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什么可以以弱胜强,获得靖难之役胜利?

红红火火讲历史


从靖难过程来看

朱棣的才能是毋庸置疑,燕军控制在北平后,七月初八,破蓟州,;七月十一,破居庸关;七月十八,永平府归附。七月二十七,使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稳定后方安全。一个月之内,扫清北平。但是,就算如此,朱棣的成功率在所有人看来依旧无限趋近于零。原因无他,实力悬殊太过悬殊。此时燕王所掌握的军队大概有三万,虽然后来他控制住宁王原本的部属以及朵颜三卫,军队也只有八万余人,而建文帝手中有百万雄师,可谓是以一隅抗全国。

就算在李景隆同志的几十万大军被朱棣打散,但是他还是在济南遇到了极强的阻碍,毕竟朱棣手下还是有能人相助(指姚广孝),姚广孝先生一语道破真相,帮助朱棣奇袭京师,一举定乾坤!

从朱棣的个人才能看

朱棣生于战火,一生功绩无数,骁勇善战。多次出入阵前,亲征蒙古。并且他在位期间:七下西洋,出征安南,开拓运河,迁都北平。重开丝路。除了对反对自己的人手段狠辣(诛方孝儒十族)可以说是一位难得的明君。

从他们的部下班底来看

朱棣这边首推一个人:姚广孝。

《明史·姚广孝传》:尝游嵩山寺,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首先他精通阴阳命学之术(这个是尖端技术),并且他有一颗不安于伽蓝的心,他的志向从来都在庙堂。没有他,朱棣靖难成功率就真的可以说是为0,甚至只能被迫接受削藩。姚广孝自己也是一个博学多才之人,宋濂、苏伯衡也都十分敬重他。并且在永乐朝还参与重修《太祖实录》和编纂《永乐大典》。

“帝往来两都、出塞北征,广孝皆留辅太子于南京。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阁就学,广孝侍说书。”

甚至朱棣将自己最疼爱皇长孙朱瞻基交给他培养,这位皇长孙继位之后也是开创了仁宣之治。并且他知道身为廷臣之道,自己明哲保身,不贪慕荣华富贵,可以说是一个聪明绝顶之人

姚广孝死后,朱棣亲自为他撰写祭文,并特命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明建国以来,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庙庭者,仅姚广孝一人。可以说,姚广孝不仅是朱棣的臣下,更是他的伙伴,他的朋友。

我只能用四个字评价:超然物外,冠绝当代

后记

靖难之役,就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肯定的。成就了姚广孝,朱棣也成了一代明君,明朝也在这时达到了一个高峰:天朝上国,万邦来朝。


北城棠花如雪


一、兵在精而不在多

古往今来,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尽其数,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军队的质量、纪律和军心相差太大。在当时,建文帝朱允炆麾下的将士可征调的就可达百万人之多,而燕王朱棣麾下的燕军数量不足三十万,就算再加上其他诸侯王的军队,整体来讲也是不足五十万的,就相当于燕王朱棣手上能调动的全部军队实力,其实还不如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军队的二分之一。

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建文帝拥有的军队阵势的确是有大太多的优势,但是“双拳难敌四手”得是实力差距不大才适用的。

燕王朱棣之所以能成功,自然就是依靠他军队的优势:精锐。带兵打仗讲的就是一个士气,在当时,朱允炆手下的军队军心过于涣散,在战场上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自然会败。

再说燕王朱棣,他当时联合的是其他所有诸侯王,所以明朝最强雇佣军朵颜三卫也处于朱棣的麾下,这对朱棣的军队来讲,更是如虎添翼,相反朱允炆这边并没有能拿得出手的能与朵颜三卫军齐名的军队,自然士气再次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所以,在接下来兵戎相见的时候,局势并没有想象中的对朱允炆一片大好,相反,对朱棣来说更有优势。

