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考上师范转正的民师,没有直接转正的民办教师工资高,合理吗?

YA哥


请大家不要再去讨论历史遗留的问题了,那是建国初期,国家所需人才匮乏,便提出了振兴教育的国策。然而当时师资非常紧缺,于是在那个特殊时期就采取了一边广招民师,一边通过师范学校培养优秀的教师的策略。对于当时广大的民师而言,既是个人人生的选择,更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因为毕竟还有很多的人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他们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如今的他们有你们这样的工资待遇吗?在农村,年过花甲,甚至已经到了古稀之年的他们依然在劳作,每一个月只能享受国家发给他们的一百多块钱基本生活费。而你们却在为每月相差一百多块钱的工资,在喋喋不休,在埋怨政策……你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真是不应该啊!请您记牢了:知足常乐,乐者长寿。


阳光168139811


“存在”就是合理。我上世纪八四年参加工作——民师,年工资人民币七佰元整,年末乡里统一发放。九一年的一次机会,参加全国高考。我们县给三个名额,我有幸考上了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爱人带两个孩子,供我念了两年大学。两年级里,爱人靠养一头母猪,每年卖一窝猪崽,解决了一家人生存和我念书问题。现在想起来都—想—哭—啊!九三年毕业到镇中学工作,开始月薪壹佰染拾捌元整,生活紧绷紧,没有经济条件本科函授。九七年香港回归,借钱买了台二十一英吋的“平直摇”电视(平面直角摇控),本世纪零七年儿子上大学那年才还上亏空。后来到县城高中教学,因学历不达标,至今中教二级。和我一起参加工作的同龄人,包括后来“直转”的民师,我刚参加工作教的/从事教师工作的学生,几乎都中教高级。工资每月比我多壹仟伍佰到贰仟。我没有心理不平衡——存在就是合理,努力地做好本职工作。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本人非常高兴、愉悦——赶上盛世了,祖国发展迅速,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以前想破大天也想不出——日子会是今天这般光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继续为祖国建设、家庭生活——添砖加瓦!!!


马井山172


在这个问题上我最有发言权,因为我就是一名通过考师范的民转公教师。我的工资就没有民办直转公办的老师工资高。是什么原因呢?

1、评职称的时间相对迟了一点。因为我在师范读书,有的民办教师在这期间就评了高一级的职称,我因为读书,就不能评职称,所以,职称的评定时间就迟了。因此工资就少了。

2、另外一个就是说我读书的这两年算工龄,不算教龄。所以,教龄就少了两年。因此工资就少了。

每次谈起此事,我都觉得这种做法太不合理了。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是考上的,总比那些直转的优秀些吧!可又转念一想,还有那些民办教师被清退了的,现在一点着落都没有。自己就知足了,自己已经够幸运了。于是,又默默地投入到伟大的教育事业中去!


教育志士


关于这个问题,我有发言权。我先说下我自己的情况,70年代末的高考落榜生,81年开始乡村学校代课,83年考取合同民办教师,86年考取大专函授学习,90年考取苏州大学本科函授学习,96年考取中师民转公(二年制普师不脱产学习),现中高五级,明年年底退休。说真话,运气比较好,中途所有都算工龄了,但当时特别渴望有机会和人家考上大学的人一样脱产上学,所以大家别比了,当时考上的心态、工资、人员性质都是没考上的渴望不可及的,羡慕、羡慕,只是后来国家政策给了部分民师的机会。


温故知新15


当年特殊时代,先考上心里踏实,没考上的就一直是民办,后来民师指标也多了,考上民师的也多了。为了解决民办老师问题,国家政策放宽了,凡是中师文凭以上直接评小高后转正,转正后民办小高套公办小高,剩下这部分未读民师的大多年龄大,文凭低,为了转正,一大把年纪了还去函授(小三沟通)拿文凭,赶上了2000年最后一批转正。转正后基本上一两年就退休了。

