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日本,为什么韩国能更彻底地废除汉字?

双小鱼看世界


相比日本,为什么韩国能更彻底地废除汉字?其实这个问题是有些误导的,因为韩国其实也没有彻底废除汉字,即使在确实不使用汉字的朝鲜,汉字在现在也仍然在其语言文字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我们就来讲一下日本和朝鲜半岛的文字体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日本与朝鲜半岛为何发明本民族的文字?

日本和朝鲜半岛都是属于东亚汉字文化圈的地区,而且其文明起源相对于中国中原地区都明显要晚一些,所以在早期其实日本和朝鲜半岛都有过一段完全使用汉字作为书面语的时期。

但汉字是针对汉语而发明的文字,它和汉语的语法及词汇高度对应,是汉语的最佳书面表达方式。但相对于日语和朝鲜语(韩语),汉字其实是不太兼容的,这是因为日语和朝鲜语(韩语)其实是和汉语差异非常大的语言。

日语的结构,作为一个综合语,它在语法上和汉语是两个体系

现在我们简单说一下汉字为什么不太兼容日语和朝鲜语。但本文的读者恐怕大部分都不会说日语和朝鲜语,所以直接说这两种语言和汉语的差别可能比较抽象,所以在这咱们拿大家都学过一点的英语来打个比方。学过基础英语的朋友恐怕都还多少记得,英语和汉语最大的一个不同点是它有好几个时态,比如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过去完成时等,不同时态动词的形式都不一样。同时动词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也不一样,第三人称的动词一般会加上一个-s的后缀。另外一些代词主语和宾语形式也不一样(I、me),而这些时态和格位变化也经常让很多学英语的朋友感到比较头痛。

而这种差异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汉语和日语以及朝鲜语(韩语)之间的差异了。因为在世界现存的几千种语言里,其实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种是以汉语为代表的分析语,一种就是以日语和朝鲜语为代表的综合语(综合语又可以细分成屈折语和黏着语,但在这里我们没必要了解它们的区别了)。这两类语言之间的差异主要就体现在分析语基本没有时态和格位的变化,就像我们说汉语的人,如果不学外语,那么恐怕脑子里恐怕根本不会有时态这个概念,也不会有动词形式变化这种意识。比如“去”这个动词,无论是“现在去”,“以前去过”,还是“未来会去”,“去”永远是“去”,只要说明是什么时间就行了。

但到英语里就已经不一样了,英语里的动词用在现在或者未来的场合时,虽然也可以用时间状语说明,但同时动词本身的形态也必须要变,比如go,在过去时要变成went,在进行时要变成going,在完成时要变成gone,第三人称现在时又要变成goes。而这种变化其实就是英语里综合语的遗存了。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英语只是在历史上是综合语,所以它遗存了一部分综合语的元素。但近代英语其实语法大幅减化,现代英语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转化成了一个和汉语类似的分析语,所以英语里的时态与格位变化等元素,相对于典型的综合语已经是少得不值一提了。

朝鲜世宗创立谚文时的说明:“国之语音,异乎中国”,其实就是在说朝鲜语(韩语)和汉字很难兼容

但日语和朝鲜语(韩语)却还都是典型的综合语,也就是说这两种语言里都存在着超大量的时态和格位变化,比英语要复杂的多的多,而这些元素都是汉字所没法表达的,因为汉字是针对汉语这种典型的分析语所发明的。所以日本和朝鲜半岛虽然愿意使用汉字,但却始终是非常纠结的,因为汉字的形式和他们语言的形式有根本的矛盾,没法调和。而这就是这两个地区最终分别发明出本民族文字根本原因。

汉字在日本和朝鲜半岛不同现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而日本因为在历史上几乎一直是一个独立于中原王朝之外的存在,所以它在对待文字的态度上其实是比较灵活的。在公元5世纪前后,日本就发明了一种叫“万叶假名”的文字。但其实说它是一种文字,不如说它是对汉字的一种变通使用,即它把汉字完全变成了一种表音符号,只是用汉字来表达日语里与其相近的语音,汉字本身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把一段汉字组合在一起,能念出一段日语,而懂日语的人能明白这段汉字的意思。

