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第一家外資便利店,故事要從1993年說起

二十多年前,羅森作為新興事物,被貼上了“神奇”、“時髦”、“洋氣”等標籤。

但它並不是上海的第一家外資便利店。

早在1993年,港資的“百式便利”就在上海出現了。

■1993年《新民晚報》上關於百式便利的報道

1993年5月3日《新民晚報》的報道這樣寫道:

“本市第一家引進國外‘seven-eleven’經營模式的‘便利店’——百式便利店在偏僻的長陽路住宅區悄悄迎客。”

“齊整的貨架上不僅有高中低檔食品,還比別家多了燈泡、插座、保險絲和蠟燭等各類細、小、全、雜的生活必需品;”

“靠牆居然還有一長溜陳列著微波爐、咖啡壺、電烤箱的操作檯,買了三明治、熱狗,當場烘烤加熱,再添上一杯香濃的咖啡,‘上班族’的快餐同樣‘味道好極了’;”

“便利店專設報刊架為您提供方便;收銀臺用處更不少,從香菸、飲料到電池,細心的店家還備了紅、紫藥水、護傷膏布、正紅花油等應急藥品和急救包,以解燃眉之急。”

27年後來看,上海的初代便利店已經頗為像模像樣。

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上海市商業經濟學會會長齊曉齋記得這樣一個小細節:

作為上海最早的24小時便利店,由於當時還沒有聯網報警系統,在一些比較偏僻的社區,晚上12點以後,百式便利的門店會開一個小窗戶服務,就像現在的深夜藥房一樣。

■1997年百式刊登在報紙上的抽獎活動廣告

1985年出生的劉靜(化名)記得,小學四年級的時候,學校門口、浦東博山路上開了一家百式便利店。

“印象當中它的logo跟現在的7-11蠻像的,紅紅綠綠的。店堂給我的感覺很明亮、乾淨。”

“我記得我們去收銀臺結賬,還有點怯生生的……那時每個商品上會打一個價格標籤,不像現在,貨架上有價碼牌。”

記憶裡最高興的時刻是有次去春遊,外公帶她到百式買零食。“不是買了旺旺仙貝,就是買了媽咪蝦條,或者話梅。”

此外,她對百式的記憶還跟一次地震聯繫在了一起。

1996年11月9日21點56分,長江口以東南黃海海域發生6.1級地震,上海普遍有感。

睡得迷迷糊糊之間,她被爸媽拎起來下樓避震。等準備回去的時候,發現爸爸不見了。

“等了好長時間,他才回來,說去百式買吃的東西了。他講,(那天)去百式買東西的人蠻多的。

1. 王欣,《本市喜添“便利店”》,新民晚報,1993年05月03日。

2. 陳啟甸,《小商品連鎖便利店應運而生》,解放日報,1993年07月10日。

3. 黃強,《黃浦區新開廿二家便利店》,解放日報,1993年12月23日。

4. 沈國芳,《糧油店改建成便利連鎖店拆零供應細小商品受歡迎》,解放日報,1993年12月05日。

5. 顧國建、邱源昶,《上海已進入便利店規模發展期》,文匯報,1997年10月10日。

6. 蕭美瑾,《糧食便利店如今陷入困境》,新民晚報,1997年06月09日。

7. 王崇、黃維,《上海總部負責人首次透露 百式在上海一直沒贏利》,新聞晨報,1999年05月04日。

8. 傅賢偉,《上海便利店“五虎爭雄”》,解放日報,2000年07月26日。

9. 楊燕青,《連鎖便利店市民得便利》,解放日報,1998年12月24日。

10. 季穎,《申城便利店相煎莫太急》,新民晚報,2002年03月25日。

11. 吳衛群、陳杰,《百米內不能有兩家便利店》,解放日報,2002年07月02日。

12. 錢鑫,《便利店扎堆開“選址公約”遭拒絕 前輩“守”新銳“搶”》,新聞晨報,2002年07月09日。

13. 紀錄片《上海便利店之爭》(捕捉13億人的慾望 中國超市之戰),日本NHK,2005年。

14. 周凱,《便利店百家爭鳴釀變局》,解放日報,2005年02月26日。

15. 王越,《假如非要離開上海,我只想帶走一間便利店》,DT財經,2017年09月25日。

16. 盧杉、張偲,《每3192人擁有一家店 未來上海便利店的機會在哪兒?》,21世紀經濟報道,2019年07月31日。

- END -

寫稿子:韓小妮 姜天涯/

編稿子:韓小妮/畫圖畫:二 黑/

拿摩溫:陳不好玩/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