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天命,黉门问道——石雨人物山水国画的新探索

主编/梅明



一丶人物国画和山水国画的发展瓶颈

二、人物国画和山水国画的融合难度

三、石雨人物山水国画的笔墨发展

四、石雨人物山水国画的构图突破

五、石雨人物山水国画的色彩饕餮

六、石雨人物山水国画的题材创新



巍峨华夏,高山耸立。八千载文明,群星闪耀;四十年改革,坐二望一。

新一轮民族复兴,必然以空前深度与广度的东方文化复兴为头浪。穷古今中外一切之广博技巧,尽人类文明所有的科技手段,以融汇贯通,推陈出新,重执世界艺术之牛耳,是当代中国艺术家的天赋机遇和宏大使命。

石雨人物山水国画的新探索,便汇入了这一历史大潮。



一丶人物国画和山水国画的发展瓶颈

除佛教壁画外,人物画从来不是中国画的主流,虽然其发源早于山水、花鸟。古今名家不少,范曾的《竹林七贤》拍卖了1000多万,着实也让市场火了一把,但与白石老人的《松鹰高立图》相比,一个零头都不到。究其原因,传统的十八描与油画技法相比,是照片和3D电影的差别,在国画写意的强项上,又不及山水、花鸟容易挥洒,故而油画人物在西画中的比重,远较国画人物在国画中的地位高。

进入二十一世纪,好莱坞大片席卷全球,改变了年轻一代的欣赏口味。以《指环王》三部曲为例,票房29亿多美元,编凑的《前传》三部曲再卷20多亿美元。电影技术花了四十几年的努力,将托尔金所描述的这个神话场景、人物合成得如此庞大、翔实、清晰。可见,新一代必将更喜欢大场景下的人物布局,传统人物画的狭小空间难以适应历史潮流。

而山水画遇到另一个瓶颈,自宋元山水画达到巅峰后,明清四僧、四王基本在原地打转转,做些修修补补的事情。近代黄宾虹讲“尊古而不泥古”,“尊古”倒是做得很好,“不泥古”也没走多远。技法没有突破,而传统山水画中,人物不是主体。而今天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艺术作品中最快吸引人的主角,主要是人物,传统山水画很难激起年轻观众的情感共鸣。



二、人物国画和山水国画的融合难度

石雨先生有坚实的油画功底,自幼酷爱书法,同时又能驾驭软笔线描的精妙技巧。以博古通今的山水画作大场景,以立体精准的人物形象传神摄魄,以诸子百家的妙语箴言统领全局,以诗书画印的水乳交融整体升华。

但人物山水国画的融合实践之路,崎岖坎坷。

一是在技法上,山水画勾皴染三步骤,技法繁复,变化万千,而人物画线描为主,浑然一体不易。

二是在构图上,山水之空灵如何与人物的适度写实协调起来,颇难。

三是在色彩上,山水画无论如何四时变化,终究以绿色系为主体,人物因服饰可千变万化,协调又是难题。

四是在人文学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深厚的国学功底和更全面的中西美学理论。



三、石雨人物山水国画的笔墨发展

石雨先生深沉厚重,微笑示人,故画中人物润雅恬静,山水绵密紧凑。

在人物造型上线描精准,形态潇洒,其线描笔法不拘物形,灵活多变,飘逸潇洒,老到贯气。笔墨非常讲究,衣纹、皴擦时笔笔贯气,柔而不媚。笔下的人物体态追求“古朴”二字,与山水契合,强调主次分明,详于传情的面部手势而略于衣冠,紧紧抓住有利于传神的眼神、手势、身姿与重要细节。

在人物活动与环境景物的关系上,抒情性的作品往往借创造意境氛围烘托人物情态,叙事性的作品在采取横幅或长卷构图中,尤其善于组图,如《十八罗汉》、《五子像》、《竹林七贤》等。

在人物山水国画中,笔墨相互为用,笔中有墨,墨中有笔,一笔落纸,既状物传神,更直抒胸臆,一气呵成。



四、石雨人物山水国画的构图突破

传统的三远构图已经远远不够用,石雨先生将坚实的立体造型功底用于大场景的铺设和人物景物的协调,将油画、雕塑、摄影、电影等诸多学科的技法融入其中。

在《孔子问道》中,使用气场的环绕构图,将传统山水画的气韵生动发挥到极致,又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