二、处世经验差距太大

朱允炆从小娇生惯养,在其父死后,朱元璋更是对其溺爱有加。只会在房内读记诗书,研墨作画,哪懂得舞枪弄棒,更别说上战场带兵打仗了。

再看朱棣,很早的时候就为朱元璋鞍前马后,冲锋陷阵了,不但懂得领军打仗,更有一肚子的文韬武略,就只论打仗的经验就非朱允炆能与之相比的了。

又说及朱元璋,就不得再谈一谈他临死之前为照顾朱允炆安危而留下的两道底牌:耿炳文和沐家军,而且还小心叮嘱他:“一旦天下有变,可以派留耿炳文防守京城要地,然后调遣云南的沐家军过来征战,这样万事无忧矣”。

在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朱允炆虽然想到了父亲嘱托的两道底牌,但是做起来却出了大问题。他派留守京城要地的耿炳文挂帅出征,想一扳局势,但是还是惨败;紧随其后,又让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挂帅,结果又是惨败收场,把优势大好的兵力又亏于一篑。不等沐家军及时赶到,京城就已经告破了,朱允炆也不知下落,两张底牌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实在可惜。

三、性格过于优柔寡断

从小与世无争,吃住无忧的朱允炆怎么会知道世道的残酷,人性的复杂,而战场上最忌讳的却又是优柔寡断,再看朱棣,早就是战场上的一只老狐狸了,朱允炆怎么与之相比。在你死我活这种节骨眼上,朱允炆还下了这样的命令:将士不得伤害朱棣,否则军法处置。

讲仁慈,还想活捉朱棣这种老狐狸,谈何容易,不过也正是因为如此一条军令,让朱棣好几次都逃出升天。

同时,在领军打仗的决策上,朱允炆还是存在众多失误的。就比如,当初攻打朱棣的时候,不应该用北将去攻打。当时的北将中的很多人都是朱棣的旧部,让他们去攻打朱棣,那人家说不定就直接带着兵投降于朱棣了。

由此可以看出,朱棣能够以少胜多取代朱允炆,当上明成祖,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风尘滚滚


俗话说的好乱世出英雄,明朝的开朝皇帝朱元璋就是在乱世之中,从参加义军,成为一个士前小卒开始,一点一点摸索到登基成王的。朱元璋当时一开创明朝。就立刻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逐渐恢复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并也很快的让大儿子朱标登上了太子的宝座

但是好景不长,朱标在太子这个位置上还没坐热,很快就英年早逝了。而后朱元璋还做出了一个让人大为吃惊的举措,他没有从十多个儿子中挑选继承者,而是直接选择了自己最溺爱的孙子——朱允炆。

他会这么做的原因也无非就是两点:其一,算是对自己长子朱标英年早逝,孙子朱允炆幼年丧父的一种补偿;其二就是出于自己对这个孙子的溺爱之情。

让一个没资历没能力没才华的朱允炆来继承皇位,虽然这样对朱允炆是甚好的,但是其叔伯们可不买账。一个个表面笑脸相迎,暗地里愤愤不平,相互勾结,商讨谋权篡位之策。

最终,在朱元璋的四子——朱棣的旁敲侧击之下,众位诸侯一起打出了“靖国难,清军侧”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摧枯拉朽之势就将朱允炆拉下了皇位,而朱棣则成了明成祖。

仔细思想一下靖难之役,结果还是让人十分之动容的。毕竟占据天时利地的朱允炆竟然还是被拉下了皇座,而兵少粮少的朱棣则篡位成功。究竟是因为什么才会发生这种结果呢,其实也并不难想到,大致整理约为一下三点:

一、兵在精而不在多

古往今来,以少胜多的战役不尽其数,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就是因为军队的质量、纪律和军心相差太大。在当时,建文帝朱允炆麾下的将士可征调的就可达百万人之多,而燕王朱棣麾下的燕军数量不足三十万,就算再加上其他诸侯王的军队,整体来讲也是不足五十万的,就相当于燕王朱棣手上能调动的全部军队实力,其实还不如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军队的二分之一。

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建文帝拥有的军队阵势的确是有大太多的优势,但是“双拳难敌四手”得是实力差距不大才适用的。

燕王朱棣之所以能成功,自然就是依靠他军队的优势:精锐。带兵打仗讲的就是一个士气,在当时,朱允炆手下的军队军心过于涣散,在战场上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自然会败。