日本的万叶假名,虽然都是用汉字写成,但不会日语的人看这段话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这本身已经是在日语和汉字无法调和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无奈之举了。而且这种文字其实是对汉字极大的浪费,因为如果这样用汉字,汉字每个字的形声、会意和指事等字形形成原理都已经完全没有了意义。

所以日本人很快就对万叶假名进行了改良,即不再使用规范汉字,而是用汉字草体和一些部首创造出了笔画简单的片假名与平假名,来表示日语里那些没法用汉字表达的语法结构。但对于汉字本身可以表达的词汇,比如几乎所有的名词和相当数量的形容词,则继续使用汉字来表达,而这就基本上形成了现代日语的书写结构。

日文平假名的创制过程

所以日文里的假名,从一开始就是针对汉字与日语的不协调而进行的一种补救。用它虽然可以取代汉字,把日语按照发音完全写出来,但却有几个缺点,导致日本人不愿意完全废止汉字。首先的一点是日语的发音相对来说是世界上所有语言里最简单的,因为日语里基本上没有双元音音节,就算遇到从外语里音译过来的双元音词汇,在日语里也必须要分解成两个或者多个连在一起的单元音。同时日语不象汉语有四声这样的结构,所以这种过于简单的发音也就导致了日语里同音词特别特别多,一个拼写一样的词汇有20个左右的同音词在日语里可以说是家常便饭,而这种现象用汉字就能很容易区分。比如日语里的替代、抗体和后退等等词汇如果用假名写出来,都是こうたい(koudai),这样不结合上下文就没法区分,但如果用日本汉字写出来,则分别是“交代”、“抗体”和“後退”,就很容易区分了。

另外日语因为本身综合语的特点,所以特别强调每个单词在句子里的词性,如果都用假名去书写的话,这些词性的差异就没那么直观。但用汉字配合假名去书写,因为汉字主要是名词和形容词,所以直观地一看就能从汉字本身和假名的差别判断出许多词汇的词性,可以大大加快日语的阅读速度。另外由于假名和日语本身的特点,使得如果完全用它书写,其字符数量会比汉字多一倍左右,而这样其实也会影响阅读效率。再加上日本没有被中国中原王朝统治的历史,汉字对他们来说只是代表借用书写方式,没有其它含义,因此日本也没有发明其它方式取代汉字的动力,所以日语里直到现代也还在大量使用汉字。

而其实朝鲜语(韩语)的文字谚文在现代也没有完全取代汉字,因为它和日语的假名一样,在被创造出来时其实也不是为了完全取代汉字,而是希望和汉字混合使用的。而且它也没法很好的解决朝鲜语(韩语)里的同音字问题。不过朝鲜语(韩语)比日语要好的一点是它的发音相对要复杂一些,所以在其固有词汇里同音词相对要少一些,所以同音词问题没有日语那么严重。但因为朝鲜语(韩语)里也有大量汉语借词,而且朝鲜语(韩语)里也没有四声这种结构,所以也还是存在同音词这个问题。因此直到现在,其实无论是韩国还是朝鲜,也都是在把谚文和汉字结合使用,只是方法有所不同。

谚文虽然看起来也是一个一个的字,但却是用字母拼出来的

在韩国,本身汉字就没有被废止,只是韩国人会有意尽量不用汉字,但在一些报刊文章的标题、学术写作、出版物署名、身份证姓名栏以及任何相对正式,而且使用谚文有可能导致歧义的地方,都还会标注上汉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基本避免同音字混淆的问题。韩国人在上学时从小学六年级会开始学习汉字,初中毕业时会学900个汉字,高中毕业会再学900个,所以通常一个韩国成年人能认识大约1000多个汉字。而朝鲜虽然在出版物和日常写作时都已经不用汉字,但其普通人在学校要学习的汉字数量却远远超过韩国。根据一些资料,现在每个朝鲜人在学校5至9年级(相当于初中毕业)要学习1500个汉字,到高中毕业要再学500个。而如果上大学,在大学里要再学1000个汉字。所以普通的朝鲜成年人掌握的汉字数量应该在2000到3000个左右。所以虽然朝鲜人平常不用汉字,但因为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大量汉字,所以其实遇到同音词很多时候在其认知里是能有汉字不同的意识的,因此其实在实际上也没有完全脱离开汉字。

