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流動的人類博物館

上世紀,美國的公路商店逐漸演變成了一種都市之光——便利店。

1946年,7-11在美國誕生。二十多年後,這家以標準化著稱的小雜貨鋪,來到日本並傳向全世界。

便利店,流動的人類博物館

便利店

漸漸地,便利店成了一種都市的文化符號。365天、24小時營業,井然有序,提供標準化的食物。在某種程度上,它頗具工業時代氣息。然而,這種索然無味的機械化,又為都市人帶來了幸福。

星星點點的便利店,為城市織起了一張網。這張網,給無數都市人提供了安全感和尊嚴。

日本作家村田紗耶香,把便利店當作自己與現實世界的接口。憑藉《人間便利店》一書獲得芥川獎的她,正是通過在便利店兼職保持“既出世又入世”的狀態。

便利店是極致工整的隱喻,一切規定嚴格遵循商業機制。但是,在這樣一個人造的空間,人們的故事卻千變萬化、交織上演。

便利店是一間流動的人類博物館

24小時,365天,來來去去的人,不斷更新的貨物,使便利店成了一座流動的都市人博物館。

收銀機的滴答作響,見證的其實是都市生活的瑣碎與悲喜。

在便利店高度密集的日本,NHK曾不止一次把鏡頭對準了24小時便利店。三間便利店、迥異的時空,透過日常購物,卻拼接出人生的百態。

日本千葉縣的一家綜合醫院,有一家24小時營業的全家便利店。醫務人員的日常三餐,患者、家屬的生活需求,寄託在這裡。而他們的故事,亦在這裡交匯。

糖尿病患者,在家人的陪同下購買便利店裡的低熱量糖果; 獨自來醫院治療乳腺癌的奶奶,靠在便利店購物打發時間; 病患即將被推進手術室,緊張的家人來便利店買一份報紙。

大概,對病患和家屬來說,在便利店購物,買來的是一種或已缺失的「日常感」。

而對醫護人員來說,便利店亦是撫慰緊張工作的利器。

清晨六點半,一位婦產科醫生帶著倦態來到便利店。一口氣喝掉了一瓶補充營養劑後,又打開了一瓶紅牛。但面對記者,她卻笑著說:“我喜歡這份工作。因為,只有我們科才能對患者說恭喜你了。”

子夜,失眠的醫護人員獨自來便利店溜達,轉了十來分鐘,只買了一份小零食。對他來說,來便利店逛逛,能好好的喘上一口氣。

充斥著悲歡離合的醫院便利店,亦將日本社會的老齡化問題展露無遺。

紀錄片採訪了一位獨自在便利店外吃飯糰和關東煮的老人。他的母親已經89歲,正躺在重症監護室中。此刻,晝夜照顧母親的他早已沒了食慾。然而,他卻說:“無論如何都會盡力照顧母親,因為她活下去的意念很強。”

在日本,這種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的群體,越來越龐大。但最讓人噓唏的,還是那些獨居的老人。

一位癌症晚期的老人告訴記者,早年離婚後,他一直獨自生活。如今身患癌症,治療已經不再有意義,決定回家等死。今天出院,沒有親人陪伴,只能叫來鄰居幫忙。

離開醫院前,他又在便利店買了一些飯糰和其它生活用品。隨後,他把行李裝進自己的汽車。

我們難以想象,當他淡然、禮貌地和記者告別並驅車離開時,究竟懷著什麼心情。

2017年:夏季CM的日本第一的便利店

每年八月,日本將舉辦為期三天的大型漫展(Comike)。每當這時候,旁邊的LAWSON,會成為全國客流量最大的便利店。

想安心逛展,就必須在便利店提前備好裝備(運動飲料、飯糰和防暑貼)。因為,買心儀的作品,要提前三四小時開始排隊。

而便利店也異常貼心,為了應對巨大的客流量,便利店的店員已經把最受歡迎的飯糰、三明治、寶礦力水擺得滿滿當當。

此外,除了擺上平時不會售賣的動漫周邊,他們還給飯糰打了折。

對熙熙攘攘的動漫迷來說,便利店是驛站,漫畫是自由的空氣:

中年大叔從外地趕來,來兜售自費印刷的遊戲機發展史;深夜,從鄉下來的男子,喝了酒以後依依不捨地在便利店裡研究玩具。

一位39歲男人在漫展上cosplay了自己喜歡的角色。漫展結束後,他會乘坐深夜巴士返回工作地。他說:“動漫讓我意識到自己還活著。”

在這樣的氛圍中,人們懂得如何包容異己。

在便利店外,一位氣質不錯的治安維護員一邊吃著便當,一邊和記者說:

“我對動漫並沒有什麼興趣,但願意去欣賞這群異次元,因為,能有自己熱愛的東西是多麼好的事情呀。我自己也有特別的愛好——繩藝(人體捆綁),明年,還要去西班牙參加比賽。”

