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风 ⑦|吉林省农安县农缘农机合作社

近年来,随着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实施的启动,在中国农业大学国家黑土地现代农业研究院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中,涌现出一批模式规范、技术先进、面积较大、带动力强的保护黑土地试验示范基地典型。即日起,《黑土地发布》将推出“基地采风”系列报道,以更宽的视野、更细的笔触,通过介绍这些基地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实践经验,讲述他们的创业历程、发展成果、典型经验,敬请关注。

2019年入冬以来,吉林省农安县前岗乡永德村的农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院内,每天都是脱粒机声轰鸣,二十四小时基本不停机,在进行脱粒玉米作业。指着那堆的像小山似的满院子玉米垛,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试验示范基地负责人、该社理事长李忠余喜悦地介绍说,"2019年他们社流转承包的170公顷耕地,全部采用了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但创造了当地玉米的高产记录,在东北黑土地联盟组织的四省区玉米保护性耕作高产竞赛活动中还荣获冠军,并且收到了玉米秸秆还田得到利用、化肥投入量减少、生产成本下降收入增加等,‘一技’带有四方面收获"。

玉米大丰收创高产,这是第一方面的收获。据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对农缘合作社玉米测产结果是,采用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地块,折合标准水份公顷产量为13582.25公斤,比对照田的12580.91公斤平均高出12%,该社的170公顷玉米田就多打粮17万公斤。

第二方面的收获是减少了化肥施入量。由于秸秆覆盖还田具有培肥地力的作用,农缘合作社采用玉米秸秆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种植方式地块,化肥施用量由上一年公顷施用吨肥,2019年减少到800公斤,化肥施用量降低了20%,少向耕地投用化肥达34吨。

"秸秆不用烧,省事又环保"这是李忠余他们的第三方面收获。170公顷耕地近2000多吨的玉米秸秆,全部覆盖还田,既不用田间放火烧荒,不但较好地破解了秸秆田间焚烧难题,又不用投入大量人力搞秸秆转移离田,不但省事、省力、省费用,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绿色种植,减少烟找烟尘生态环保。

最大的收获是收益的实实在在增加。\\农缘合作社算了一笔效益账,每公顷增产增收在1600元以上、节省耕整地作业费用达500多元、节省秸秆离田转移费用500多元、节省化肥投入300多元,公顷增效节本合计达近三千元。

为什么同样应用玉米覆盖保护性耕作技术,同样在2019年玉米生长期接连遭遇到旱、涝、虫、风等灾害下,农缘合作社能够种植方式经受住了考验,玉米产量和收益"双冒高"。合作社理事长李忠余说,“必须要用心、精心去做。就是八个字,方法科学、配套实施、要环环相扣、项项到位"。

为了提高地温和保证免耕播种质量,他们采取了秸秆归行处理方法,在播种前5~7天归行能起到提高地温的作用;同时,根据秸秆大小,对秸秆量比较大的地块,还是秸秆还田机进行秸秆粉碎,以减少覆盖秸秆的堆集量,使秸秆覆盖更紧实,防止风刮起。为免耕播种的顺利进行,需要做好免耕机的播前试播,检查种子的距离、镇压强度、种子深浅,肥的远近深浅等。采用苗后除草,三叶后期喷洒,要防止漏喷;应用苗期深松施肥技术;为及时防治病虫害,专门新添置了两台植保无人机;喷施好叶面肥。秋收用上了玉米籽粒直收机,抢上玉米市场空档期,部分玉米每斤多卖好几分钱。

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的实施,使农缘合作社感受到扩大发展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难得的新机遇。他们决心抓住实行保护性耕作作业补贴优惠政策的条件,甩开膀子大干了,在2020年保护性耕作生产作业要有一个大发展。计划三种不同经营作业服务形式,全部采用保护性耕作。一是合作社流转的300公顷;二是托管的分为全托大约是70公顷,半托管460公顷,还有农机服务的春季免耕播种的200多公顷,总面积超过一千公顷,实现保护性耕作推广应用面积翻一番。(王影 李社潮

编辑:单哲 冯吉  审核:卢奕丽 王影 

主编:张学志    监制:李保国 王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