所以总体上,日本和朝鲜半岛发明本民族文字是其语言与汉字无法兼容的必然结果,但其本民族的文字其实在本质上也都还无法单独使用,只是日本从便捷角度对汉字使用的更多,而朝鲜半岛从民族意识的角度,使用少一些,但其实直到现代也都在变相地使用之中。


桃花石杂谈


提前需要说明的是:日本不可能废除汉字的。之前日本也有讨论过废除汉字的事情,但是由于各种阻力没有完成。韩国的国情和日本不同,能够废除汉字和其自身有很大的原因。

韩语中的汉字

在说韩国彻底废除汉字之前,先了解一下废除之前韩语中汉字的情况。原本的韩语中分为三种词汇构成:汉字语、固有语和外来语。顾名思义,汉字语就是用汉字构成的词语,能够用韩文和汉字两种方式书写;固有语就是韩语中固有的词语,只能用韩文书写;外来语是外国传入韩国的语言,同样只能用韩文书写。根据韩国国立国语研究所的资料显示,废除汉字之前汉字语所占比例为66%,固有语约有26%,外来语大约有4%,还有一部分是汉字和韩语固有文字构成的词语。由此可以看出,汉字词汇在韩语中所占的地位还是十分重要的,废除汉字一事也不是十分简单。

韩国使用汉字大约是在三国时期,受到中国的文化影响,推崇儒学,修习汉文化。世宗大王在颁布训民正音(1443年)之时,还是以汉文化为中心的。训民正音之后,韩国独有的文字就出现了。直到1894年的甲午更张之时,还是以汉字为中心的语言。在1895年韩国颁布了《高宗勅令》,其中的“第86号第9条”中,将韩国的公用文改为“汉字和韩文共用”。不过,在日本殖民时代,日本推崇的是汉字文化,韩文并未有太大的发展。韩国解放以后,其“使用固有文字”的意识逐渐增强,也是韩文得到发展的重要时期。

韩国初代领导人李承晚政权时,就曾经主张废除汉字,然而并没有按照他所设想的废除掉。上图是韩国新闻中使用汉字和韩文的比例变迁,可以看出来,到1963年的时候,韩文的使用比例已经接近30%。

汉字的废除

汉字的教育在1945年以后贯穿了韩国小学、中学和高中。上图是韩国从1945年~1980年之间,在教育方面使用文字的变迁。可以看出,随着韩文的影响力增强,在1970年的一段时间内,采用全部韩文教育的方式。直接导致这一代人对于汉字的断层,这也是后来推行汉字废除政策时阻力较少的人。

韩国第五代领导人朴正熙(1963年12月17日 – 1979年10月26日),是军人出身,延续了李承晚的汉字废除政策。从他在位的时间来看,刚好是韩国教育全部使用韩文教育的阶段。1970年,韩国政府正式发布宣言,废除汉字。但是舆论的反映十分强烈,1972年被迫更改。但是更改以后的汉字课程,只是作为选择科目,不作为考试必考科目,而且在现实的社会中也不会使用,学生学习的动机不足。而且小学阶段完全是韩文的教学,并不会教汉字。韩国还有规定,随意教小学生汉字的学校,会被处以十分严格的处罚。所以逐渐汉字在韩国的地位越来越低,直到近年的韩国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够用汉字写名字的。

日本不会废除汉字

首先日语中的发音来看,不像韩语的人为“造语”富有对变形,最简单的例子就如同下图一样。

日语同样的一个“こうしょう”的发音,在奈良时代的时候还有很多种写法,但是到了江户时代以后,就统一成一个了,如果没有汉字,如此多的文字全部采用一种写法,完全是乱了章法。而韩文则不同,虽然也有同音字,但是毕竟是少数,通过语义还是可以理解的。

