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 梁宗文绘画作品鉴赏



梁 宗 文 简 介

梁 宗 文,甘肃陇西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陆抑非花鸟画研究会会员,陈钰铭水墨家园工作室画家。甘肃省中国画艺委会理事,定西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定西市“德艺双馨”青年文艺工作者,政协陇西县第七、八、九、十届委员,供职于陇西书画院。


花木山水君可识

画家梁宗文印象

薛庆余/文

我是早就想说说梁宗文了。我一直认为,在陇西巩昌古城,宗文是我认为内心和我走得比较近的为数不多者之一。尽管我成天热衷于爬格子,而他整天则沉浸于墨和色。但于做人,却大有相近之处。

虽一直如此想,但真正要动笔,却有些不踏实起来:于梁宗文,我究竟知多少?

是最近的几次深谈,使我有了几分行文的自信。



于花鸟,他观历史,自觉花鸟画自宋元一度达到高峰之后,于高度概括鲜活的生活、于以简约的笔法抒写内心世界方面,总觉得缺着点什么?看身边,他目睹一辈辈画花鸟的,都是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这种传承,不能说它没有合理性,但更多的是一代对一代仅限于形的模仿,徒弟在可着劲学师傅的“一笑一颦”,师傅也是严于律人地要求,一枝一蔓都不能学走样。以至于出现的情形是:视野狭窄,境界低下,千人一面,媚态满纸!



梁宗文认为,求艺之路,贵在学习,学习之中,尤贵学理!学格调!当学精气神,学大家作画时的状态、气势、心境。

在梁宗文的内心,有着天赋的炙热如火、大气磅礴的艺术胸襟。他需要登临一处艺术的高地,来敞开宽阔的胸襟,感受八面来风,来获得艺术人生的更大的快意!

这样的情形之下,2008年,他只身赴京,考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何水法花鸟画工作室研究生课程班。

到何水法工作室求学,他找到这块高地了!



何水法老师的艺术理念主张学画应尊道寻源,取法乎上,向历代名家看齐;要求当大量临摹任伯年、吴昌硕、蒲华、恽南田、徐文长、吕纪、边景昭等明清大家、尤其是宋人作品,方能在技法、画理上有更高层次的提升。于此,梁宗文手追心记,勤摩苦写,加之受何老师笔墨华滋、浑然天成、厚实灵动、气足声畅的艺术风格所感染,其绘画面貌为之大变。经长期写生观察和大胆吸纳老师用色、用水的独特表现手法,呈现出了个性鲜明、极富时代精神的新风貌。广视野、满构图、大意境花鸟画形式,成为了梁宗文打开新花鸟画心境的金钥匙。



于是,热烈的向日葵、绚烂的紫藤、纷繁的梨花、温馨的百合、细碎的丁香、怒放的梅花,无不进入了梁宗文崭新的艺术世界!共生着大气磅礴、粗中见细、大中见小、刚中见柔、枯中见润、密中见疏、正中见偏、拙中见巧的笔墨情韵。尤其是其对“枯笔取气,湿比取韵”、对“用笔用墨关键是用水”等至精之论的成功实践,所形成的热烈的色彩、饱满的构图、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无不是一串串铿锵有力的新花鸟激越音符!



伫立于他最新巨制《报春》前,耳畔犹然是轰鸣不已的这种春之声!

无论笔墨黑白之道的处理,色彩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的选择,还是百合、槐花、油菜花、向日葵、乃至路边野花入画对花卉题材的拓宽,都无不彰显着梁宗文的花鸟具有大写意画家所应有的胸襟。



然而,花鸟之外,梁宗文更是情结山水。

梁宗文,山水情结不为人知!是人们让他“家中”葱茏的花木遮了眼目了。在他内心,还有着千山万壑、峻岭巍峨!

在他艺术之旅,寄情山水,其时已久!于山水,他是志存高远,躬身践行!

