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让文明凝聚奋进力量


  城市夜色,流光溢彩;乡镇村庄,环境优美;志愿服务,扶老帮困;身边好人,弘扬新风……近年来,一幅以“文明”为底色的城乡和谐发展画卷,正在资阳大地徐徐展开。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力量,不断满足资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抓手和着力点,为新时代资阳发展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突出道德建设 践行核心价值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价值是行为的标准。

  着力构建价值自信。围绕“德润资阳、有爱之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扬道德旗帜,坚定主流价值, 打造一批核心价值观主题社区、主题村居、主题公园,编印《德润资阳》宣传读本,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基层宣讲、“道德讲堂”、模范巡讲及“崇德向善厉行法治”“节俭养德全民行动”等实践活动,让核心价值观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制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完善机制体系增强政策保障。

  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开展两年一届“感动资阳”人物评选,每季度发布“资阳好人”,分行业开展“最美人物”,推出国省道德模范、身边好人107人次,评出“感动资阳”人物、“资阳好人”143名。同时,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氛围,建立完善道德模范奖励帮扶礼遇机制,发放关爱资金50余万元,将资阳打造成为一座有爱之城。

  注重优秀文化传承。唱响“蜀人原乡”“石刻之乡”“柠檬之乡”“陈毅故里”四张城市名片,出台《资阳市安岳石刻保护条例》,积极传承、保护资阳历史文化资源;广泛开展蜀人原乡文化艺术周、粽情粽意过端午、清明祭英烈、七夕微公益、温馨助老等系列主题文化活动,利用节日节点广泛开展文化传播、文艺演出等庆祝活动,让传统节日成为爱国节、文化节、道德节、情感节;举办中华经典诵读、青少年川剧展演、武术比赛活动,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

  大力培养时代新人。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专项督查和目标考核,努力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广泛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活动,组织“网上祭英烈”“童谣传唱”“童心向党”“向国旗敬礼”“劳动美”等活动;推进建设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4个、辅导站(咨询室)400余个,建成学校少年宫151所,成届制举办全市学校少年宫成果展。

  深化文明创建 增强群众获得感

  文明创建,擦亮了资阳城市底色。

  以文明城市创建为龙头,坚持全面创建、全域创建、全民创建,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

  高位谋划助发展。市委、市政府系统谋划创城活动,开展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的“五城同创”。印发《关于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决定》等多个文件,建立相关机制,推动创建工作落地落实。安岳深化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乐至成功创成省级文明城市并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形成全域共创文明的生动局面。

  提升素质抓根本。梳理市民十大不文明行为,征集发布《资阳文明行为十八条》,启动市民文明行为促进立法工作,筑牢市民行为规范约束。建立文明风尚引领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推进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观演等六大引导行动,组建100人劝导队、100人巡访团和100人拍客团,引导市民行为。印制《市民文明手册》《创文100问》和创文宣传册、宣传品80余万份,促进市民精神文明素质提升。

  建管并举提品质。实施城市风貌塑造工程,对九曲河沿岸景观进行改造,新建改造公园3座,增加绿化带62公里;推进110条、66公里老旧道路“七位一体”改造,启动351条背街小巷改造升级工作,实现“一街一景”;取缔城区21个马路市场,对8个老旧农贸市场进行升级改造,设置11个便民市场,引摊入市;对乱停乱行、乱穿乱闯、乱贴乱画、乱摆乱放等乱象“亮剑”,取缔占道经营、流动摊贩24万余处次,拆除户外广告4000余处3.2万余平方米,拆除违法建设近60万平方米。

  全民参与促共享。修订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测评体系,创成市级及以上文明单位361个、校园69个、社区41个、家庭60个;推进部门包联社区创文工作,231个市区部门每年支持资金600余万元,解决问题3000多个;开展“创建文明城市 我们一起来”、“网络中国节”、网络公益、文明网站创建等活动,实现共创共享。

  完善志愿服务网络体系 汇聚有爱正能量

  志愿服务,进入常态化制度化新阶段。

  突出志愿服务“四化”建设,唱响“这城市有爱”的优美旋律,形成了传递真情、播撒文明的亮丽风景。

  坚持制度化保障。制发《加强全市志愿服务工作的通知》等多个文件;建立完善志愿服务网络体系,组建志愿服务队3000余支,登记注册志愿者36万人,建立志愿服务站点1200余个,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志愿服务全覆盖;制定志愿服务褒奖激励,推广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爱心银行”激励办法。

  坚持常态化开展。坚持一年一部署、一季度一集中、一月一主题、一队一品牌的“1+N”模式,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推广“菜单式”志愿服务,征集市民特长及服务需求,精心设计打造100余个品牌项目,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市蓬勃开展。

  坚持社区化扎根。把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要场所,确定每月最后一个周五为“社区志愿服务集中行动日”,依托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建立志愿服务站120个,推广“社工+志愿者”协作机制,形成“社工+志愿者”志愿服务合力。

  坚持示范化引领。党员带头主动认领市民微心愿和志愿服务项目,选树优秀志愿服务典型200余个。发起成立资阳市学雷锋“红细胞”志愿服务联盟,汇聚全市138个单位5万余名志愿者,累计开展志愿项目200余个,有记录的好人好事累计40万件,荣获“全国民生工程示范奖”“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四川省十佳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

  推动移风易俗 培育乡村新风尚

  文明建设没有空档,城乡需共同推进。

  围绕美丽乡村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脱贫攻坚、服务美丽中国、服务乡村振兴,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科学制定规划。制定《开展“新时代新家园新风尚”主题活动的通知》,实施核心价值观融入、乡风民风引领、文明细胞创建、乡村环境整治、文化惠民乐民、城乡结对共建六大行动。打造“新时代新家园新风尚”示范村100个,创成市级及以上文明村镇344个。

  服务脱贫攻坚。开展“感恩奋进”“孝老爱亲”“自力更生”主题教育,激发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开展脱贫攻坚文学创作、扶贫摄影、书法美术创作、微电影微视频创作等活动,提升扶贫文化服务;实施精神文明“十个一”结对帮扶,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服务美丽中国。实施农村环境治理三年行动,建成城镇污水处理项目14个、垃圾处理项目11个、垃圾压缩中转站34座、农村公厕128座。创建国家卫生县城1个、国家卫生乡镇16个,省级卫生县城2个、乡镇87个、村1426个。

  探索积分奖励、星级评比、红黑榜单等激励机制,引导农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维护村容村貌。

  服务乡村振兴。在全市探索文明积分,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和“新乡贤”“好公婆”“好儿媳”评选,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500个,常年坚持开展“三下乡”“文化进万家”等志愿服务,每年举办百姓舞台“坝坝宴”、“雁江农村文艺调研”、“安岳柠檬节”、“帅乡文化文艺节”等特色文化活动。

  经过多年的精神文明建设,如今,浓浓的新风正气正在资阳大地涌动、激荡,为新时代资阳发展凝聚起奋进的磅礴力量。(资阳日报记者 胡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