这个当时政策也看不透,直转老师基本上都是在村上呆了几十年,先考民师转正的好多都有机会到中心校,甚至进城教书,还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直转这部分老师基本上原地不动到退休。心态平和健康快乐就好。不要去比来比去,历史事实也无法改变。






8366遨游


考入师范就读转正的民师,要比同样文凭和工龄的民师,其他们的工资相差130左右。问题出在职称上。比如:八八年考入的民师,那年底正好评职称,没考上的至少被评为小教一级或小教高级;而两年后民师毕业业转正后只能认定小教三级,一年后评为小教二级。再过五年级评为小教一级。再过五年才能评小教高级。当然,小教高级不是到时间就能水到渠成地评上。这样到了2006年“工改“,必须以两个“年限”及职称和工龄年限为“特杆“以据,来确定教师的工资。以上我说的相差130元左右,这次“工改“后,加之被“评优”的不等因素,同年参工的民师,到“工改“后,工资相差4、5百元的大有人在。这些都是时代的产物,国家怎样来“一碗水端平”,现实中也不大可能。


龙游深海3


我当年是民师参加转公办考试转正的,一个公社每年往往只有三、四个考过关的,分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我转正时还没有实行职称工资制,我转的是中教九级,工资加5元津贴共46.5元。后来又到大学进修,属于不脱产,算工龄算教龄。我这是比较好的吧?


老黄牛147


我78年代课,82年考取民办教师,连考三年中师落榜,最好一次是5百多人考到第17名,因全县只录取13人而失败。后96年转正,现为中教一级,打卡1万出头,超过当年考取中师的同事,冥冥之中祸福相倚。退休还有1年半


彬彬244158741


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我也是民办教师考上了民师转正了,上了两年师范,其实我们是在职上学,还是要扣两年的工龄。那些考不上,等到自然转工的就不扣工龄了,现在条件好了,我们挣得钱也不少了,只要有个好身体,多挣几年工资就行了,你们说是不是呀。


灯火爛珊70395964


当年执笔进课堂,

人生似乎很辉煌。

脱离农事人羡慕,

人称老师心飞扬。



人生不可能顶层设计,吾乡有句话,人的运气,只有撞着,没有算着。凡人都不可能先知先觉。民办教师读两年师范后转正和民办教师直接转正就工资而言肯定不合理,但这都成了过去时,合理不合理又能怎样。

当年,1978年8月,我有幸成了乡中学的英语老师,当然是民办教师。月工资25元,这25元不发给本人,而是交给生产大队,再按生产队中等男劳力计公分参与分配。年底发给一定的补贴。我记得第一年的补贴是一百多元。这已经很好了。农民已加所有成员参与完分配后,到年底分红可能还倒找给生产队。人称“倒找户”。

那个时候城镇居民户口很吃香。公办教师的工资比民办教师高好多。这就有不少民办教师报考中师。我是教初中英语的,有一年报考高师班,虽分数线到档,但没有被录取。到87年报考中师,终于考取了。心里既高兴又有担忧。喜的是终于去读师范了,忧的是儿子才5虚岁,家里的事要考妻子一个人承担。且读书没有工资,那个时候真的叫苦。



读了两年书,争了个居民户口,人家说我出山(有出息之意)了,你想,跟我同龄的人都在农田里干活呢。确切地说,我是幸运的。但那个时候,没有参加中考民师班的也逐渐转正了。而且他们职称都评好了,小教一级。吾等中师生被当作新分配的学生看待,我毕业后中师文凭不能教初中,我只好去小学,教语文。职称,小教二级。少拿了两年工资,少了两年教龄,连工龄也不算。我78年参加工作,在以后填表中参加工作年限被推到80年。96年调到城里工作,工资和90年毕业的普师生差不多。这些想想就生气。但生气有何用呢?



现如今,读中师的民办教师基本上都退休了。吾等在基础教育上奋斗了一辈子,虽苦,但真的喜欢这份工作。尽管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但心知足了。知足才常乐。愿余生身体康健。夕阳无限好,璀璨在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