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決策權在父母手中,別因‘新手’二字讓給月嫂,他們只是助手


文|給閨女暖腳丫的靚爸爸


還記得之前有很多關於月嫂不好的報道


戲精月嫂被請回家,當做祖宗一樣供著,大談前僱主家裡多麼有錢,旁敲側擊的提要求,


有的母親堅持母乳,可月嫂總嫌熱冰凍的母乳麻煩,偷偷換配方奶粉,母乳則自己偷偷喝了,或者拿去倒賣,



近日,更是有個新生媽媽在月嫂處發現安神助眠藥物,自己的寶寶近一個月不哭也不鬧,月嫂背地裡還叫寶寶為‘肥豬’。


當然也有非常感謝自己月嫂的,幫自己護理剖宮產傷口,每天消毒,很快就恢復,大家都特別珍惜。


每個家庭選擇月嫂的因素很多,有的為了省事,有的為了面子,


但很多新手父母選擇月嫂最核心的因素是因為自己不夠專業,覺得自己是新手父母:我們花錢就是要找專業的人,給寶寶最好的撫養方案。


可往往關心則亂,越擔心什麼越來什麼。


如果你也正懷著小寶寶,也打算孩子出生後請一個靠譜的月嫂,這篇文章希望能幫到您。



月嫂行業,水深水淺放一邊,父母對月嫂的定位偏了麼?


月嫂的工作和襁褓中的孩子、月子中的母親的有關,兩者都是最需要照顧的群體,


然而,月嫂這個行業的特性,導致,找月嫂就像是賭博一樣,


從供需關係上講:月嫂的價格水漲船高,有的地區甚至5萬一月,導致有的新手家長,盲目覺得價格越高,越有經驗,其實只是商家的手法。


從可鑑別角度講:除了中介提供的履歷,和與月嫂幾天的試用,似乎並沒有很好的鑑別角度來幫助新生父母從專業度角度來選擇月嫂。


從合作者角度講:大多數家庭,選擇月嫂,都是和‘月子中心’簽訂僱傭合同,一旦有大的問題,就算找到月子中心,‘這個人我們永不錄用’,和城管打人說是臨時工一個套路。


中介的培訓良莠不齊、育兒的觀念又千差萬別,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新手父母選擇月嫂,都是相對被動的一方。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


很多父母覺得自己經驗不足,覺得請來的月嫂是專業人士,就會從心理上依託月嫂或者保姆


從而導致輕易讓出自己對孩子的決策權。


從而導致輕易讓出自己對孩子的決策權


靚爸想說:對月嫂的定位為育兒助手

讓月嫂,成為您育兒的助手,父母要積極主動了解孩子的需求和習慣,經常更新自己的育兒知識。


選擇月嫂的乾貨,要注意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呢?


選擇請月嫂前,最好家裡人包括公公婆婆,都相互開個會,明確一下請月嫂的目的。


有時候,老人認為,反正是我花錢請的,讓月嫂也幫著照顧老人自己端屎端尿的。


也有的認為請月嫂就是照看孩子,其他不用管,這種目的都是偏激極端的。


因為月嫂畢竟短的一個月,長的3個月要和家裡人工作,甚至生活在一起,


所以,統一了月嫂的目的是非常有利於接下來一段時間友好相處的。


不妨先開個家庭小會


1.朋友推薦的月嫂,靠不靠譜?


無疑,朋友推薦的月嫂,又是自己信賴的朋友,這樣的月嫂,無論從人品還是服務能力方面都是不錯的,


唯一要注意的就是,先與月嫂明確育兒觀念和需要的幫助。


比如:你是堅持母乳的媽媽,不妨直接告訴月嫂,讓她也幫助你堅持母乳餵養的相關工作。



2.面試月嫂的坑?