2006年|便利店的聖誕快樂

人們在便利店裡找到了生活的尊嚴,而便利店的經營者亦在默默努力。

2006年的日本北關東,四處瀰漫著不景氣的氣息。隨著一家工廠的撤出,僱傭和正式員工減少,缺少保障的合同工越來越多。

而當地的一家LAWSON便利店,卻憑藉聖誕節蛋糕,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

但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全靠店主的辛苦經營。在經濟下行的日子,即使是站在收銀臺前,他都能察覺到客人日漸緊張的神情。

聖誕將至,人們的生活並沒有什麼變化。清晨,剛上完夜班的工廠職員,會百無聊賴地在便利店翻上一會雜誌,再帶著薯片和可樂離開。薯條和可樂,是他的早餐。

大部分的上班族,都行色匆匆。送貨的司機買好瓶裝茶和麵包匆匆離開;母親用最快的速度買好固定的麵包和飲料,送孩子去託兒所,然後再趕去上班。

畢竟,聖誕節只是居民們短暫的中場休息。平安夜,一家人圍坐在一起,看著孩子舔掉蛋糕上雪白的奶油,是這個節日最大的意義。繁忙還在繼續,唯一的不同,是晚上回家時,大家會從LAWSON帶上一個聖誕節蛋糕。

平安夜的這天,店主和往常一樣一大早就來到店中。直到晚上十點之後,剛從餐廳下班的女職員取走最後一份預定蛋糕,店主才回家。

兒子與妻子已經入睡。好在,女兒還醒著。在鏡頭前,店長終於能好好坐下來品嚐到了蛋糕的滋味。

長久以來,店主試圖多與顧客交流,但他不知道這樣做是否是對的:“畢竟,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這樣吧。”當記者對他說,他是如何被顧客肯定時,這位已經上了年紀店長,居然在鏡頭前掩面而泣。

便利店,都市人的避風港

便利店,編織了城市的故事,亦成了都市的港灣。

還在唸大學的時候,喜歡和朋友深夜在校外散步。在濃重的夜色中,整座城市都被摺疊翻轉。黑暗的城市就像一片汪洋,而明亮的麥當勞、全家和7-11則成了城市的燈塔。

在他們的指引下,你會看到路邊燒烤攤,在打烊的髮廊前營業,不眠食客就著啤酒聊天;餐廳完成清潔工作後,留在門口的一灘髒水;以及,報刊亭拉上捲簾門後,露出的“偵探柯南:2818XXX”塗鴉廣告。

在7-11,那些無害但放蕩不羈的機車青年們,喜歡在凌晨兩三點買一份加了魚蛋的車仔麵。

便利店,記錄了城市鮮為人知的面容,亦帶給我們尊嚴和安全感。

蝸居在房租昂貴的城市,租住擁擠的合租房。但是,一想到樓下還有一家無論何時都向我們敞開的便利店,生活就好像沒有這麼糟。無論是想要逃避擁擠,還是逃避孤獨,便利店都能為我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間:

一個人坐在學校邊上的羅森吃泡麵,因為沒有人能和我結伴去食堂。(@白煙霍)

下班後的飯糰和可樂,然後在全家門口坐到太陽下山,夜幕降臨再回家。(@一維君)

便利店的飯糰。經濟實惠飽腹佳選。(@天秤座的小飛鏢53880)

一個人來到異國他鄉,在困窘孤獨之際,窗明几淨的便利宛如我們的第二故鄉。

便利店還擁有一種強大的包容力,無論我們是買3元的冰棍,還是30元的哈根達斯;是吃5塊錢飯糰,還是20元的便當,都沒有關係。

在這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形菜單,和取悅自己的方法:

蘿蔔、雞蛋、筍片、千頁豆腐、牛肉丸,來一包悠哈。看看果汁有沒有打折,最後拿一瓶脈動。(@吃飯不能吃太快)

飯糰和滷腐竹拌在一起特別好吃!(@柚子埋在雪堆裡)

工作一整天之後,路過711就會進去買一瓶鵝島啤酒。(@翟人疾)

在燥熱的午後,去冒著冷氣的7-11吃冰;在寒風肆意的冬日,去全家買一杯溫熱的咖啡,如果還有胃口,再吃上一份熱氣騰騰的關東煮;在微涼的夜晚,把便利店視為散步的終點,併為應該買酸奶還是冰淇凌糾結一陣子。

從便利店獲取來的幸福感,並不差。

而曾經那些看似瑣碎無聊的平庸日常,也被大大小小的便利店串聯,成為一張帶著腳印的地圖,見證著你在這座都市奔走的痕跡,和點滴的喜悅。

最後,分享一個關於便利店的未解之謎:為什麼在北京找便利店比找對象還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