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清朝的“北洋水师”没有日本的“联合舰队”听着那么现代化?

韩金环123


首先要说一下,“联合舰队”这个说法其实是出自甲午战争前夕。

日本的近代海军建设其实遭遇清政府,日本在美国军事威胁下开国以后,德川幕府和各地大名都开始了海军建设。在倒幕战争时,日本就已经有铁甲舰参战。而此时清政府建立近代海军的计划刚刚因为“阿斯本舰队”事件止步不前。

日本的第一艘铁甲舰“甲铁”号,也是远东的第一艘铁甲舰。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一面决定“脱亚入欧”,前面向西方学习,一面决定拓展海外,也就是侵略亚洲国家,以增强自身国力。为此日本开始大力筹建海军。早期日本海军分属东、西两个镇守府。

1889年7月29日日本将海军中的新锐舰只集中起来,组建了常备舰队,作为海上作战的主力。在1894年7月10日,日本把一些已经过时的旧式军舰则编入二线,组成沿海防御的警备舰队。7月19日,警备舰队被改名为西海舰队,而常备舰队与西海舰队合在一起就叫联合舰队。

因此联合舰队这一称呼比北洋水师要晚的多。集结在海上的日本“联合舰队”战舰

舰队这个叫法确实比水师要现代化一些。

水师是中国古代对水军的称呼,像《宋书·武帝纪》就提到“于玄武湖大阅水师”,可见这一词的历史非常悠久了。

在1875年清政府决定筹建海防以后,开始引入西方近代军舰组建近代海军。不过大概是出于习惯关系,依然以水师来称呼,比如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等等。当然,现代有些人也称之为北洋舰队或北洋海军,以便和传统水师区分。不过在《北洋水师章程》里规定是以水师为名,因此北洋水师这一叫法才是正式的官方名字。

舰队一词属于舶来品,出现的时间要晚的多。特别现代海军一般以舰队称呼,所以确实听上去舰队比水师要现代化一些。

甲午战争前旅顺军港内的北洋水师

双方的差距绝不仅仅是称呼。

如果单就称呼来说,“水师”和“舰队”其实并无太大区别。但是清朝和日本在海军上的差距绝不仅仅在称呼上。

日本建立海军,一是为了自强,二是为了拓展海外领地。因此他们的海军建设时有明确的目标,就是以北洋水师为假想敌,有计划的扩大海军实力。

而清政府筹建海防只是单纯为了自保。所以早期北洋水师购买的军舰都以蚊子船这样的近海防御型军舰为主。此后因为日本海军急剧扩大和中法战争的刺激,才购买了“定远”等舰,使得北洋水师初具规模。

不过此后清政府就满足现有成果,认为海防已经初步稳固,不再购买新舰。北洋水师的发展因此停滞不前,最终被日本追上。

“定远”和“镇远”

此外清政府虽然建立了一个海军衙门总管海军事务,不过实际上海军衙门除了调拨军饷外,对于海军的发展没有任何规划,平时也极少过问海防事务,完全是一个空架子。

而丁汝昌作为北洋水师提督只有管理北洋水师日常事务的权力,对于海防的建设和发展没有决定权。甚至连舰队的后勤丁汝昌也只有建议的权力,在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的弹药、煤炭供应都出现过问题。这也严重制约了北洋水师在海战中的发挥。

因此双方海军的差距,绝对不是只有一个称呼而已。

北洋水师的蚊子船编队


不沉的经远


北洋水师是中国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清朝建立的四支近代海军中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一支。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北洋水师于1888年(光绪十四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中国政府每年拨出400万两白银给予海军建设。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也因此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联合舰队前身是1889年7月29日组建的常备舰队。明治初期,海军把有力舰·新锐舰编成主力部队“常备舰队”,老朽舰编成沿岸防备的二线部队“警备舰队”。但是,由于甲午战争开战,提出了“警备舰队”与“常备舰队”的统合方案,当时的军令部官房主事山本权兵卫大佐提出把“警备舰队”改名为“西海舰队”、“常备舰队”与“西海舰队”组织成“联合舰队”的提案。这是联合舰队的开始。

