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湖北的北大学子,毕业后选择去武汉工作

新冠疫情席卷武汉之时,奔波于城市各地的志愿者,坚守岗位的一线工作人员,他们与疫情顽强斗争,以血肉之躯筑起了重重“城墙”。

如今,英雄的城市渐渐复苏,呼唤着新鲜血液重新注入她的怀抱,新的一批北大人整装待发,遥遥期待着与武汉相聚,成为助推武汉发展的一份子。

即将从北大毕业的许晓明和祁卫,都来自湖北,疫情期间,他们一直身处湖北,看到了牺牲与奉献,还有坚持和努力。最终,他们坚守初心,选择武汉作为人生下一站,共同为这个英雄的城市按下“重启键”。一起走近他们的故事

生于斯,爱于斯——学得文理,报予家园

许晓明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5级博士生,“我是理科生,但最喜欢的科目却是历史”,他尤其感动于史书中的家国情怀。生长、成长在湖北,对家乡的归属感也是他最终决定在武汉就业的原因之一,目前已签约中冶南方都市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许晓明(右)在佐治亚理工学院访学期间与指导导师合影

疫情期间,虽然一直在家自我隔离,修改两篇未发表的论文,许晓明也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疫情的防控情况。令他感触最深的,还是国家在面对疫情爆发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身处湖北宜昌,疫情期间他见证了“一省包一市”的互助力量,“目前宜昌已经连续十几天没有新增病例了,正常的生活、生产都在逐步恢复”。

这也让他对毕业后的工作充满信心、满怀期待。“我签约的单位主要做一些环境治理方面的工作,和医院生产的医疗废物处理问题可能挂钩”。疫情结束后,许晓明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武汉的经济复苏做出一些贡献

祁卫是湖北黄冈人,2015年开始攻读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博士学位,签约了位于武汉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在校期间,他所在的科研团队搭建了

北大第一个超冷锶原子实验平台,弥补了物理学院在冷原子实验方向研究的空白。虽然由于科研领域和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很多研究成果不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甚至不能为人所知,但祁卫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对于整个国家的科学水平提升是有意义的

北京大学量子材料中心超冷锶原子和精密调控实验室

疫情期间,祁卫和大多数人一样居家隔离。

“我是1月19号从北京回到湖北,在武汉中转,然后坐城际铁路回到黄冈。路过武汉站的时候还没有觉得疫情有那么严重,但实际上那个时候已是返乡的高峰。从武汉回来之后,基本上就没有出过门了。”在他看来,响应国家的号召做好隔离和防护,是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

尽管不能奔波在一线,他也积极帮助同学所在的民间志愿组织联络物资购买渠道为抗击疫情尽一份力。“当时想了一下,在北大可能会有一些校友愿意提供帮助,我就去帮忙联系了。”

当问到疫情是否对他选择在武汉就业产生影响,他说,疫情反倒让他对签约的工作单位有更大的信心。“虽然目前还没有入职,但工作单位也多次主动关注、了解我的情况”。

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武汉本来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此次疫情,湖北人为中国、为世界作出了很大的牺牲,疫情过后的湖北百废待兴。他相信只要大家团结起来,一切问题都是可以克服的。“经历了这次疫情的考验,武汉,以及整个湖北都会强势归来。”

疫情发生后,针对涉湖北地区未落实去向的毕业生和家庭困难等重点关注的毕业两大重点群体,北京大学推出了“暖春助力”就业支持专项服务,为同学们提供个体辅导绿色通道、政策手续热线解读优先服务和招聘信息定向推送等帮扶措施。

祁卫十分感谢学校老师的帮助,疫情期间因为无法回到学校,学工老师很早就回到学校帮他们解决就业问题,找工作的过程中,就业中心为毕业生们提供的信息十分关键。“虽然他们不是在疫情的第一线,但

确实是走在为我们同学服务的最前线。”

理想不屈,知识为报——90后党员的自我认知

青年是新时代的生力军,是民族复兴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提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作为90后党员,许晓明和祁卫对身上的标签有着不同的认知。

点击链接,查看文章《习近平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 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谈及自己的入党初心,许晓明说,中国近现代史给了他极大的感触。1840年鸦片战争后的一百年,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百年。而新中国成立后,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谈及这段历史,许晓明能够脱口而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三个永垂不朽”,他深刻认识到,是无数人的奋斗与牺牲才有了新中国的诞生,是无数共产党人

