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姐:说我舍不得放权才不喜宝钗,你们摊上这样的妹妹你们也烦

凤姐是个聪明人,很少看她抱怨过其他人,比如她得知贾琏偷娶二姐,并不会向贾母贾琏哭诉,我哪里做错了,没生儿子是我的错吗?明明怀了个哥儿,都累小产了。这些抱怨一点用没有,她一声不吭,直接把二姐弄死了。

贾赦赐个秋桐给贾琏,邢夫人当众给她没脸,她人前人后也没有半句怨言,连鸳鸯主动问起都遮掩过去:公婆教训儿媳天经地义,说了也没用的事情,让有心人知道了,反而更生事端。

凤姐年纪轻轻掌管这么大个家,自然有人不服,与王夫人又是姑侄,很容易让人联想她们联手把持贾府家政。所以表面看凤姐爱说爱笑,吃了猴儿尿似的,其实很谨慎,大礼数上绝不能出错,让人抓住话柄。

可是我们看凤姐对钗黛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她与林黛玉没有血缘关系,却什么玩笑话都说,亲密异常,与薛宝钗是姑表亲,同住贾府当然有交集,却从未明写她们有来往,也没见她去过蘅芜苑。与贾琏说家常话提到宝钗,称薛大妹妹,又客气又疏远,背里跟心腹平儿提到宝钗:一问摇头三不知,贾琏批评旺儿的儿子不学好,凤姐都要替他们撑腰,贾琏一口一个薛大傻子,凤姐竟然毫无反应。作者用这种对比,暗示凤姐不喜欢宝钗一家。

凤姐喜欢黛玉很容易理解,黛玉六七岁就到了贾府,凤姐看得长大的,老太太又心疼她,两个人个性也差不多,很合拍。不喜欢宝钗,很多认为是因为王熙凤担心将来宝钗做了宝二奶奶,抢了王熙凤的管家权,因为平儿也说过,将来总究是要到那边去的,这个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即使宝钗当了宝二奶奶,如果贾府没有分家,凤姐是长房长媳,自然是她当家,如果老太太去世分家,那也是贾政夫妻搬出荣禧堂另住,就算娶的是黛玉,还有李纨帮忙,各门各户住着,已经分家了的大房根本不可能还管二房的家务。贾母过生日,尤氏忙里忙外帮忙,管园门的婆子都在分酒菜吃,却没人记得给她送吃的,饿得受不了,婆子还称各人自管自家事,骂尤氏等人是多管闲事,一个婆子都明白的道理,凤姐不会不懂。


凤姐不喜欢宝钗的原因只有一个:凤姐爱面子好虚荣。

凤姐精明能干,性格要强,所以为人也极为自负。她对贾蓉说,也不见我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对着贾琏就是,把我们王家的地缝扫一扫也够你们贾家吃三年的了。对着贾母都能说:只是我活了这么大年纪,纱也看过好几百种,怎么从来没听说过这种,贾琏的奶娘提到甄家省亲盛况空前,她也要赶紧提到,我爷爷当年如何如何。

薛姨妈带着薛宝钗进京住到贾家,一住七八年不离开,本是失礼之事。又明目张胆图谋嫁给贾宝玉,任凭贾家明里暗里反对撵人依然赖着不走。薛姨妈图谋金玉良姻薛宝钗心知肚明。虽说薛家情况危急,她们母女在贾家作为也是迫不得已,到底所行不是光明正大。


薛家撑不起门户,低三下四赖在贾家攀附,王熙凤作为贾家媳妇,薛家又是她的亲戚,双重关系令王熙凤不爽又丢脸。薛姨妈说想请客又怕老太太没兴致,凤姐就和贾母一唱一和,让薛姨妈先秤五十两给她收着,老太太装没兴致,两人分钱得实惠,明显嘲笑薛姨妈。

可是宝钗偏偏还招惹凤姐,张嘴闭嘴都是凤丫头,颇有轻慢之意。当着凤姐的面就说,凭凤丫头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去,又说凤丫头没文化,说话不太通,又说凤丫头没算计,三驾马车管家,更是明里暗里贬低凤姐。

凤姐与秦可卿交好,要见秦可卿的弟弟秦钟,尤氏笑话她:人家是斯文孩子,没见过你这样的破落户,别惹人笑话。凤姐就大言不惭的说道:天下的人我不笑话就罢了,还敢笑话我。一个借居的亲戚,竟然敢如此轻视小看她,她自己不会喜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