而在小品画《古今多少事》中,以小见大,好似马一角复生,却又穿着了合体的现代服饰,神采奕奕。如用摄影美学来分析的话,前景用传统观点看来过于粗大的松柏,衬托中景人物的深远,而斗方之地,如何布置远景呢?省略吗?不,擎天一柱从后部升起,遍寻古画,无此构图。

而在扇面《寒江独钓图》中一是竹子疏密有间,浓淡相宜,既烘托意境,又放大纵深;二是一叶扁舟,飞鸟蔽日,寒江独钓,既在方寸之地别开天境,又充分发挥了画家擅长人物画的优势,文人画的意蕴更浓。



五、石雨人物山水国画的色彩饕餮

传统山水画,无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还是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其实都是以绿为主调,土黄为辅色,然后加以变化。而红、紫、明黄、蓝等绚烂色彩运用较少,或者说,这些色彩如何与国画山水的高古风采相协调,是一大难题。

斗方作品《远山》,完全突破了传统山水,似乎不太好用三远构图法分析,姑且称作色彩构图法吧,画家对老父长寿的骄傲、对孩子成长的喜悦、对艺术进步的欣狂,化作股股暖流,随画笔淌出,浓墨重彩,漫山红透。画家之神,犹如右上之鸿雁,自由高飞。

作品《观竹图》中,秋风萧瑟,竹歪影斜,愁云惨雾,水墨渲染得昏天暗地,忽见赭黄巨石,坚实厚重,斯人板桥,吟诗江上,全图唯一之色彩,烘托板桥历经坎坷而始终志趣高洁的精神光芒。

能增能减,收放自如,方为色彩饕餮,大妙法门。


六、石雨人物山水国画的题材创新

将山水和人物用东方文化的精华片段串起来,是题材创新的主脉。

如人物四条屏,将四个历史故事串在一起。

正在创作的诸子百家群像系列,《孔子问道》是开篇之作,清静为天下正的主题,是对中国历史形儒实道的深刻领悟,也是道家学说通过山水画的物化表现。

《拜石图》中,以石为高远之山,以竹林为远景烘托,以米芾相关书法为魂,以人物神态点睛,极大地拓宽了中国人物画的思路。

至于在科技手段的应用上,未来空间更大。其实类似于今天名著被影视作品反复改编,古代名画囿于当时的物质条件和技法,有没有完全展现出来的地方,完全可以由当代名家再创作。

另外,古代舞蹈并无现今的复杂布景,更没有背后的电视墙,国画也要跟上时代,只要相得益彰,也可运用各种声光电手段,放大意境,震慑全场。



展望

以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艺术,梦走远,爱永恒!


梅明2015年10月27日作于北京意趣阁中,2020年3月20日修改。


名家简介

石雨先生,1955年出生,当代著名画家。

原名魏武双,辽宁抚顺人,笔名石雨、墨枫,现居北京。

摄影 杨先祥

先后进修于鲁迅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 ,深造于石齐工作室。三十年来潜心学习历代名家绘画技法,诗书画印都有涉猎,国画人物、花鸟、山水兼擅。



先后在香港、澳门、珠海、深圳举办画展,其作品《十八罗汉、和合二仙》被钓鱼台国宾馆收藏,还有部分作品被113位国家首脑收藏。



现为中国书画研究院画家;中国书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画院副院长,中国民族画院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



作者简介

梅明,北京知名导演、摄影师、书画评论家,主要研究媒体、艺术和产业的融合。


现在全国规划建设十家意趣阁艺术馆,拍摄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哲学课堂课程。



一、德育示范基地北京崇德堂




崇德堂

二、武汉瑾瑜艺术酒店诺万森店


诺万森酒店总经理熊茂春




三、广东英德三圣岩红茶生态园


清远英德市



茶园实景


生态园总经理朱如仁在北京崇德堂


四、新疆佰年葡萄酒庄园艺术馆




艺术馆在装裱石雨老师作品



佰年庄园总经理张晓东在未名湖畔


五、河北邱县万亩文冠果产业园


文冠果花


文冠花



第四届文冠果花节

六、北京怀柔半山世家外景基地


别墅内景



当代艺术


两湖夹半山,远处是怀柔水库,近处是红螺湖。

七、北京昌平艺术会所及生态园,2020年加紧布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