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驻村干部刘海川变身草莓“推销员”


“马大姐,今天你有几箱草莓?没有让草莓晒到太阳吧?”3月20日一大早,25岁的刘海川在成都开完会,便急急忙忙赶到了简阳市雷家镇石岩寺村,马大姐是该村的贫困户,去年,把自己一年3000多元的收入给了刘海川,要和他一起种草莓。

像这样来来回回的奔走,刘海川从2月3号开始,便一直“在路上”,作为成都轨道集团派驻到简阳市雷家镇石岩寺村的驻村干部,他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不光在疫情期间解决了村民无法正常售卖草莓的难题,还让曾经“交通不便、靠天吃饭”的石岩寺村蜕变成为了全镇产业强村。

迎难而上,把草莓卖到盒马鲜生

在前往石岩寺村的路上,刘海川的手机就响个不停,他告诉记者,正在统计草莓基地里农户所需的套袋包装数量。去年7月,刘海川开始走家串户说服村民种植草莓,事无巨细、手把手的带领村民建立起这份“甜蜜事业”。

园区种植户大多都是贫困户,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买草莓苗和肥料,而此时他的母亲刚在华西做完肝脏移植手术,吃抗排异药物需要很大一笔钱,家里房子已经抵押了,车子扶贫工作还需要用,刘海川急得整夜睡不着……最后,他还是想尽办法东拼西凑了11万,全部借给种植户,还和贫困户签下了“只赔不赚”的借条,“卖草莓赚钱了就还,失败了就算给大家的补偿。”刘海川说。

平整土地碰上连日大雨,地被浇成了“稀泥”,机器无法进入,只有靠人工,到最后连锄头都用不了了,刘海川硬是带领农户用手把草莓的拢埂扣了出来;大雨刚过又碰上“烈日”的考验,土地变成了“硬疙瘩”,刘海川开动脑筋,成了半个“发明家”,从网上买来栽苗器,再加工成打孔器,终于把苗栽下;请来的外地专家村民听不懂,刘海川又当起了“翻译家”和“技术员”......而他本人,也从曾经白嫩的帅小伙,变成了晒得黝黑的半个农业种植专家。

2019年12月8号,通过刘海川不懈的努力,由他带领村民们种植的“石岩草莓”,一举成为“盒马”日日鲜草莓供应商,他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把草莓卖到了全省品质要求最严格的线下综合销售平台,实现了自己对村民们的承诺。

销售配送,为草莓滞销找出路

疫情期间,为解决草莓滞销难题,刘海川便开始亲自带货,发挥特长,制作精美海报在朋友圈、微信群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扩散,并自己开着私家车进行配送。刘海川告诉记者:“自2月3日一来,44天里行驶了6414公里,相当于绕成都三环126圈,我的右腿都比左腿粗了一圈。”

3月20日,在到达石岩寺村马大姐家后,刘海川便一一打开今天准备运走售卖的草莓进行检查,“这个畸形了、这个熟透了......,马大姐,你要从长远想嘛,只有保证高品质高质量,别人才会再来买你的草莓!你说是不是呐?不合格的草莓就不要装箱了。”每次运送草莓,刘海川都会悉心的叮嘱农户,他坚信,石岩草莓是“希望果”,就必须先是“良心果”。

为了防止草莓变坏,刘海川甚至不将车熄火,以免在等待装车的时间里车内温度过高,在冬天,刘海川也在运送草莓的过程中一直开着冷气,保证草莓的最佳质量。

石岩村村民邓大爷过来帮忙重新筛选草莓,一来便将一袋自己磨制的红薯粉塞给刘海川,“太多了,不要给我啦!”刘海川说,“别看这一袋小小的红薯粉,却需要两三背篓的红薯的制作,村民们对我的情意我倍感珍惜,也一直激励着我。”面对村民的感激,刘海川表示:“这是我的工作,两年时间,我一定要尽最大努力为群众多干实事。”

3月20日下午四点半,刘海川终于将草莓运送回成都,他撕开一袋面包,吃上了今天的“第一口饭”。

倾心尽力 为百姓解决实际困难

“要想富、先修路”,刘海川自2018年6月30日到村以来,就在石岩寺村致富脱贫的道路上奔忙,两年间,他累计争取到各类帮扶资金超过1000万余元,新建村组硬化道路32.8公里,实现“户户通”,新建蓄水池101口 ,提灌泵站1座,切实保障了村民发展产业的设施需求。

他还在村小开设了驻村支教课堂,修起了塑胶操场、计算教室和图书室。“学校建好了,我问孩子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去打工,有的答不上来。村里的地里不仅要种上草莓,孩子们的心里我还要种上希望。”刘海川说。

两年里,刘海川自己买灯、买线,给独居的汪大爷家里接通了电线、安装好灯泡;长期把贫困户杨顺花患有重度抑郁症的女儿带到华西医院治疗;奔走了半月,让困扰了4社和10社十多年电压过低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村民不再凌晨起床打米,错峰用电……在他心里,只要能解决群众的困难,他敢于牺牲自己的一切。

本报记者 朱梦蝶

审核: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