再说燕王朱棣,他当时联合的是其他所有诸侯王,所以明朝最强雇佣军朵颜三卫也处于朱棣的麾下,这对朱棣的军队来讲,更是如虎添翼,相反朱允炆这边并没有能拿得出手的能与朵颜三卫军齐名的军队,自然士气再次受到了一定的打击。

所以,在接下来兵戎相见的时候,局势并没有想象中的对朱允炆一片大好,相反,对朱棣来说更有优势。

二、处世经验差距太大

朱允炆从小娇生惯养,在其父死后,朱元璋更是对其溺爱有加。只会在房内读记诗书,研墨作画,哪懂得舞枪弄棒,更别说上战场带兵打仗了。

再看朱棣,很早的时候就为朱元璋鞍前马后,冲锋陷阵了,不但懂得领军打仗,更有一肚子的文韬武略,就只论打仗的经验就非朱允炆能与之相比的了。

又说及朱元璋,就不得再谈一谈他临死之前为照顾朱允炆安危而留下的两道底牌:耿炳文和沐家军,而且还小心叮嘱他:“一旦天下有变,可以派留耿炳文防守京城要地,然后调遣云南的沐家军过来征战,这样万事无忧矣”。

在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朱允炆虽然想到了父亲嘱托的两道底牌,但是做起来却出了大问题。他派留守京城要地的耿炳文挂帅出征,想一扳局势,但是还是惨败;紧随其后,又让只会“纸上谈兵”的李景隆挂帅,结果又是惨败收场,把优势大好的兵力又亏于一篑。不等沐家军及时赶到,京城就已经告破了,朱允炆也不知下落,两张底牌就这样白白浪费了,实在可惜。

三、性格过于优柔寡断

从小与世无争,吃住无忧的朱允炆怎么会知道世道的残酷,人性的复杂,而战场上最忌讳的却又是优柔寡断,再看朱棣,早就是战场上的一只老狐狸了,朱允炆怎么与之相比。在你死我活这种节骨眼上,朱允炆还下了这样的命令:将士不得伤害朱棣,否则军法处置。

同时,在领军打仗的决策上,朱允炆还是存在众多失误的。就比如,当初攻打朱棣的时候,不应该用北将去攻打。当时的北将中的很多人都是朱棣的旧部,让他们去攻打朱棣,那人家说不定就直接带着兵投降朱棣。






不歪的周末


朱棣能取得胜利除了自己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之外,还有以下这三点原因:

一、朱允炆的特殊保护

朱允炆在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统帅耿炳文时嘱托了一句话:“请你务必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

这真是一个愚蠢而又气人的吩咐,都已经这样大张旗鼓派军队去打自己的叔叔了,却又不想背上杀叔叔的坏名声。既然这样,那之前被你抓起来的藩王怎么解释,难道是他们自己犯法有罪吗?而且在两军交战之时,刀剑无眼,砍伤甚至杀掉敌方统帅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你偏偏特意交代一下己方军队统帅,这无疑是给朱棣加了一个防护罩。在朱允炆的命令下,耿炳文自然不然伤害朱棣分毫。

二、运气的成分

古来征战中,双方不管是打攻防战还是在平地上互相冲锋,想要取得胜利基本都是凭着士兵的作战勇猛和事先策划好军事行动。但是在靖难之役中却发生了意外,当以上两点都不起作用时,就会有第三点来决定战斗胜负归属,那就是运气。

三、南军统帅是内奸

充分利用了内奸的力量,把堡垒从内部打破。史料记载,靖难之役开始时双方兵力是这样的,北军顶多有十万人,而南军派上战场的就有六十万,还不包括其他省的地方军队。在这样的人数差距下,就算朱棣的士兵各个以一敌六,也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偏偏南军的统帅在交战不久后又耿炳文换成了李景隆。


建戈说教育


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立了长子朱标为太子,但是朱标死得太早,朱元璋就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继承人,后来燕王朱棣起兵造反,靖难之役上演,他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皇权,自立为皇帝,是为明成祖。那么如果朱标不死,燕王朱棣还会造反自己当皇帝吗?史学家普遍认为是不会的,因为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根红苗正的继承人,况且朱元璋为了避免孩子们争皇位,早早的就让朱标做了太子。

