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向往的生活成为别人“贩卖”生活的方式

完整的石磨石碾,整套酿酒器具的酿酒坊,竹桌竹凳和草莓葡萄大棚,每隔一段距离就有沙包、 铁环等传统器具……很难想象这样的农庄布局出自退休广告设计师王长财之手。在他办公室的蓝绿色小木板上,“新乡村计划”五个字格外显眼,周围错落有致地印有 “农耕” “磨坊” “园艺” “养老”“生态”“互助”等字样。



因疲于“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和日益频繁的酒场应酬”,2012 年王长财决定弃商归农,计划在青岛七级镇打造一座属于自己和更多人的养老农场。在他看来,“如今的养老不应是每天在养老院中重复简单的生活,而应回归田园,在自给自足中汲取乐趣。”在这样的观念下,王长财在即墨七级镇开建了他的“小蜗牛农庄”。取名小蜗牛就是“慢”的意思,他对农庄的定位并不是养老院, 而是一种互助养老、 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生活方式。


为了扩大销售渠道,王长财从去年开始在微信朋友圈里开卖葡萄等庄园自种水果。今年,他还准备通过众筹等互联网全新营销模式把庄园的食堂建起来。


三代人的养老方式


为什么爷爷辈们能够安详地离世,而父辈这一代在老年时却因疾病不得不接受化疗?王长财看到身边两个典型例子,一个是岳父岳母长居城市养老,岳父因癌症去世,岳母也被查出得了癌症;而另一个是他自己的母亲现在每天还在老家种地,亩数不多,但足够吃用,因为“闲不住”,身体也没什么大的毛病。 至此, 他也开始思考老人应该有的养老方式。


“当时做农庄一来是自己真的喜欢田园生活,二来也是出于健康养生的考虑。”用自然农法的虔诚和用电商的轻模式思维去发展庄园,这是王长财的小蜗牛农庄的一大特色。记者在浏览他的朋友圈时,经常会看到王长财晒亲朋好友相聚一堂的温馨以及农庄里采摘新鲜水果的惬意乡村生活。


“做农庄最初目的是为了养老。”王长财表示,回乡开一个私人农庄,也为他以后养老着想。



据王长财介绍,为生计所迫,他的父辈在闯关东时举家迁到东北, 而王长财也在黑龙江出生。身为林业工人的后代,他自小对土地田园有着格外深厚的感情。中专毕业后,王长财也成为一名林业工人。1993 年,他应聘来到山东即墨食品厂,1998 年工厂破产后,他开始从事办公用品批发。来到青岛后, 王长财和父辈的闯关东一样, 为了生存干了很多行当。


“现在生活宽裕,家人在海边有居住的房子,也都有车,手里也有一些闲钱,我就想着干点别的自己喜欢的事情。”家人想重新换房子居住,但是遭到王长财的反对。对于一直有着田园情节的王长财而言,他想用这 300 万的资金建一个农场,做一个 50 亩地的新乡村试验场。


对于王长财而言,成立农庄首先面临的是家人的反对,妻子和女儿都不支持他的做法。在朋友的帮助下,王长财的农庄慢慢地发展起来。家人看到王长财在一直坚持着打理农庄,她们也慢慢认可和支持他的工作。他说:“刚开始,我老婆和女儿都不愿意过来, 坚持到了第三年, 家人也理解了, 也开始过来帮忙了。”


会员制的农庄模式


“我们不是建养老院,最终要建会员制的农庄,不全部对外开放。 ” 王长财表示, 小蜗牛农庄区别于传统的采摘园,农庄里的产品会进行网上销售,接受朋友圈的预定,虽然农产品热卖但也并不会为此扩大种植规模。他们不是靠农业赚钱,提倡的是互助养老,在这里能够有自给自足的收获感,能开启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和养老模式。


按照规划,农庄里的老人不需要别人伺候与服务,完全通过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方式养老。他解释道:“如果老人进来了,每天大家一起工作 3 个小时,剩下的时间比如喜欢木工,我们有木工坊,可以制作东西或者教学生。如果盈利了,集体分配,若盈利 100,集体分 50,个人拿 50。”


这是农庄互助养老的模式, 也是其大体的发展方向。“小蜗牛农庄并不是对所有人开放,只是身边的一些朋友。”在最初对农庄进行定位的时候,王长财有过纠结,如果定位成采摘园那就必须要有特色, 如果定位成养老院, 投入又很大。“刚开始定位成非商业的运作模式,要有情怀。”


老人进入农庄是免费的。王长财的希望是,“将来这里是老年人最有趣的养老地点。不管你会画画、下棋、焊接还是木工,只要能用一技之长为农场做点什么,就不用支付任何费用。”他希望老年人可以在这里自耕自种、自娱自乐。