很多父母本身又不是從事HR相關,也不是領導,自己沒面試過他人,面試月嫂時,弄的緊緊張張的


其實面試月嫂,提幾個專業問題,留心她回答的細節,是否具備畫面感和操作性,也可以找一個帶過孩子的母親一起面試。


新生嬰兒其實就是睡了吃,吃了睡,但維護吃睡的狀態,其他工作也很多,建議可以問問帶孩子一天的日誌內容,


例如新生兒,

需要圍繞著新生兒的餵養/洗澡/撫觸/更衣/睡眠/皮膚護理等

例如產婦,

需要圍繞著產婦產後身體護理/飲食營養/乳房護理/產後恢復等

問題如如何拍奶嗝,如何處理紅屁股,孩子被嗆了怎麼辦,孩子夜醒怎麼處理等等,



3.月嫂的健康情況如何衡量


有心的父母,可以帶月嫂進行付費的檢查,還記得之前新聞,有個月嫂, 把梅毒傳遞給嬰兒,幽門螺旋桿菌、梅毒,這種容易傳染的需要重點檢查一下,


畢竟產婦和嬰兒,在這個時期抵抗力都很差。


靚爸爸提醒:別輕易相信‘健康證’,


從穿著打扮上來看,乾淨、樸素的月嫂最好,有個新聞說,月嫂帶孩子還穿著高跟鞋,這不是鬧笑話嘛。


另外,也別選擇過於肥胖和過於瘦弱的,這裡沒有歧視的意思,只是好的習慣導致好的結果。


還有,專業月嫂大多都比較自律,比如吃飯口味不重,因為產婦也大多都只能少油低鹽,多數月嫂會和產婦餐飲保持一致。



4.家用攝像頭使用


很多家庭通過裝攝像頭暗中監視月嫂和保姆,其實沒有必要暗中,可以大方的告訴月嫂,


家裡為了嬰兒的安全,已經安裝了攝像頭,同時,可以讓月嫂的很多操作在攝像頭下進行。


與其暗中監視,不如打開天窗說亮話,因為帶孩子的細節無處不在,相互信任,坦言相告這樣才對。



靚爸說:


其實寫到這裡,我突然想到了一個小故事,


記得有一個故事,關於末代皇帝溥儀,其中有講述溥儀和奶媽的關係。


溥儀從出生就被賦予天大的權利,童年時,喜歡捉弄下人,讓下人吃石子等等行為。


這種行為我們不去討論,可是沒有人管得了他,最後太監頭頭說,找溥儀的老師吧


結果老師找來,也是大道理講一通,但是仍然不敢去管,直到有人說,找溥儀的奶媽或許管用


找來溥儀奶媽,奶媽並沒有多說話,只是上前抱住溥儀,輕聲對他說:吃石子他們會不舒服,我們不讓他們吃,好不好,


然後溥儀就乖乖的聽奶媽的話,不讓下人們吃石子,奶媽又說:這些下人也是人啊,也有父母,也是父母的心肝寶貝。以後不捉弄他們了好不好。


溥儀從此,再也不捉弄下人了。


這是一個故事,摘自溥儀的回憶錄中。記得好多年前看到的。


為什麼溥儀這麼聽奶媽的話?



其實這是個心理學問題,和感情、養育、影響都有關係。


孩子聽誰的話,取決於誰對他的影響最深遠。


月嫂話題也不例外,記得一個視頻,父母長期忙碌,大部分時間都是月嫂帶,直到孩子都1歲多了,


和月嫂分開時,孩子對著月嫂,放聲大哭還不斷的叫著‘媽媽,媽媽’


當時孩子父母的心頭,是感謝月嫂照顧的好呢,還是反思自己帶孩子少。


結束語


一個人對孩子的影響可短可長,月嫂並不是萬能的,她代替不了父母對孩子的照顧,


重新回到本篇的主題:月嫂,不能代替父母,他只是您的育兒助手。



我是90後心理學專業的職場爸爸

喜歡孩子、家庭、生活

給寶寶做好暖腳丫的同時,還能帶他們看看詩和遠方

關注我的頭條號:給閨女暖腳丫的靚爸爸,

定期分享更多兒童心理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