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看见延安|赵超构与他的《延安一月》

赵超构(1910—1992),笔名林放。著名新闻记者,专栏作家。1938年起任重庆《新民报》主笔。1944年,被阴差阳错地选派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国民党宣传部原指望听力不太好的他能在延安做做样子就算完成任务了。没想到他以一个记者的良知和文采,撰写了对延安的真实系列通讯,并结集出版为《延安一月》,向大后方人民介绍了一个真实的延安。他在延安一月,让世界看到到了一个真实的延安。


赵超构


1944年,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线开始全线反攻,日本侵略军的败局难逃。此时,同盟军十分希望国共两党配合其夺取最后胜利。为缓和、调整国共关系,驻重庆的外国记者发起访问延安的倡议,立时得到延安方面的欢迎,国民党为形势所迫不得不表示同意,但是当局设置重重限制,把记者团改名为“参观团”,要求先参观战区再去延安,而且明令对陕甘宁边区“只参观不报道”。

中外记者参观团共21人,有苏、美、英等国的媒体,也有国内的《中央日报》《扫荡报》《大公报》《新民报》《时事新报》的张文伯、孔昭恺、赵超构、赵炳良、谢爽秋等人,领队为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外事局副局长谢宝樵和邓友德。

国内的记者派什么人去,国民党宣传部是用了很大心思的。他们既想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抗击法西斯战线中的努力和作用,又不愿意让他们看到延安的作用和功劳,除了选派的刊物没有一家亲共的之外,记者也一定要选派对延安没有好感的。

延安

《新民报》报社当时要派出的记者是采访部主任蒲熙修,可是蒲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国民党宣传部不想让这个民盟盟员去延安采访,就以“女人不便”为由拒绝了。经过反复挑选,他们看中了《新民报》的主笔、当时负责撰写《今日论语》专栏的赵超构。为什么让赵超构去,不是因为他是主笔写得好,而是他们觉得这个研究《论语》的书呆子不关心政治,和延安方面也没有任何牵连,肯定不会替延安说好听话的。更为“合适”的是,赵超构有耳疾,听力不太好。天哪,再不会有比他更合适的人了,宣传部的官员看到他的名字后开心地说:“就让这个聋子记者去吧。”

让他们没有意料到的是,赵超构也是一名民盟盟员。他虽然听力不好,但是他眼睛好,更何况他有着一颗记者的良心。于是,赵超构就向着延安出发了。延安之行,使他做了一件自己从来也没有想过的事,也使他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二战区队伍在克难坡队欢迎参观团


记者团在凉水岸渡过黄河奔向延安

5月17日,赵超构随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经西安、潼关、韩城、黄龙、宜川后,到达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和山西省政府所在地吉县克难坡,进行了参观采访。

6月9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到达延安,在陕甘宁边区开始了43天的考察参观。

记者团在延安受到热情接待


记者团在王家坪受到接见

7月2日,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结束采访活动。中央社记者处处摆出垄断统稿的架势,到延安后仅发“事毕即赴延安”、“毛泽东设宴欢迎记者团”寥寥数字。此时此刻,他们完全成了“聋子”和“瞎子”,根本没有向外界介绍延安。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的国内记者果然都实现了国民党宣传部原来的预期目的。

可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个两耳重听的赵超构到了延安之后,眼也不花,耳也不“聋”,在延安听到了许多世人不知道的真相,看到了外界没有见过的延安。回到大后方以后,延安的所见所闻,令他不能平静下来。他就开始在渝蓉两地的《新民报》上发表了介绍了毛泽东、朱德等介绍共产党重要人物及延安的文章。

《延安一月》

1945年1月,重庆新民报社出版了他的单行本《延安一月》。这本十多万字的书,浓墨重彩地向世界介绍了延安。书里真实客观而又详细地介绍了记者团从西安经临潼、潼关、大荔、合阳,由韩城渡河入晋,经山西入延安的沿途见闻。特别是关于延安一月的39篇通讯,介绍了他在延安期间,对边区各种人物、组织和事件的观察和采访,书中还插入了10幅精美的木刻,通过文字和画面展示延安的生活场景。陈铭德、张恨水提笔为《延安一月》撰写了序言。

书甫一面世,在大后方就呈洛阳纸贵的局势。由于一度脱销,次年在南京再版。重庆的《新华日报》特意将此书购买了2000册,派人专程送回延安,毛泽东和周恩来对此书评价甚高。随后在日本翻译出版。通过这本书,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延安!

面对这个出乎意料的局面,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将此书列为禁书。而赵超构也在1949年3月进入了解放区,开始了一个全新的人生。

最后我要特别说明的是,赵超构的

《延安一月》出版后,1945年7月,民盟另一位领导人黄炎培以参政员的身份访问延安,离开延安后,也写了一本书,名为《延安归来》,这两本书加上之前美国记者斯诺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成为当年让延安名闻天下的三本名著。

赵超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