农场里每一扇门的上方和两侧,都贴有王长财创作并书写的对联。为了学习酿酒,他曾跑到浙江去学习。“师傅七十多岁,十分支持构建这个养老农场,把最爱的酿酒工具都送我了。”他表示,今年农场就要新建木匠坊和铁匠坊,希望以后来这养老的老人什么都不买,就可以很好地生活。


互助养老的方向很好,既有情怀又没有商业化,但农庄的生存发展靠什么来维系?王长财介绍:“我一直在坚持互助养老的方向, 前几天有朋友前来入股, 我也没有吸纳资金。”在他看来,只有做出成绩了,让人看到效果了,才好谈融资问题。据了解,农庄今年刚刚收支平衡。对于农庄的运作,王长财表示也没有怎么去运作,而农庄也没有作为他的一项事业去做,“那样太累。”


采摘是体验田园生活的一种形式。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享受采摘乐趣,王长财从不限制游客进出棚的次数。“采摘累了就到棚外玩儿会,读读书,喝喝茶,做会儿游戏,放松舒适地享受下慢生活。”


证书不能用钱“买”


在王长财看来,电商为农产品扩大了销售渠道和营销方式,打破了信息的闭塞,但做农业必须沉下心来,产品质量过硬,然后再借助电商锦上添花。他表示,重点要生产出好的农产品,搞农业必须不急不躁,对于能够用钱买到的证书坚决不要。


他对记者说道:“要想走远还是要靠产品!没有好产品即使再整情怀、再整包装都不行。”


小蜗牛农庄成立至今,其在产品的销售上没有做过任何活动,虽然农庄有采摘园,但对于产品的销路王长财也并不担心。“我现在不是太急躁,不怕在做的过程中没有利润怎么办,心里想着只要坚持就好了。一方面经营模式不是以采摘为主,另一方面是产品的质量有保证,不愁销路。”


在最初农庄的规划上,王长财特别反对以采摘为主,但是农庄又离不开采摘。在他的构想中,农场一定是十个人或二十个人的会员制农场,比如有 100 万元的销售额,可以直接成员内部消耗,而不需要再向外部售卖。


为保证口感质量,王长财常常外出学习种植管理知识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农场工作。家住莱西的曲海华就是其中一位。“在种植技术上他从不马虎糊弄。”他这样评价王长财:“他赋予了这座农场特殊的文化符号,只为帮助更多人享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


从一开始做农业,王长财就有一个理念,生产自然健康的农产品,绝对不使用农药和膨胀剂等化学药品。


今年小蜗牛庄园的葡萄卖到38元一斤,依然供不应求。因为农庄的葡萄品质比较好,当地政府也经常把小蜗牛农庄的葡萄作为招待使用。在王长财看来这也是对农庄品牌的一个宣传。


“好吃”最重要


不管电商如何发展,对于产品,王长财的心里面都有一杆衡量的秤——好吃,最通俗但也最重要。


“不管是政府还是百姓,吃过后都赞不绝口,这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我们前三年坚持对了,什么活动也没有。”王长财表示,搞农业种不出好产品,说别的有什么用?


据王长财介绍,去年农庄的葡萄产量有 1 万斤,今年的葡萄产量有 2 万斤,但农庄不会因为好卖而去扩大规模,反而会缩小规模去提高品质。从生产上抓品牌效应,从规模上逐渐完善农庄的基础设施,在种植上,我们考虑到了老人的特殊性,慢慢向理想境界上去靠。


如今,农场里的水果在朋友圈供不应求,前来采摘的人也是络绎不绝。 去年购买葡萄的客户袁女士对记者说: “他 (王长财)对品质的要求高于利益的要求,我的很多朋友都成为他的免费宣传员了。”据袁女士讲述,她在第一次去的时候,农场主的亲力亲为,让她分不清谁是老板,作为消费者他们非常认可和支持小蜗牛农村互助养老、自给自足的理念。


七级镇镇长王伟对记者表示:“小蜗牛农庄从成立到现在,很少主动向政府提要求,为了鼓励农庄的发展,政府目前主动给了农庄 15 万元的资金支持。”


对于小蜗牛农庄的未来,王长财表示,今年想搞个众筹,把农庄的食堂建起来,未来要把农庄做成国内的典型案例,而不是大众的采摘园。


据介绍,小蜗牛农庄今年准备进行众筹建食堂,“每 1股 5 万块,总共 20 多股。食堂和养老结合,提供农庄成员们的一日三餐,这一部分和生产没关系。”在王长财眼里,小蜗牛农场不仅仅生产自然食品,更是在贩卖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