关于日本会不会废除汉字,我们看一下一位日本的论述:

そもそも、なんで廃止する必要があるのか? この質問を見たとき、最初に抱いた疑問はそれです。漢字は文化の根元に関わる文化、それも遺産ではなく生きている文化であり、漢字を廃止するということは、漢字に関連する文化全体を捨てる事です。本気で漢字の廃止を主張される方、日本語教育より英語教育を優先せよという暴論を平気で唱える方をたまに見かけます。残念ながらそうした方々の主張には、文化に対する敬意やその価値に対する驚くべき見識の欠落が見られます。

大致翻译:原本为何要废除汉字?关于这个问题,我从最初就抱有疑问。汉字是文化的根本,不是一种遗产而是活着的文化,废除汉字就意味着将汉字相关的文化全部抛弃。现在依然还有歌颂“英语教育优先的,废除汉字”主张的人。很遗憾,对于这样的主张,我认为他们缺乏对于文化的敬意和无法看到其中的价值。

结束语

韩文从其语言结构上来讲,具备废除汉字的条件。当然,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巨大的关系。只不过,日本是不可能废除汉字的!

部分文章介绍:

《日本要收取二维码使用费?真相究竟如何!》

《日本的不可思议:你的常识在日本行不通!》

《谈日本人国民性:“忍”并非本意,“嫉妒”与生俱来?!》


日本二三事


人与人之间更为友好,人本身也更为放松一些,街道干净,各种适合闲逛的小店,发达的商业和人文环境,让韩国社会能够更好地来处理面对一些事情和情绪。

而在韩国同样能感受到中华传统的影响,至于汉字的弱化乃至废除,确实韩国做得相对更彻底一些,原因主要在两点:

首先,韩文属于孤立语,和其他语系没有多少关系,书写使用韩文字母。而日语属于黏着语,它的书写是片假名加汉字的混合。

其次,古日本受中国传统的影响更大一些,保留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一些古建筑,古文化的名字都有浓重的中国意味。而韩国本身受到中国的影响没有那么大。

但无论是日本,还是韩国,要彻底废除汉字,依旧需要很长时间。

你对韩国最深影响是什么?欢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老李有刀


首先你要搞清楚一点,韩国更彻底去除汉字,是他为了去除以前附庸国事实而放弃使用汉字!!现有的所谓韩语说白点就是韩语拼音。你能指望拼音表达正确意思?单独一句话你拼音能理解啥意思,单独一个拼音是啥意思鬼晓得!!所以你看韩国人的身份证名字会发现标注了汉字加韩文就是这个意思!!韩国彻底抛弃汉字的弊端就是我可以说全民都可以算是半文盲!试想下要是在中国,全民都只会汉语拼音会是啥样子😊!哦,听说近段时间韩国有关人士想恢复汉字,不过貌似蛮难!当初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等有识之士还主张废除汉字全民英语的,还好没成功!也算万幸。


剪不断的思绪2016


这个与民族自信心有关。

日本里面夹杂着中文和英文。学过日语的都知道。日语里面的电脑钢琴等发音直接沿用英文的。中文在日语里面更是明显。

日本虽然狼子野心不死,但是它本身还是很有骨气的,也基本没有被殖民的历史。所以日本还是比较自信的,也讲究拿来主义,当年中国强大,就学中国。后来英美强大就学英美,自己强大了就不会怕外来文化的影响。

再看看韩国,历史上韩国就是被虐的国家。李家王朝开始就是明朝的附属国。被日本打的还不了手,最后好事明朝帮忙。后来明朝没落了,也没帮明朝,直接投靠清朝。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落败,朝鲜又称为日本的附属国。

所以古韩文中不但夹杂着中文还有日文。当年先是搞去日文,结果自己首都改成汉城。汉城这个名字对于这种严重自卑的国家来说有多尴尬,想想都好笑。后来改首尔。韩国先后在语言中去日文和中文,以为可以提高民族自信,结果显得更自卑。真正自信的民族是不怕外来文化的,比如中国,各种外来文化都被融入到中国文化里面来了。

