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问”?何谓真正的“做学问”?

醉心创作


学问的本质

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自古以来我们很少能见到一个“全能”的文化学家,如果想找一个可以诗词和歌赋的人困难重重;而要找一个擅长管理家产,同时还能精于买卖的商人更是如此,因为“术业有专攻”。一个从商的人最擅长的就是经商,其他的学问即使有所涉猎也不可能全部精通。而且,在世代经商的家族,这种情况将更为鲜见。试想,我是一个父亲,拥有庞大的产业,而我的孩子一心只钻研诗词和歌赋的话,我自然会有家道中落的担心,因为就经商而言,诗词和歌赋的确不是很实际的东西。

因此,那些不切实际的学问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次要的,我们应专心致力于能在日常为我们所用的实学,因为它不仅包含了社会生活中所必需而又实用的知识和技能,还包含实验方面的学问。

除了这些,我们还要学习很多学科知识,这一切都将以最实用的方式反馈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而不同的学科知识对每个人的智慧提升又有各自的促进作用。

比如地理,它是一门综合型的基础学科。其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各种环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的内容相对更加广泛,包括如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各类生态圈。

此外,地理学还有很多分支,例如气候现象、自然资源、地貌,等等。除了自然地理,地理学还包括人文地理,其中包括人类同地理环境的关系,包括经济地理在内,这些内容也非常丰富。通过学习地理,人们不仅能够对自然环境有所了解,还能知晓日本和世界各国的不同风土人情,所以说这是一门非常实用的学问。

还有物理学。物理学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以实验为主、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更是当今最为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它以研究物质的一般规律和基本结构为基础,是所有自然学科的领头羊。

而相较于地理学和物理学,历史则是一门实用的人文学科。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论读书》中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的名言。

历史是人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轨迹。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和这一进程中所发生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在多数情况下,历史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当然它不仅是对过去的总结和对当下的映射,通过学习历史,人们还可以不断纠正对过去的错误认知。

它是一门可以不断延伸的学问,让人在面对现实中的问题时有所借鉴和思考,同时还能拓展人的视野和思维,对整个世界的过去、现在有所了解,对未来有所预测。

再来看经济学。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规律的学科,它包括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一般规律,其主要分为两大类——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是自发从某个侧面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的;

而科学经济学则是自觉从整体上研究价值规律或经济规律的。这门学科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把握、运用经济规律,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化再生,从而最大限度创造、转化和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与促进社会的持续发展。

此外修身学也是一门实用学问。中国古代儒家讲求“吾日三省吾身”。所以对修身学的学习,也是一种合乎自然的修身交友和处世之道。

以上无论哪种学问,在学习的同时都可以参阅西方译本——当今各类翻译书籍的流入为我们学习提供了方便。而对于那些兼具才华的人来说,这也是学习外文的一次机会,我们要做的就是实事求是地对待每一门学科,从中学习知识、追求真理,在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

我以上所说的都是最为普遍的实学。如果对于这些学问大家都能不分彼此地去学习,并从中学有所得、学有所用,那么士农工商也就不会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各自经营自己的事业,个人、家庭和国家都能独立,又何愁不能实现“修身齐家治国”的理想呢?

真正的“做学问”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所有与公平相背离的知识都应该被叫作“狡诈”而不是“智慧”。

知识的获得在于实现平等,虽然现实之中我们讲求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但是若要实现这一点,却需要拥有足够丰富和渊博的知识、学问。

古往今来,历史上存在很多虚心向道的学者,他们的思想浸润着一代代的后世之人。但是对于学问与知识的理解却始终没有在时间长河里达成统一答案。不过在东方,圣人贤哲们更加追求经世致用的学问,发展到今天,在中国依旧如此。虽然,我们追求人人平等却长久地处于不平等的环境之中,以至于在千百年的思想控制下人们对一切都习以为常。

伴随着国家的渐渐开放,故步自封以前让脚下的土地岌岌可危、风雨飘摇,这个时候个人与个人、阶级与阶级的平等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若要实现个人基本权利的平等,最为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学习,知识的获得是实现平等的唯一条件,也是实现政治清明的唯一条件。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正如人的认知一样,从广义来讲学问的获得既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种种无形的学问有意无意地影响着人的行为、意识,例如心学、神学、理学等;与之对应的有形学问则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物质上的支撑,例如天文、地理、物理学和化学等。

