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之夏、商、西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诞生文明的国家之一,有近5000年的历史。中国古代史包括以下三个阶段:原始社会阶段(距今约170万年前-约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阶段(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5年)和封建社会阶段(公元前475年-公元1840年)。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约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在禹死后,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1,青铜时代:夏朝的青铜器标志着我国由古器时代进入了青铜器时代。

2,历法:夏历是古代中国的历法,传说在夏朝时创立,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3,遗址:二里头遗址也称“夏墟”,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是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址。二里头宫殿遗址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型宫殿遗址。


二里头遗址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1世纪,延续约600年,汤建立。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历史上也称商朝为“殷商”。殷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

商朝已有金属器物、青铜器冶炼技术和铸造工艺。鼎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礼器,其中最著名的是河南省安阳市出土的后母戊鼎(旧称司母戊鼎)。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

商朝出现了甲骨文,商朝的甲骨文标志着汉字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甲骨文是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ト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也是中国已知最 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

牧野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族首领姬发讨伐商纣王的决胜战役。商军失利后,周军攻入商朝都城朝歌,商朝灭亡。


甲骨文


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西周时期创立的各项制度对我国古代文产生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井田制、分封制和宗法制上。

(1)井田制: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制度。井田的疆理,一般是以每一方块为一百亩(约合今31亩),作为一个耕作单位,称为一田。纵横相连的九田合为一井,面积约为一平方里。十井称为一成,百井称为一同。在井田制下,卿大夫以下的贵族所分得的田地,在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是不得随意买卖转让的,这就是“田里不鬻”,因而称为“公田”。西周晚期以后,随着私田的出现,井田制逐渐衰落。


(2)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供卫王室。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天子即周王,诸侯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卿大夫有卿和大夫之分。

(3)宗法制:宗法制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西周的宗法制规定,从周天子到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明天分享中国古代史之春秋、战国,有兴趣的朋友关注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