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谈《传习录》307: 无“未发”“已发”就是不动心


或问“未发已发”。

先生曰:“只缘后儒将‘未发已发’分说了,只得劈头说个‘无未发已发’,使人自思得之。若说有个‘已发未发’,听者依旧落在后儒见解。若真见得‘无未发已发’,说个‘有未发已发’,原不妨,原有个‘未发已发’在。”

问曰:“未发未尝不和。已发未尝不中;譬如钟声,未扣不可谓无,即扣不可谓有。毕竟有个扣与不扣,何如?”

先生曰:“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即扣时也只是寂天默地。”

有人问“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己发”和“未发”。

大自然一切生生不息,没有动与不动,心即理,所以王阳明认为心本没有未发己发。

但是,后世儒者将‘未发’‘已发’分开来讲了。这不奇怪,按人的常识,人未感事境时意念未起,本心良知虽生生不息,虽无有妄念,一循于理,“寂然不动”,这就是所谓的“未发”;当事境一来,感而起念,即所谓的“己发”。

然而,就人对事境的反应而言,有人发而皆中节,有人发而不中,有人过犹不及,这其中的差别在于良知诚明不诚明。明白

了这一点,说有或者没有什么“未发”“已发”,都会心领神会。就好像这钟声,没有敲钟的时候,你不能说这钟没有声音,“未扣时原是惊天动地”,意即意念不起时良知本是生生不息;“既扣时也只是寂天寞地”,圣人纯然良知之心无有妄动,一循于理就是不动心,不动心则虽然意念已发却仍是寂然不动之感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麇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只是仁心发用。仁心发用,虽酬酢万变,亦是心地宁静,寂天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