无论是有形的学问,还是无形的学问,它们的作用都是相同的,即教会人们增进见识、清楚做人的本分,以及懂得事物的是非道理,等等。这些都是人一生所要追求的功课。

就博闻强识来说,一个人若要实现这一点,最基本的途径有三条——倾听他人的言论、自己努力修习和读书。若要真正实现求学问道,读书或者懂得文字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但是如果像古代人那样,认为做学问就是熟练背诵经文,那么这种想法就大错特错了。任何一种学问都基于文字,但文字也只是求学的一种工具而已,就像我们建造一座房屋必然需要用到刀具一样。刀具虽然是建造房屋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如果只凭它们来建造房屋的话,是永远不会建成的。

所以,除了工具之外,一个合格的建筑师还需要懂得房屋的结构,只有如此才能建造出合格的房屋。

有这样一个故事,寺庙中有一名老和尚,他有三位弟子。一天,和尚让三位弟子外出修行,一段时间后,三位僧徒重新回到寺庙。和尚检查弟子修行的成果,其中弟子甲在都城学到了很多诗文,弟子乙跟随一位长者学习了很多经纶,只有弟子丙什么也没有学到。

于是,弟子甲乙二人深得老和尚的夸赞,而什么也没学到的弟子必然遭到老和尚的嫌弃,命令他天天做一些杂活。有一天,这位被嫌弃的弟子帮助老和尚擦背,他一边擦,一边和老和尚聊天。他说:“我们的寺庙虽然很好,但是庙里的佛不行。”老和尚回过头来看他,他又说:“佛虽然不行,但是还有光。”老和尚听了他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但也并未说什么。

又一次,老和尚在窗下诵念经文,这时一只蜜蜂想飞出去却没有找到方向,只是对着纸窗户乱撞。弟子丙看到这一情形对蜜蜂说,这么大的房子,门也开着你却不走,偏偏做这种无用功,真是白费力气。同时,他还做了一首诗:“不愿出空门,投窗是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才出头。”

老和尚听了弟子的话,对他说:“你说的这一番话别有一番气度,想来必定是在修行期间遇到了高人,快快说出来吧!”于是,弟子丙就把自己的经历讲述了一遍,并说明自己在一个高僧门下所学习的学以致用的道理。

和尚听罢非常惭愧,告诉弟子纸上得来的知识一定要应用到实践中去,若讲学不尚躬行,那只能是口头禅、眼前花。

做学问也是这样,如果仅仅能念诵经文而不懂得明辨是非,那么无论他能背下多少经文也都永远无法成为一个合格的学者。古人所谓“读论语而不知论语”说的就是这种情形。

有一些所谓的学者,他们对我国的历史研究得非常透彻,从上古的神话传说到清朝的皇家之事都能详细叙述出来,但是如果他们连现代市场上稻米的价格都不知道,知道这些又有何用呢?他们始终是不会过日子的人。

还有一些人,他们对经史之中的奥义无比了解、通晓,但如果让他们经商却不知道经商的方法,抑或不懂得交易如何操作、进行,那么只能说不懂得理财这种生活中真正需要的学问,他们懂得再多也只是理论上的知识。

现在还有一些人花费巨额资金去求学,经历了几年的辛苦游历、做学问,看起来在西学上也有所成,但如果他们还是无法解决自己的生活,在工作中不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那么他们的学问也是不了解时势的学问而已。

上述这些人,与其说他们是在做学问,不如说他们是文字的批发店,他们的本质就像只会吃饭的字典,虽然这些人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不会构成损害,但是不能学以致用,对国家而言终究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无论是过日子还是理财,这些也都是一门学问,做学问最终是为了洞察时务。如果期望念诵中国和西方的书籍就能获得学问,那只能说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理解。

所以,真正的做学问是要学以致用,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读一世界


学问这两个字儿,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和状态。

一是要去主动的问,然后通过向别人请教问题,自己有所收获。所以在中国文化当中,最大的学问,首先要学会如何和别人交流,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能够快速的去融入一个新的社交环境,在家如何和父母兄弟交流,在学校如何和同学老师交流,在社会上如何和同事、上级领导、下级交流。