舍小家为大家、坚守初心和使命才有了焕然一新的中国。共产党员是一个先进的、优秀的群体,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要去学习、加入这个群体,这成为他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初心。

“很多人都说90后是在改革开放的‘蜜罐’里面成长的一代,也是没有经历过风雨是在温室里面成长的一代,所以说他们可能是扶不起的一代。而我觉得90后党员并非如此。”

许晓明认为,虽然90后党员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的磨练,也没有体验过动荡年月的考验,但是90后党员所接受的良好的教育,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经历上的不足,在改革开放提供的优渥成长环境中,90后党员也有着更多机会来不断磨练自己、提升自己。

2016年许晓明在新疆野外考察

国家目前提倡的科教兴国战略,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以及今后快速发展的一些高科技领域都会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而这些领域恰恰是90后们绽放光芒的地方。”许晓明觉得90后党员则应在工作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敢为人先、冲锋在前,用自己的学术知识和专业技能为祖国作贡献。

本科期间入党时,祁卫就认识到,“党员”这个身份背后,更多的是一种责任。秉持着“为身边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原则,2018年他毛遂自荐成为了物理学院凝聚态博士生第一党支部书记。疫情期间,他积极关注支部成员的身体健康情况,为毕业班的同学们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祁卫在支部组织生活会上发言

“90后党员能够很快地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年轻有活力、行动力强,是祁卫认为90后党员所具备的最大特点。正如此次疫情期间,是90后的年轻人最先响应国家的号召,不出门、不聚餐,并发动身边的人共同抗击疫情,很多90后党员们在工作中,也反应迅速,“撸起袖子,说干就干”,英勇奋斗在抗疫最前线,毫不松懈。

祁卫所在的物理学院也组织了对习近平给北大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的回信的学习。他认为这封回信一方面是对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的肯定和鼓励,另一方面也是对所有90后青年党员的勉励和期许。

我们现在正处于人一生中最有活力的岁月,可能刚刚或者马上就要进入各自的工作岗位”。奋斗几年后,90后党员就将成为自己工作领域的中流砥柱,所以他们被赋予了“堪当大任”的期望。“

而我们恰恰要用行动证明,我们是有远大理想的一代、是有家国情怀的一代、也是能担当大任的一代”。

中流击水,击楫者进——北大人始终冲锋在前

疫情过后的武汉,恰恰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除了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和其他奋斗在抗疫战线上的北大学子,也有像许晓明和祁卫这样,虽未能冲锋在抗疫一线,但选择在打赢这场防疫攻坚战后,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湖北的经济复苏添砖加瓦的年轻力量。

许晓明说,在北大求学是人生中非常宝贵的经历。五四运动以来,北大人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北大人也一直是中国青年的先行者、领头人。“进入社会后,大家也会自然给予我们一种期待,这种期待也会转化成一种无形的压力,鞭挞自己做到更好。”

作为北大的学生,更作为一名党员,对身边的人要起到一种表率作用,这样才能配得起北大人的称号,才能称得上有担当的党员。

许晓明(左四)参加2018年澳洲国际矿物学大会

祁卫在北大学习中感受最深的是身边的人都非常优秀,物理学院的科研氛围浓厚,在身边的人的带动下,自己也能得到快速的提升。研一到研五,他从一个被师兄师姐照顾的科研小白逐步成长为能够在实验室独当一面的大师兄。

祁卫组织物理学院凝聚态博士生第一党支部参观活动

祁卫始终觉得,北大人是有情怀的。他身边有同学在疫情期间冲锋一线,负责联系和转运患者,经常工作到凌晨两三点,物理学院的学工办老师们,也在疫情期间给予大家无微不至的关怀,帮助解决就业等多方面的问题。

祁卫说,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做的不一样,他十分敬佩此次疫情中做出伟大贡献的一线医护人员,而对于他自己来说,在以后科研岗位上脚踏实地地把研究做好,把本职工作做到精益求精,在团队中出一份力,就是最切实的奉献。

一百多年前,李大钊曾发出,“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号召;一百多年后,北大的90后党员们,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青春的蓬勃力量。

新时代的北大人,是勇往直前、无惧风雨的,勇担时代重任,肩负起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