韩国的娱乐基本上也是学的日本。三星当年根本就是个垃圾企业,产品不入流。美日打贸易战,搞得两败俱伤,三星从中跪舔老美得到了很多贸易优惠。从此把日本的半导体逼入死角。这次美国和华为搞起来了,三星又乘机扩大领域。但是华为和东芝不一样,中国和日本也不一样。


迎风抬杠被打脸


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必然是……

民族自尊心。

然而,民族自尊心用在废除汉字上是不对的。

因为文字这种东西,核心关键是:

用的人越多,越流行,含金量越高,越需要去学习。

我有预感:

未来韩国还要重新使用汉字。而那时,他们国家将付出极为巨大的学习成本。

其实不难理解。

就好比英语,这种语言与我们的汉语,毫不沾边,但现在中国的教育怎样?

几乎所有的学校初中就开始学习英语,而不少是从小学开始学习。

我们的汉语那么美,使用的人数又是全球第一,为什么大家,以及国家还要鼓励国人学英语?

这是因为:

早期,在国家还是非常贫困时,为了更好地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科技……

为了更好地与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更好地融入这个灿烂的世界,不得不采取的必要手段。

既然,我们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可以大力学习英语。

那么可以肯定:

如果n年后,当中国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经济总量全球第一,傲视全球时……

韩国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更无缝地与中国有着更顺畅的贸易往来,他们是不是有一天要鼓励韩国人学汉语?

即使韩国政府不鼓励,韩国的民众也会为了自身的前途,独自学习汉语。

这是可以想象出来的。

语言这种东西,本质上就是:

剩者为王。

中国北方的蒙古国,人口318万,母语是蒙古语。

我们假设,蒙古国这318万人口中,有五千人精通汉语,那么凭感觉,你认为这五千人是不是蒙古国的中上阶层?

大概率是这样的。

原因是,只有较为明智的蒙古父母才会发自内心地认识到汉语的极端重要性,并坚持自己的下一代学习汉语。

试想一下,以你对中国的了解,假如现在你换成是蒙古国某个家庭的父亲,你是否会强迫自己的孩子也学习汉语?

我想是的。

在互联网上,关于汉语的内容数不胜数。

而使用蒙古语创造的内容少之又少。

假如不学习汉语,你就是给他一台超级计算机,就是给他提供1G的宽带,也是没多大用的。

不说什么,一个外国人,他只要会汉语,则中国数以亿万的网络小说,几乎可以免费看。

无数的电视剧,不用翻译,也可以看。

还有亿万的科普文章,有的还是精品科普,他们也可以免费看。

但如果只认识蒙古文的话,你说,他上网看什么?

看什么?

估计只能看抖音了。

这也是抖音在海外发展极为顺利的原因之一:

不会汉语,也能看。

给我一个国家,开局就是500万人,而且是处在强大中国的近邻,那么,如果我有德才一些,就会鼓励国人学习汉语。

假如这个国家就是处在美国的北方,那就要学习英语,谁叫我只有500万人口呢?

谁叫我只有500万人口呢?

可假如我自私一点,我会让专家独自开发一门语言,强制国人只能学“母语”。如此,一下子就能把他们封闭起来了,而我这个君主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不同的出生,掌握的资源就是不一样,这是必然的。比如我的儿子和比尔盖茨的儿子,虽然都是儿子,但未来掌握的资源必然是大不一样。

同理,生在不同的国家,掌握的资源,能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

如果我出生在一个小国,只有两百万人口,不幸的是,还有一个地位极为强悍的母语,比如dkdaskkahdf语,由于种种原因,我既没有掌握好英语,也不认识汉语,那么,在这个互联网横行的世界,我能看到什么?

美剧吗?两百万人口,翻译后,受众面太小,你有动力去翻译?

中国的电视剧吗?中国亿万的小说吗?

同样还是人口太少,失去了翻译的动力。

更别提《金瓶梅》这样的名著了。

那么你想想,我这一生,见识将是多么的狭窄,用井底之蛙来形容也不为过。

综上:

语言这种东西要随大流!

