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文臣武将写过《出师表》?你认为谁写得好?

酒安江南Lzh


在封建社会,但凡出师征伐,都会有祭军旗,发檄文的程序,就是讲求出师有名。这里的“檄文”,性质就类似于出师表——告天地,告人民,更要告诉皇上。广而告之吗!而正式成文,并耳熟能详,影响深远的,我认为只有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为什么呢?当然是诸葛亮写的最好。

一,有人说,诸葛亮写过《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但《后出师表》的作者至今仍有争议,我们熟知的是《前出师表》。



二,《前出师表》写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之所以写的好,原因如下:

1,言辞恳切,直陈要害

诸葛亮在准备出师伐魏,统一中原的前夕,给蜀国后主刘禅上的一道表章。文章的主旨:为了完成先帝刘备匡扶汉室,还于旧都的伟业,作为臣子,我始终寝食不安,昼夜难寐。今我决定出师北上,扫清反叛,特上此表文。借今将出征之际,臣请您能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直接说明哪些人可用,哪些人不可用,比如费祎,董允,向宠等忠贞,可用之才。如果这样,我走后心中可无后顾之忧,更重要的是,或许我们兴复汉室有望也!

文中没有华丽的词藻,言语恳切,委婉,言简意赅,直指治国理政需要注意的要害,恳请后主能扬长避短,把国家治理的更加繁荣富强,为复国大业打下坚实基础。



2,情真意切,催人泪下

您看这一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我就是个平头百姓,但先帝却能那样看的起我,信任我,重用我,我必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能对得起先帝的信任和重托。我今出师,就是为完成先帝遗愿,虽死无憾。

您再看这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云。”:诸葛亮对国家是多么不舍,对后主刘禅是多么的难离!尽管如此,为成大业,却不得不大动刀兵。前途未卜,却依然慷慨激昂!



每每看《出师表》,我都眼含热泪,感慨良多:诸葛亮作为蜀国的核心人物,完全有能力自立门户。然而,他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为完成刘备的兴汉大业,始终忠心于自己的国家,忠心于自己的君主,身体力行,昼夜操劳,直到病逝五丈原。伐魏不成,终成千古遗恨!

朋友,不妨也说说您的感受!


登攀


诸葛孔明先生首屈一指、无出其右。


古曹州陈公子


诸葛亮及岳飞,孔明略上


水仙山人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征前写给蜀后主刘禅的。诸葛亮率师北伐时,当时国力并不强盛,然而率兵远征动摇根本,如何安顿内政让刘禅放心,尽在表中详尽陈述。从国事安排,用人之道,以及各种注意事项无不尽在其中。更重要的是诸葛亮位高权重,且拥兵在外,如何让刘禅放心更是言辞真切,表达了对国家对君主忠贞不渝的情怀。同时,《出师表》又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佳作,让人读来多有感慨。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再度上表,名《后出师表》。表中对历史重大事件进行了总结,更深层次地表达了自己忠君爱国的思想。尤其突出先帝刘备的匡扶汉室的夙愿,表达自己以弱征强的决心。内容广泛,文笔优美流畅。其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流传千古之名句。

我们所知道的《出师表》及《后出师表》均为诸葛亮所作,历史上还有哪些文臣武将写过《出师表》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即便是有,也远不能及诸葛亮的思想境界和文学价值。


湘水微波


诸葛亮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古人云“天下万物,以人为本”

一件事能否成功,重点在做这事的人。好的计划和战略意图,必须有一群贤明负责的人规划执行,才能得以实现,而如果是一群奸佞小人把持,只会事得其反。

所以企业 国家 若想兴旺发达,就必须要学会听取建议选拔人才运用人才,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