朱棣有能力能够直接从北平一带绕过山东直插淮扬防线,因为朱棣手里有着高机动的骑兵:当年太祖朱元璋北伐时候,能够顺利收复北方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一支强大的骑兵,明朝建立后,这些战马也都分布在了边界一线用于对蒙古一战,包括精锐的蒙古投降骑兵,而这些骑兵部队,尤其是朵颜三卫骑兵部队,都基本掌控在了朱棣手中,有了骑兵,就可以执行长距离的大机动作战,这也保证了后来朱棣能够率领大军远离大本营直插淮扬防线的一个原因。

朱棣本人好的运气。或许是上天的垂青,朱棣每次带头冲锋陷阵没死不说,而且在与朝廷的南军展开白沟河决战的过程中,正当南北两军战斗打的难舍难分进入焦灼的白热化状态,但见那妖风缠绕营中帅旗,只听得咔喳一声,旗杆折断,大旗落地!南军人心惶恐不已,朱棣抓住机会亲率骑兵绕后将南军打的打败。像这样仅靠着沙尘暴戏剧性地扭转战场胜负的情况多次发生在朱棣亲率的燕军身上,以此看来朱棣或许才是真龙天子吧。


不许人间见白头zzz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之所以能以弱胜强,获得靖难之役的胜利,主要原因有两点:

1,永乐皇帝是一代人杰,具有杰出的个人能力。永乐帝的文治武功都要高出建文帝朱允炆一大截,因此建文帝才会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失败。

2,建文帝朱允炆,是在他祖父洪武帝的细心呵护下成长的。作为太平天子,建文帝缺乏人生阅历,没经历过永乐帝那样的打磨。这是建文帝失败的主要原因。

①俗话一句“玉不琢,不成器”,洪武帝护雏心切,没注意对孙子的打磨。虽然洪武帝一直对他的乖孙认真教导,为其布好局,但是有些道理,没有经过亲身经历,是无法体会的。建文帝就是栽在这个方面。

②由于建文帝缺少阅历,只会纸上谈兵,因此做事不周全,漏洞百出。

如果建文帝不该急着削藩,而是礼遇皇族成员,保持一团和气。那么永乐帝起兵时就无法向明朝皇族,作出什么承诺,而且还会让明朝皇族,感到惊恐。惊恐之余,明朝皇族就会团结在建文帝周围,一同对抗永乐帝。也许永乐帝就没机会上位了,也许永乐帝也不会有起兵之念了。

总而言之,从靖难之役,可以看出建文帝并没有掌控天下的能力,在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痛失好局。永乐帝起兵,一方面是永乐帝有心,另一面是建文帝无能。

从建文帝的能力来看,即便没有靖难之役,即便永乐帝不起兵,建文帝也不见得能善终。身居高处,能力不足,一般不会有好结果。


鬼影147951010


原因大致有两方面,一.从当时的社会环境说起,当时朱元璋刚刚嗝屁,朝政不稳,建文帝大力推行建文新政,重文轻武,得罪了当时得势的武将集团,削藩引发了宗族势力的不满,薄待宦官引发了宦官集团的不满,导致在靖难之役时建文帝腹背受敌,无人勤王。二,建文帝的对手是老奸巨猾且满腹才能的朱棣,朱棣凭借优秀的军事才能和独到的用人水平,轻易的就把不在一个水平上的建文帝打败了。


中国大案纪事


一,朱允炆和朱棣的政治主张不一样。朱允炆一上台,就停止了很多朱元璋的铁腕政策。主张以仁德治天下,这种怀柔政策,直接将他要削藩的效果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毕竟他的叔父兄弟们,没有几个人愿意做待宰羔羊,更何况是身经百战的朱棣。对于朱棣来说,束手就擒是死,不死也落得个空闲一生。还不如找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清君侧,输了也是死。成了就可以坐拥天下,本来就是打仗出身,怎么会怕没上过战场的小侄子呢?

