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1937年 臨褚遂良碑帖長卷

《伊闕佛龕之碑》亦稱"褚遂良碑"。篆額題《伊闕佛龕之碑》。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刻於河南省洛陽龍門石窟壁賓陽洞內。這裡因伊水東西兩岸之香山和龍門山對峙如天然門闕,故古稱"伊闕",隋唐以後,習稱龍門。《伊闕佛龕之碑》通高約5.00米、寬1.90米。由中書侍郎岑文本撰文,諫議大夫褚遂良書。字共三十二行,滿行五十一字。計一千六百餘字。碑文主要記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在其母長孫皇后逝世後做功德而開鑿,太宗貞觀十五年李泰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位,李泰借為母親開窟造像做功德,實有獲得太宗好感,為自已撈取政治資本的目的。落成後,唐太宗於這一年的十一月辛卯親自大閱於伊闕。這通碑原應為北魏所雕的賓陽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為節省費用,竟就勢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關於該碑的記載,始見於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歐陽修之《集古錄》及趙明誠之《金石錄》。

鈐印:竹溪沈氏、尹默所臨款識題簽:(沈尹默題)尹默臨伊闕佛龕之碑。鈐印:沈引首:(沈尹默題)伊闕佛龕之碑。鈐印:沈尹默印、匏瓜正文:(通臨《伊闕佛龕碑》文略)二十六年九月十七日臨一過,付隨。收藏印令昕藏書、劫灰餘物


局部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