人要有自尊心。

民族要有自尊心。

但不能用在语言上。

美国曾经是英国等国的殖民地,是不是?

那么美国建国后,就说要废除英语,自创一种语言,名曰:美巴拉巴拉语。

则,你认为,美国的做法对吗?

同理,韩国本来已经有很好的汉语基础,发扬光大是再容易不过的事。

且汉语的使用人数又是全球第一,就没必要再推出韩语。

语言,本质上首先还是一种工具,其次才是代表文化。

既然是工具,就要用最流行的。

我们为何不放弃Windows系统呢?而且这种系统还有不少衍生收费。

我们为什么不用免费的开源系统?

现在,韩国国内,如果他们不学好中文或者英文,则:

单纯只会韩语的人,他们在网上查资料时,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毕竟,互联网上的,还是英语和汉语居多。

当然,他们也可以采取网页翻译的形式,但限制还是非常大 。

随着时间的推移……

随着互联网的大发展……

使用不流行的语言,其带来的弊端,数十年累积起来,那是相当可怕的。

这种可怕针对的不止是个人,而是整个民族,整个国家。

我们在网上花五分钟就能找到想要的答案,而如果只使用韩语搜索,却要花费半小时才能找到。

则这种低效率,在数十年上百年的累积过程中,会对整个民族造成伤害。

解决办法是什么呢?

很简单,要求国人既要学习韩语,更要学习汉语和英语。

可是,问题来了。

既然解决办法是学习汉语,那为什么之前要去废除呢?

少学一门语言,就能节约一个学生好几年的时间。

时间就是竞争力,就是全球竞争力。


寒木钓萌


韩国相比日本,为什么能更彻底地废除汉字?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他们与中国的关系差别,决定了处理这一问题的关键。

如果把中国比作老师,韩国与日本,就好比入室学生与旁听生的区别。一个认为学好了,不用再学了。一个认为没学够,还想不断的学习。

韩国急需建立自己的文化体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记得,我有一个朋友,大学学的是工程造价专业。刚出社会找工作,由于没有工作经验,到处碰壁。基本上的公司,都要求要有工作经验,寻寻觅觅半年,都没有公司肯录用他。为了能够很好的找工作,他的父母就给他介绍了一在工程造价方面有多年经验的人给他做师父。在工地上,他跟着师父摸爬滚打半年,基本上熟悉了整个工作流程。但是,他总觉得没有在师父那里学到什么东西,总是逢人就说,他跟着师父,帮了他师父很多忙。他的知识体系,是他在学校学习时建立的。他的本事好像是天生就会一样,自学成才。他跟我说:他没有在他师父那里学到东西,这个师拜得很失败。

我想韩国彻底地废除汉字的原因,就是跟我得朋友一样,想获得自尊心上的虚荣。认为学到家了,没有什么可学的了,不需要老师了,也不想承认这个老师的存在。

日本学习学习,永远不够得学习!

日本曾侵略华夏,自觉已胜中国。但又内心矛盾重重,更是一个有自知自明的民族。表明上想废弃汉字,但又不想彻底废弃汉字。是因为,作为一个旁听生。他总觉得,师父还有很绝学没有教授。由于日本盗学心甚重,怎么可放弃深学的机会呢?

所以我觉得他们就是入室学生与旁听生得差别,一个不想学,一个没学够。


群山玉


相比日本,为什么韩国能更彻底地废除汉字?其实这个分了几个原因

1. 教育:虽然日韩自古以来掌握汉字的都是精英居多,但近代日本明治维新以后的识字率,起码生活最基本的那一部分,还是不错的。

2.发音:日语发音不如韩语丰富(20多个谚文可以组成的音节数远多于日语),且一个字可对应多个音节,自然日语在表音缺乏的前提下更有表意的需求。随之而来的是不少片假名拼写的外来语被转为同音,使得写在纸上也不知所云。