二,这也是一场博弈,原本朱允炆手上是有一只大规模正规军队的,但由于他的心慈手软(主要是心机不够,手不够黑),关键时刻,总让朱棣逃过一劫。


黎传宇


朱棣,在史书上绝对是英明之主,在位以来一举将明朝时候的国力达到最巅峰。不过他上位的过程,也是众人皆知。

建文帝失败的第一个原因是太过仁慈,不可否有人,仁慈之人一定是好人,但对于帝王来说,这一套只能选择性的用在盛世,如若身处乱世,仁慈就会误事,年轻的建文帝似乎并不懂得这个道理,他竟然把仁慈用到了敌人身上,举两个例子:

“靖难之役”之前,朱棣三个儿子都在南京做人质,建文帝既然决定要削藩,这可是让藩王就范的一张王牌,但他太过仁慈,禁不住朱棣装疯卖傻装可怜的那一套,终于还是同意遣回朱棣的三个儿子,这样一来,朱棣起兵就没了后顾之忧,朱允炆则失去了最好的把柄。

还有就是战争刚开始,朱棣南下并不顺利,甚至险象环生,朱允炆在这时下了一道命令,称“毋使朕负杀叔父名”,言外之意就是不能杀死燕王,这道命令使前线将士不敢轻举妄动,丧失了多次战机,朱棣却没有领他的情,而且越战越勇。

建文帝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用人失误,上文我们说到,朱元璋去世前虽然杀了很多开国功臣,但并没有杀尽,也许就是为了防止燕王叛乱,此时耿炳文、郭英虽然年事已高,不能亲自上战场杀敌,但指挥千军万马完全不在话下,朱允炆偏偏启用纸上谈兵的李景隆为大将军,结果在与朱棣对阵中,多次被击败,损失数十万兵力,导致攻守形势逆转。

李景隆多次失败后被夺职召回,文武百官皆请求诛杀李景隆以振军威,建文帝一概不听,不但没有给与任何惩罚,还力排众议、大加宽慰,实在让人不可思议。

“靖难之役”建文帝并不是输给了朱棣,而是输给了自己,由于自身性格的缺陷,以及用人战略上的失误,最后导致江山易主,如果朱允炆继续坐江山,他不一定会比朱棣做得差,最后笔者不得不说朱元璋,为何宁愿传位给孙子,也不远传位能力出众的四子朱棣,要说朱棣不是嫡长子,那朱允炆还不是嫡长孙呢,传位朱棣就可以避免这场战争,老百姓也可以多出四年休养生息的时间。


小满豫看文化历史


朱元璋将皇位传与皇孙朱允炆,正常来说朱棣既无起兵之名又不占世俗儒学之理,因何能四年做到”诛齐黄,清君侧”,甚至顺利登基,成就永乐盛世。

1370年朱元璋对追随自己打天下的文臣虎将论功行赏,这些人为明朝的奠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大部分年资高的可以领着不菲的退休工资颐养天年还有轻壮派可以平步青云在朝堂挥斥方遒,怎奈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是历史上创立霸业后的必然,更何况朱元璋本人历尽千辛万苦得来的皇位更要将权力紧紧的握在手中,最终除汤和的寥寥几人幸存外其余都不得善终,这就导致了皇位传到朱允炆手里时,满朝下跪文武百千却无几可用之人。
新继位的朱允炆担心自己叔叔们手中兵权太重,想法是对的,换谁都感受的到自家拥有合法继位权又拥兵自重的亲戚们虎视眈眈,但是做法却操之过急,新皇即位,庙堂不稳,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一烧就是最大的一把,火越烧越大,葬送了建文帝的一腔抱负。建文帝的性格也决定了他的最终走向,他是仁义的是善良的,不然不会说出“勿使朕有杀叔之名”这等断绝自己后路的话来。用人不疑本是褒义词,建文帝也秉承这个观点,但是看看他用的这些人,黄子澄、李景隆.......真是一言难尽,单从建文帝这方面说起,他就败得有理有据。
朱棣跟随朱元璋的前半生沙场纵横,冲锋陷阵,历经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光是这份胆识和见识就足以弥补与中央军兵力上的不足,更何况他还炸来了当时兵锋最盛、气势一往无前的朵颜三卫,为自己在军事上又横添了有利的一笔。朱棣既有将兵之才又有杀伐果断之心,性格决定高度这句话在有些时候是很有道理的,所以他胜,胜在天命所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