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最真實的一面,看似平庸有點呆,卻在三十歲之後改變自己

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挽救了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在四大名臣中曾國藩的履歷是最平庸的,甚至可以被認為是“呆”,二十二歲才考取秀才,同為名臣的張之洞時常譏諷他“欠謀略”,就連他的學生李鴻章都嫌棄他“儒緩”,而就是資質平平的曾國藩卻成為了晚清名臣中口碑評價最高的一個。


曾國藩二十八才中舉,這才有了正式進入官場的資質,他飛黃騰達的開始是“太平天國”,曾國藩創立了湘軍,使得太平天國北上一統全國成為了泡影(當然這與太平天國的高位者自己的決策有關,農民起義的侷限性)。其實咸豐皇帝在任命他為幫辦團練大臣,算不得是重用,因為同樣的職位有四十幾個,而曾國藩卻以此改變了自己的後半生,同樣也挽救了岌岌可危的清王朝。團練說白了就是大臣在自己的地方訓練部隊,這種部隊不能離開駐地,相當於是地方上的保衛組織,清廷也不會給與更多的支持,大概可以歸結為朝廷管不過來,大家自己保護自己的意思了。


曾國藩並不是要組織散兵遊勇,而是要建立有規制的軍隊,所以湘軍出現了,而且這種軍隊編制曾國藩自己承認是沿用明朝時期戚繼光的方法,營建制就是為了曾國藩能讓湘軍只聽命於自己,做到兵只認將。其實湘軍的建制也表達了曾國藩“呆”的一面,他的將領選擇除了要有謀也要有勇,而將領來源卻是“落榜書生”,要知道科舉制度下的落榜生群體之大,他們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同時又受到儒家思想的教育,所以曾國藩要的將領相對比較容易選擇。而他的湘軍士兵選擇就有點像我們現代的(傳銷)了,為啥呢,因為都是同鄉、師徒,這樣進入湘軍後適應生活會很快,而經費來源則是曾國藩同意攻下太平軍城池後允許搶掠(這在後期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畢竟士兵搶掠對於破城後的安全是危害很大的),這些都是呆辦法,而曾國藩放到了湘軍建制裡面去,就十分的適用。


湘軍訓練後有了一定的戰鬥力,而戰鬥過程中曾國藩選用的方法也是最“呆”的,他選用的辦法就是掘戰壕、圍城,用曾國藩的話說,叫“結硬寨,打呆仗”。曾國藩是一個崇尚“守拙”的人,他十分不喜歡靈巧的東西。起初開始的湘軍攻城也採用重點進攻,最後換來的是嚴重的損失,這對於湘軍這種編制來說是消耗不起的,所以最後他選擇了與太平軍一樣的方式,到達後立刻紮營挖戰壕,本來就是招募的農民士兵,挖地肯定是好手,所以湘軍能夠在一個時辰內完成營壘的護牆。湘軍就是通過結寨的方式,讓咸豐皇帝下達的進攻命令成了防守,這使得太平軍一直處於被圍點打援的被動方,自然消耗不過清廷。湘軍還有一個更“呆”的策略,那就是戰敗的軍隊直接原地遣散,這對於軍隊士氣是有積極作用的。


曾國藩的“呆”,體現的方面很多,政治上、軍事上甚至是他的生活,這個人就沒有啥多餘的興趣愛好,也就是喝茶看書,簡直就是無趣。可以說三十歲以後的曾國藩做到了最極簡的“呆”, 其實人類的大智慧大都是在最基本的點上,不討巧,不取巧,不花裡胡哨。曾國藩就是這麼一個人,也許是因為在他做事的過程中,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呆”似乎更加可以掩蓋自己。其實不論怎麼美化這個人,我們可以看到凡大成者,都是做事紮實,稍微有點呆有點木訥有點老土的人呢,這就是最簡單也是最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