3.历史:朝鲜半岛先后成为中国的附庸国、日本的殖民地,自身的文化根基底蕴要逊于日本,而弃用汉字一说也是为了摆脱日本的印记,不仅仅是古代中国的问题。即便如此,韩语还是有很多和制汉字词。汉谚混写和假名混写的形式太像了,可能有羞耻感。

4.训读的存在,使得日本固有词也可以方便地用汉字表示,私watashi山yama,相比之下韩语的训读词很少,也就是与本土语言的结合程度不够。

5.输入法:韩文字母和键盘几乎是一对一结合 因此转换汉字输入反而不方便,而日文输入就是汉字假名混合输入的。

但是无论日文和韩文,因为大量的中文词汇的存在,去掉汉字都会产生歧义等对语言理解造成障碍问题,但是从韩国的实践来看,这反而会改变人们的写作与说话习惯,最终让语言反过来去适应汉字的缺失,减少歧义的产生。


云牧臻


因为韩国的民族主义心理更加严重。

我先来说说日本吧,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以学习见长的,从唐朝的遣唐使到后面的佛教流入日本,到近代全面西化,日本千百年来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成长的。日本虽然有大和民族之称,但他始终对于外来文化是不抵触的心理,他们常常能将外来文化进行很好的内化,进行有日本特色主义的内化。

汉字就是一个最为明显的表现。他们虽然使用汉字,但是汉字的意义已经和我们大陆的汉字的意思有所不同,他们的汉字更多的具有日本本土特色而且是本土发音。由汉字他们还发展出自己的平假名片假名,丰富了他们日本自己的文字。

谚文是一种表音文字,一开始只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朝鲜语,也为了便于让更多人能够书写语言而产生的一种符号文字。是一种辅助性文字。

朝鲜半岛废除汉字,应该从近现代史开始讲起,朝鲜半岛被日本占领后,日本推行皇民化,强令朝鲜半岛上的人们必须使用日文。哪里有反抗,哪里就有压迫。日本强行推广日文,使得民间民族主义高涨,民间开始偷偷使用谚文与之对抗。谚文逐渐成为了民间使用的主流文字。

二战结束之后,朝鲜半岛没能统一而出现分裂局面,而后进入朝鲜半岛战争。在朝鲜战争之后各自建立国家,这时民族主义更为盛行。

建立国家之后必定民族自尊心更强烈,他们需要更能代表自己民族的文字,而不是使用旧有的汉字,因此汉字会被废除也是情理之中的,这也是我们必须,也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现在韩国有一些声音说必须恢复一些基本的汉字教学,以便传承自己的文化传统等等。这就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因为这毕竟是他国内政,我们历来主张不干预他国内政。


庄瓦寒南閩閒人


说得简单些韩语就是在古汉字汉语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方块拼音。韩语是在一个方块内用音标组合出一个近似汉语的单字的拼音文字;韩语只保留了汉语60%左右的汉语近似发音,也可以说只能做到60%的模仿汉语发音,因为1397年-1450年世宗大王的语言研发团队,觉得汉字太复杂了导致韩国的识字率太低文盲太多,于是发明了韩语这种方块拼音文字。从一开始韩语这种方块拼音字,就已经放弃了象形字的模式。当然现在韩语可以在日常彻底不用汉字。而且随着现在英语的推广,和英语使用权重的提升,不管韩国还是别的非英语国家,学习英语变得更加重要。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说韩语这种方块拼音字体,可以说发展得有些类似于四不像(既没有英语的编码组合的简单又受限于古汉语的发音和方块模式的限制),总有难成大器的感觉,总体来说韩语的体系结构是不如英语和日语灵活。所以说韩国人如果不学些或懂些汉语,总有些饮水不思源自废武功的含义。

日语反而比较骑墙,日本人既觉得汉字太复杂学习太难,又想到了利用一些特殊符号(其实就是某些典型汉字的缩写或者偏旁的提炼简化)组合发明了日语这种连串拼音编码文字。但日本人又太崇拜中国人的汉字思维和优势,所以日本的日常约定俗成是书写日语时既可以用纯拼音也可以混合使用汉字,都不会认为是错误。而且在日本认识汉字的数量和水平是标榜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高低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