到甲午战争开战的六日后完成编成。以后日俄战争之际再于战时临时编成,大正12年(1923年)以后为常设。日本海军联合舰队是20世纪前半叶日本帝国海军在中、远海遂行机动作战任务的战略、战役军团。由两个以上舰队组成,统辖并指挥除近海防御兵力以外的大部乃至全部机动作战兵力。联合舰队司令或总司令直接隶属于日本天皇,在军政方面受海军大臣领导,在军令方面受海军军令部总长指挥。1941年12月7日(夏威夷时间),联合舰队奉命袭击夏威夷珍珠港,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主力,太平洋战争爆发。1944年6月和10月,在马里亚纳海战和莱特湾海战中遭到决定性失败,航空母舰损失殆尽,再也无力实施有组织的舰队作战。

“北洋舰队”和“联合舰队”都是效仿西方强国,建设的现代化新式海军。之所以“北洋水师”没有“联合舰队”听着那么现代化是因为习惯称呼和国家体制的两方面造成的。

“北洋水师”,相对的也有“南洋水师”。清代以长江口为分界线,以北为北洋,以南为南洋,因此所谓“北洋”、“南洋”是指所辖的沿海水域。“水师”是清代前期国家的水上常备武装力量,负责“内河”、“内洋”、“外洋”治安,如保护商船、缉捕海盗等。“北洋水师”一名称是沿用了清代此前的习惯称呼。此外,晚清效仿西方进行改革,却改革的不彻底,当时重视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而轻视制度、思想的学习,即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所主张的“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因此,反映到具体的事物上就表现出了实际学习的西方的器物,却依旧要沿用中国固有的名称,似有“名”、“实”不符的现象。清末新政时期,已经从学习西方器物上升到学习制度,此时向西方引进的新事物,物与名同时引进,“名”、“实”也就相符合了。

“联合舰队”是明治维新,日本西化,向西方学习相对彻底的结果。“黑船事件”导致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破产,使日本一度也沦为西方殖民侵略的对象。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亲王(即明治天皇)即位,倒幕势力积极结盟举兵。11月8日,天皇下达讨幕密敕。9日幕府将军德川庆喜奏请“奉还大政”。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日本不仅学习西方的物质,而且也在国家体制中引入了西方的制度,资本主义化迅速,表现在海军的名称就更符合西方国家的称法。




流年付东流


北洋水师的战法和制度还停留在古代时期,舰艇没有更新。


与你惺惺相惜


日本全盘西化了,中国还处于半封建时代,所以名称不同


炜哥的天空


其实这这二者名称并没有太特殊的含义,都是根据当时根据习惯约定俗成的。

北洋水师,清末的时候江苏以北的地区喜欢称为北洋,以南称为南洋,李鸿章创办北洋舰队的时候基地设立在威海刘公岛,位于北方所以称为北洋水师,也叫北洋舰队,包括后来的北洋军阀名称也大都是因此而来。

日本联合舰队,起初也并不是固定的称呼,是在甲午开战时,日本临时将拥有新式军舰的常备舰队和老式军舰的警备舰队组合到一起称为联合舰队,后来在日俄海战时再度启用着这个编制,1923年之后才改为常设。

我是幻海尘封,以上是我的答案,谢谢!


幻海尘封


水师自古就有,至少几千年了,这种古称,自然没有舰队听起来现代化。

而且水师这个东西,历来包括内河和海洋两个部分,比如我国的长江,就长期有长江水师存在。叫做水师,本身就是古代沿袭下来的不说,还有内河和海洋之分,看起来就古老一些。

而北洋水师,顾名思义就是局限于北洋一地的水军,是个地方性舰队。

相对来说,日本联合舰队,首先是海军舰队,这毋庸置疑就是游弋于海洋的,这看起来就比较现代化。日本帝国海军是1872年成立的,本来就是新东西,听起来也较新。

而联合舰队,更是把全国各地方舰队的精锐,集中起来的一种新编制方法,类似于德国的公海舰队和英国的大舰队,在当时国际上都是一种先进编成方法,当然比局限一地的北洋水师听起来要现代化了。


天刑17


关键就在没有“联合”上:当时有北洋舰队,广东舰队,福建舰队……各自由不同来源出钱购买或建造,并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海军司令部可以号令全国。

就连陆军也是一样:朝廷的兵部尚书很难调动各省的军队。一开口就得先拨开拔费多少银子!没钱?免谈!


周方851


这是个对海军的定位问题。满清是大陸型国家,国土安全依赖陆军,在内河住守规模很小叫水师。日本是小岛国没有纵深的内陆与敌周旋,拒敌于国门外之,重视制海权,定期在海洋中巡戈,一定的数量组成舰队。协同作战时由若干舰队组成联合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