何为明证!《千山万壑图》便是!长达四十米的山水长卷,从江南水乡,一路过江北上,直抵高原厚土,戈壁大漠!浩然宏卷,皴擦点染,气势磅礴!



于山水,他苦临清“四王”,更师黄公望、王蒙。从其《西秦揽胜》中可见王蒙《青卞隐居图》的布局与韵味;他对官鹅沟的写生之作《苍山自古锁白练》中,大有范宽的笔墨韵味;《举头已觉青山绿》、《潮平两岸阔》中,又有黄大痴《富春山居图》的气势磅礴;面对其《春山访友图》和《风雨秋思图》,不由人会让人想到米颠山水;而于《青城揽胜》中,又让人想起洗山悟白云的黄宾虹......总之,梁宗文的山水“峰峦浑厚,势状雄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苏东坡)。



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山水画创作的“造化为师”精神和强烈的本土书写意识!

近两年,陇西美术界无论山水画领域,还是人物画领域,

掀起了一股旷古的师法自然、强调写生的清新之风。

这大风中,梁宗文当属昂然在前高唱大风歌者之一。立足本土,拥抱本土,使得他对自己此前的山水画创作有了颠覆性的新识。以前常遇的临稿时画意枯涩荡然无存,眼前具有强烈地域特征的陇山陇水,竟然令人感到前所未有的亲切和富有人格魅力!



这不仅仅是梁宗文一人对故土情怀的变化,只不过他的身上,这种变化更为强烈一些罢了。

这是怎么回事?是源于一个人:陈钰铭老师。能够幸遇陈钰铭老师,是陇西中青年美术家们的大福气!他使他们真正认识到了自己打小生于斯长于斯的陇山风物是如此壮美

自然,作为有幸于2014年被陈钰铭老师收纳为学生而进入水墨家园画家行列的他,更是深纳着这样的福气。

陈钰铭老师最突出的艺术观点是:写生不是为了画山、画风景,不是进景区照抄对象,而是从内心去寻找审美感受,从内心深处追寻自我。同时,写生又是亲近自然,锤炼笔墨的最佳途径。它符合古人“师法自然”的宗旨,也与西方绘画理念不谋而合。



对此,梁宗文深知:中国传统绘画最注重的是山水画。因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艺术思想的实现在山水画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传统绘画如果谈境界,大多是指山水画。我们在写生的过程中经常因山水自然的感染而激发激情,从而使笔下的山水多了几分活泼气韵,富有了生命。同时,天、地、人的相融,也是亘古的哲学命题,是中国古典哲学所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而事实上,山水画至高境界亦是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的。所以,人的完善,离不开天、地、人三个要素的有机统一。



这一重要思想的获得,使得梁宗文的本土山水画认识发生了深刻嬗变:此山此水,已然转化成了新的符号,这符号即是人格化了的山水,这山水和他养育的子民共同着呼吸。,所以,是有血有肉有灵有魂的。每每随陈钰铭老师进入陇西北山深处写生、深入陕北大地写生,在陈老师的引领下,他一次次强烈感受到,眼前的山水树木,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温度的,他们的肌理一如山中父老粗糙的肌肤,可以触摸;他们粗重的呼吸,一如山乡母亲温馨的气韵,深沉可感!



这样,写生时一次次面对山水,是与山与水的一次次魂灵交流!而一遍遍付诸笔墨色彩与宣纸的艺术实践,则是一个陇中赤子对于这方山水轻轻的、然而又是热烈的、深沉的爱的礼赞!这礼赞,又和梁宗文既有的磅礴与大气相共振了。因此,即便是笔墨之下的一树一木,一沟一岔、一梁一垒,都成了一山巍然的有机组成而不可分离。



因此,我们说,梁宗文当下山水的高度整体性和人格化,成为了他当下山水的最强烈个性化艺术符号!

一座座人格化的山水,于轻声呼唤之中,纷至沓来。



他说 :他现在胸中画卷太多、太多!继本土山水巨制《陇头云》之后,梁宗文的陇中山水序列之幕已然开启。《甜水崖》正在创作之中,《莽原雪》已是在胸中飘扬得纷纷扬扬。催促着他笔下腊梅的怒放,向我们报道着他又一个艺术春天的将临!