如果一个人能够高效的,没有障碍的和不同的人快速的交流,得到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这个人就具备了非常强的生存技能。这个生存技能,就叫做学问。

接下来再说,掌握了和不同人快速交流的技能之后,如何更好地生活?其实就是需要和不同的人都能够和谐相处,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自己,同时和更多的人能够达成合作,在做人做事儿上能够让更多的人去理解,也能够理解别人,把事情能够做得圆融,这就是人生最大的学问。所以我们看,在人类社会上对人类产生最大影响的不管是政治家还是宗教家,或者说哲学家,最终的目的都是希望社会能够长治久安,百姓能够丰衣足食。这就需要社会上更多的人可以和平相处。

所以小到个人,学问就是可以和更多的人协作、交流、共处。往大了说就是社会可以更和谐。中国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希望和世界上各个民族都能够和谐相处,天下大同,和而不同。这也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之一。未来的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全世界的理解。


中国文化希望天下大同这样的思想,就是最大的学问。多接触中国的文化的精髓,了解包括《易经》,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的精髓,认真的细细的品读这些经典当中的内容,形成自己的判断。这样不仅可以对大环境做出贡献,同样也可以让自己真正掌握到人生最大的学问。做一个能够和周边不同的人和谐相处、共同协作的人。这就是人生的大学问。


旭述财经


所谓"学问“即“学习和询问。" 易 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荀子 大略:“诗 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学与问本为两事,后来学问联称,指有系统的知识。世说新语 文学:“褚季野(裒)语 孙安国(盛)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 “

以上摘自《辞源》


了然翁523


什么是学问

学问,顾名思义,要学也要问。学是接纳,问是实践,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将信息转化为有价值的知识储备。所以学问就是经实践检验过的知识。

如孔子所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是开始,学以致用,实践才能使知识富有价值。



什么是做学问

做学问,是指报着虚心学习、存疑求证或深入检验的态度学习固有知识,探寻广阔领域知识的一种学习态度。如诗界著名的“推敲”事件。

据说贾岛某日骑驴游走,有感于风物,诗兴大发,遂作诗一首: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起初为”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可当他做完诗后对诗句中一个动词”推“来回推敲难以定论。他反复沉吟,并加以动作体会”推“与”敲“的感觉,不知不觉自己骑的毛驴闯入了时任地方官员的韩愈的仪仗队前都未觉察。

当贾岛和自己的驴被侍卫拉到韩愈面前时,他还在反复比划着推敲的动作,没有从自己的思绪中出来。



韩愈了解了情况后,十分敬重贾岛,并和他一同探究到底该用那个字比较好。韩愈了解到整个诗创作背景是描写深夜的静物。他想像着,时光恬淡,夜色正好,一切都是静默的样子,荒草掩映,飞鸟栖树,已是夜深人静,人们已经安睡,门户关闭,用”敲“更能反应当时时间,而”敲“必定是有声响的,进一步从侧面烘托出夜色的静。于是他对贾岛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贾岛听闻茅塞顿开,遂将诗改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和韩愈对一个字的探究、推敲,这样的态度就是真正的做学问。



还有现在诸多学者专家成立的研究《红楼梦》的探讨学会,深究作者创作背景及书中不同人物所体现的历史、社会意义等也是做学问。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草率,深入学习后去探寻文字背后知识真正的魅力。

所以说:学是接纳,问是实践,做学问就是进一步深入实践,将知识延展扩充到更高的领域的学习态度。


叶岚声


学问二字门内规,天圆地方到无为,三点一线阳阴筑,了解一贯万至无。做学问乃身行合,仁文古圣造化窝,三花聚鼎精神气,一心内守透中和。


安水闲人


用《论语》来讨论“学问”相互学习一下,对于儒家争议一直存在,人性使然,就如热恋时甜蜜至极如胶似漆,争吵时对方的缺点占据大脑,我们不讨论学派的派系争端,也不讨论其思想主张 只从实用角度去取长补短,是糟粕是精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感悟:思学而博览群书,不懂便虚心去问,恳切的提问,有自己思想感悟的去学习,举一反三,学问这个东西往往是一通百通,万变不离其宗。

在学问的海洋里我们需要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的虚心求学态度”不懂就要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有了这个求学态度自可以活到老,学到老。

做学问这个概念在我的理解中始终是不存在的,因为不喜好为人师,虽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人师”,可学问这个事情随着阅历的增长是常读常新的状态,在大家的交流中获点人生感悟优化经验就是很不错的体验了,能集百家所长取长补短更是让人很满足的过程,哪里敢说自己是做学问的人,是研究学问的人,充其量就是关注学问相互讨论学问。


一叶轻舟


什么是学问?

