态恢复;缓冲区油井2023年底前完成关停退出及生态恢复工作;实验区开展现状评价工作,根据评价结果开展进一步工作。

如今,在保护区内,曾经抽油机矗立的井场已被芦苇等植被覆盖。油井退出后,辽河油田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恢复为辅,井场垫料全部拉走,同时,退出一个井场就退出一条进井路,力推自然生态系统自我保护和修复,最大程度将人工干预生态程度进行恢复。同时,辽河油田边退出边保护,施工期避开鸟类迁徙、繁殖等季节;施工时,按照国家标准严格控制噪声污染。

多年来,辽河油田遵循科学发展理念,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公众的认可与肯定,先后获得“辽宁省环境保护模范企业”“辽宁环保五十佳企业”等10余项荣誉,下属的欢喜岭采油厂获得“国家环境友好企业”荣誉称号。

现在的辽河油田,已经一扫曾经的荒野气象,而是充满了现代工业的气息。成排的抽油机轰鸣,恍若千手观音;一组组抽油机群舞蹈,则是一幅壮观的现代工业大生产的图景。这是一个油田的生机所在,也是“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情怀!

井站与苇海、井架与稻田、抽油机与红海滩、采油作业区与九曲辽河、辛勤辽河人与一草一木的和谐共处……这些美好的场景,在四季更迭、早晚往复中,展示着辽河的美:或壮观、或绚丽、或旖旎、或激越、或温婉、或萧瑟、或恬静、或悠然……

辉煌历程岁月如歌,镌刻了辽河人的奋斗与忠诚;科学发展蓝图如画,寄托了辽河人的梦想与荣光。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辽河油田高扬“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主旋律,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