这是不是可以说:梁宗文当下的山水之路有足够的宽广、足够的宽广?

花木山水君可识,梁宗文,你识了吗?


花 鸟 作 品 欣 赏



















话说牧豪梁宗文

林万里/文

梁兄宗文,多署牧毫,陇西人也,身魁梧,性豪爽,做事为人,有君子之风。以画侍道,尤见人望。自言世籍金城,家声颇隆,当是风雅有自。

辛卯中秋,初识于岷州瑞昭轩,余与之交,初见其豪迈,再知其厚道,后识其沉醉艺事,孜孜不倦。光阴荏苒,不觉言语往复近四年矣。

初至梁兄府上,谈兴浓处,展其山水长卷数轴,胸次纵横四十余米,南北物象跃然纸上,气息连绵不绝,知其于绘事一途涉猎宽广;花鸟作品大幅居多,画面茂密繁华,气壮神畅,意足无碍,挥洒有情,于敷彩的扩展上下足功夫,窃以为姿态淋漓,手笔优雅,允为亮点;小品数帧,剪枝插花,数枝疏斜,墨彩生动,咄咄逼真。

沟通渐多,解读日深,梁兄幼得父兄严教,更有亲友濡染,复得乡贤点拨,笔翰勾勒,丹青点染,做青藤白阳昌硕白石门客,写花鸟山水之气象精神,做得江山风月真主人,十年一日,千锤万杵,天分所赐,精诚所至,好学一发不可收,敏思精进多见效应,而立之年即成一地才俊,“梁牡丹”之称,盛传陇上。于长者尊敬,于前辈谦恭,于朋友仁厚,于后学提携,德位匹配,众望归之,掌舵陇西书画院。梁君夙夜勤勉,公事亦得风生水起,今日陇西美术,人才众,根基壮,事业兴,砥柱潮流,其功大焉。

百尺竿头须更进,恐与齐梁作后尘。届不惑之年,梁兄负笈北上,怀揣久违梦想,受教中国艺术研究院抱华楼主人何水法先生,得生机勃勃之法门,拥五彩缤纷之要诀,导师见地独到,学生自得拨云见天。生区别心,方能抽丝剥缕,检点得当;有大襟抱,始得海纳鲸吞,万象入怀。于梁兄而言,此段经历殊为难得,传统与个性渐趋融合,敬畏与深入悄然互渗,地域文明于全国思潮接轨,个人思考与大师手笔互动,独立自我,正视造化,学以致用,放笔繁花,腕下生香,力追笔墨饱满之外,更见性情斑斓倪端,续源徐崇嗣,结脉恽南田,于任伯年赵之谦采撷不已,贴心正脉,神交古人,是一快也。

近日,不忘细读潘天寿先生诸作,传统艺术之坚守与开拓诚为不易,梁兄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情投身与执着探索了然于心。知己知彼,有所思,有所为,究其近年笔墨,下笔成竹于胸,亦能随思随势生发,机变与见识,才情与技术,皆于勇猛精进中自我超越。是在更思虑探索也更为成熟,与老师、同学和朋友们自觉地拉开距离。重拾山水,当见学力自信和学术自新。自省而独立的梁宗文,耕耘于自己的艺术天地,于沧海横流中立定心神,在十万狂花中驾驭自如,放胆落笔,精心拾掇,追逐于笔墨梦想,徜徉于心神所寄。

近闻我兄得陈钰铭先生青眼,荣列门墙。转益多师,古训有之,其中奥妙,在知人修己,在尚真惜缘,求新求变之路,再开新景。

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昔贤功在不舍,万千锤杵,真金始见;千朵万朵,造物繁华,梁兄眼见,酣醉纸上,妙腕动,枯藤万岁,四时潋滟;烟霞起,河山千里,吾谁与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