学问学问?比如说这个人说的很有学问;这件事情很有学问;这个师父把菜做的很可口,这里边很有学问;这家房子装修的很温馨,装修的很有学问。

从这几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学问这个词包含三种意思,一个是知识,是指知识很有深度和很有广度,第二个是事理.道理.哲理,是指智慧而言的,第三个是技术,是指手工操作技术而言的。

学问不等同于知识,我们可以学习知识,但不能学习学问,虽然学问含有知识的成份,不过学问是个体的不具有共性。学问是问出来的知识,带有心传口授的意思。所以学问就知识层面来讲是个人所掌握的即深奥或宽广而又不宜外泄的知识。

学问之所以含有事理.道理.哲理,是针对于某些事情或事件发生过后暴露出来的,一般人并没有领会或领悟,只有学问很深的人才能看出来,故此称为智慧。

学问是手工操作技术并非现代科学技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即然是知识那就是说人人可以学习的。一个人的手工操作技术是个人的,不具有共性,若想学习需要师父手把手的去教才可以。所以这种手工操作技术称之为学问。

何谓真正的做学问?

明白了什么是学问也就懂了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做学问。

学问即然是知识并且是问出来的知识,那么针对于某个领域里的知识,学者学的越深学问就越高,学的越广学问也就越高。问的越频理解的就越多,问的越深越广学问就大等等,当知识变成了自己东西的时候,知识就变成了学问,因为学问是个体的,个人的,不具有共性。

学问即然是智慧,学者就应该把发生过的事情.事件认真的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事理.道理.哲理,经过长时间的锻炼就会增强自己看问题的深度,能够找出事情.事件的本质所在,处理问题就会得心应手,这属于一个人的社会学问。

学问即然是手工操作技术,那么对技术工人来说,努力向实践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这也是真正的在做学问。比如电工.电焊工在实际工作中技术水平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的工资待遇等级也是不一样的。


寂语堂斋


国学——一个做了才算真懂的学问

这里说的国学特指儒释道三家,仅选一本《大学》为例。做是指行动,包括心里的行动(心行)和身体的行动(身行)。《大学》开篇就讲了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在告诉学生做儒家学问追求的目标、纲领,也就是大学的四纲。紧接着说了七个字: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七个字就是儒家内在修养功夫的心法,可以类比武功秘籍里的口诀来理解,也就是说这七个字每一个都需要去做才会有“内功”,光有内力还不够还要有外在的功课做了才会发挥作用才能去做人、处世、做事。那就有了八个科目: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科目都是有具体训练内容、学习目标的。虽然具体怎么做、训练内容有哪些我都没说。但任何人一看便知,这些都是需要做的不论是心行还是身行。这仅仅是《大学》的第一章的概述,就足以说明儒家是一个做了才算真懂的学问,道家、佛家也是如此,都是强调实修真做的,必要时才讲一件,这个讲或者写书的目的也主要是在告诉学生该怎么做、注意事项、个别指导诸如此类的内容。一些人拿着这些书,用自己的思想去理解、分析、研究国学,更有甚者基本没看过就有了观点、看法,不啻夏虫语冰!可笑!荒唐!





陈道农


这个问题比较难回答,因为我本人也不会做学问。

只是就自己喜好的领域不断的深入,在不断深入的过程当中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出来,慢慢的可能别人就会觉得你的学问比较深,其实无他,就是接触的多了,不断深入而已,深入的久了就会越来越深越来越深,给别人的感觉可能就是做学问了。

就拿书法来说,如果是泛泛的,只会写几个字,我觉得这个很多人都可以做到,但是如果在书法技法,书法理论,甚至在书法艺术领域,能有一定的发展,并且对艺术理论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个就算是做学问的一种吧。


书道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