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让红庆河镇搭上“致富号”列车

脱贫攻坚一改农村产业空心化的落后面貌。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实施产业扶贫助力脱贫攻坚的新机制,形成长效的产业循环,奔向小康社会的基石进一步夯实。

对标贫困“硬指标”,聚焦产业开“药方”

决胜脱贫攻坚,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增收困难,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紧抓产业扶贫这个“牛鼻子”,把发展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一些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绘就一方水土“富养”一方人的脱贫新图景。哈希拉嘎村村民刘恩泽早年间夫妻二人有30多亩地,在耕作之余,还能出去收购废品补贴家用,日子过的欢乐幸福。然而,2016年因爱人患病,花光全家积蓄,还欠下不少外债。正在焦头烂额的时候,村里展开了贫困户摸排认定工作,将其识别认定为贫困户。通过各级党委政府推行的扶贫政策和自身的奋斗,刘恩泽家2019年稳定脱贫。村里的切片厂和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可以得到4%的分红,再加上自家种养殖收入,他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在政策帮扶下,我收废品的规模扩大了,还养了鸡,今年打算再种几十亩地,一年下来也能有几万元的收入。”说起这几年的改变,刘恩泽信心满满。

与刘恩泽一样,杨凤鸣也因病致贫,2019年布连图村通过产业扶贫,村里建设了养鹅厂,第一期实验养殖了白羽肉鹅1000只,采取“党支部+村集体经济+贫困户+电商”合作的形式养殖售卖,将贫困人口加入产业链中,靠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

杨凤鸣不仅通过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养鹅厂还定点收购了他家滞销的2000斤玉米豆和一车玉米草,到年底还给他分红1000元。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像刘恩泽、杨凤鸣这样的脱贫户在红庆河镇不在少数,一批批励志贫困户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身边人共同致富,他们的脱贫致富故事是红庆河镇产业扶贫的缩影。红庆河镇形成“一村一品”的村集体经济生产格局,肉鸽养殖、生态鱼养殖、林下养鸡、高粱种植基地……一大批有带动性示范效应的村集体产业应运而生,通过不同形式与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截止2019年底红庆河镇已清退257户598人稳定脱贫。

联产联业、联股联心,扶贫“输血”变“造血”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要以责任担当之勇、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凝心聚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红庆河镇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积极组织贫困劳动力有序返岗,帮助扶贫产业及时复工复产等措施,有效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同时成立多个专项工作小组分别对重点项目进行实地调研推进复工复产。为了更好的优化产业扶贫结构,下一步将启动蔬菜种植基地园区、地产食品园区以及汽车机修园区等一批重点项目,项目投入使用后,将带动近161户贫困人口和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扶贫工作由“输血”到“造血”的良性转变。

“通过产业扶贫,贫困户每年除了自己家里的种养殖业收入,农闲时候到产业园打工还有工资性收入,再加上村集体经济年底分红收入。有效实现收入的多元化”扶贫办主任阿丽玛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红庆河镇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到造血式、开发式扶贫,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扶贫协作,为脱贫攻坚注入新活力,也为贫困户的生活点燃新希望。

来源/新华社内蒙古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