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北宋最出名的吃货

苏东坡这个人可聊之处非常多,他的诗词,他的情史,他那颠沛流离倒霉的人生,都可以聊出很多东西来,但今晚选个小角度,聊聊作为美食家的苏东坡。

我前面写过北宋一朝的许多文臣,这些人各有特点。李沆有政治远见,张咏特立独行,晏殊有清贵之气,范仲淹有家国情怀,寇准是北宋老炮儿,而苏东坡这人呢,他的动人之处在于乐观的心态。苏东坡一生仕途上运气很背,本来有机会做宰相的,但是他有一张管不住的嘴。他既不是变法派,也不是守旧派,如果好好运作,他本可以左右逢源,但是他既得罪了变法派,又得罪了守旧派,所以无论谁当权,他都要被贬官。命运这么一折腾,北宋少了一个宰相,多了一个文豪。

苏东坡是个很注重享受的人,虽然他处境很艰难,但他在吃这件事上,真是相当的执着。苏学士留下诗词三千首,其中提到吃的有一千多,专门写美食的也有好几百。王小波在《苏东坡与东坡肉》一文里写了个小段子:“古时候有位书生,自称是苏东坡的崇拜者。有人问他:你是喜欢苏东坡的诗词呢,还是喜欢他的书法?书生答道:都不是的。我喜欢吃东坡肉……东坡肉炖得很烂,肥而不腻,的确很好吃。但只为东坡肉来崇拜苏东坡,这实在是个太小的理由。”王小波才情满满,但这事儿上我不认同他的观点,苏东坡发明的这道东坡肉,影响力不比他的诗词小。

一般认为东坡肉是苏学士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发明的,因为他写过一首《猪肉颂》: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yǎn)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但是呢,其实东坡肉在苏东坡手上就被改良过很多次。

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苏学士在江苏徐州做官,上任才四个月,就遇到大洪水。苏学士虽然是个典型的文人,但他在为政方面是个能扎实做事的好官员,他带领当地人抗洪救灾,奋战两个多月。洪水退后,当地百姓杀猪送到衙门送给他,聊表心意,这事很正常,但也很不好处理。苏学士不是个贪腐的官,这猪肉大小也算民财,如果收了可能会被对头捏住把柄,如果不收似乎又辜负了老百姓的心意。假如是司马光、王安石遇到这种事,那是打死也不会收,但苏学士是个豁达人,坦然收下了。苏学士把这些猪肉煮熟,又把熟肉切条,回赠给了抗洪有功的军民人等,称为回赠肉。这回赠肉算是东坡肉的原型。

大家有没有发现,回赠肉的做法是不是和川菜回锅肉的前半段有些类似?可见这种方法并能算是苏东坡的原创,真正的原创者是广大的民间吃货们了。苏学士后来又到湖北黄州,发现那里猪肉便宜,就又在回赠肉的基础上改良了一下,制作了黄州东坡肉。

为什么叫做黄州东坡肉呢?因为东坡是黄州的一个地名,

苏学士在黄州住过好几年,那地方在北宋可不是什么富裕地区,他当时的职务叫黄州团练使,其实有名无实,是个监视居住的犯官,所以苏学士自己种了几亩地,成了农民。苏学士家的地就在东坡,他在那里写了《东坡八首》,后半生也自号苏东坡了。

苏东坡每天早上起来能吃两碗东坡肉,看起来日子过得还算不错,这得益于当时的猪肉价格低廉。宋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又失去了雁北,军事上的失利在经济上的一个直接反应是,牛肉很少吃得上,羊肉贵人才有得吃,养猪的人很多,猪肉价格跌了。

后来苏东坡到杭州,在杭州疏浚西湖,筑造苏堤,当地老百姓又来送猪肉,这回苏东坡又烹制了浙派东坡肉回赠。浙派东坡肉前身是黄州东坡肉,鄂派东坡肉的前身是徐州回赠肉,徐州回赠肉的前身是四川回锅肉,所以东坡肉在川菜、淮扬菜、鄂菜、杭帮菜里都有,做法、风味略有差异。

猪肉在北宋并不时尚,通常认为是廉价食品,士大夫们是不吃的,有钱的富户也瞧不上,那么当时流行的到底是什么肉呢?士大夫、富户们主要是吃羊肉。北宋草场少,牛是田里的重劳力,宋律法里明文规定不能随便杀牛,否则要判刑的,这样一来,羊肉就显得奇货可居了。中等人家的肉食主要是家禽肉,鸡鸭鹅之类的。如果各位穿越到北宋,下馆子的时候可以点个红烧鸡块,不要点猪肉,以免被店小二瞧不起。牛肉嘛,其实吃不着,这东西太少了,供应量不足。《水浒传》里的好汉们进馆子就要点几斤牛肉,那是撑场面。牛肉太少,除了老病死的牛,几个老百姓舍得杀牛吃?只有偷牛贼才能吃得上。好汉们宣称要吃牛肉,那是进馆子表明身份,言下之意是:“老子就是个混混,经常吃牛肉的,判刑都不怕!等下结账的时候别跟我较真,我给多少是多少,不给你就认栽吧!”通常店家还是会切点猪肉送过来,猪肉便宜,就是赔也赔不了太多,好汉们心知肚明,但就当吃的是牛肉,这是双方的默契。

除了东坡肉,苏学士整出了许多好吃的,只是没有东坡肉这么出名。

苏学士在黄州时心情苦闷,平时爱看看佛经,黄州附近有个西山灵泉寺,他经常去拜访一下老和尚。灵泉寺有一种斋饼,非常美味,苏学士题了“东坡居士”的字送给寺院,换得了这饼的冠名权,从此这饼叫“东坡饼”。苏学士后来回家又改良了这种饼,在里面加了胡麻、茯苓、白蜜,这回做出的饼有了养生概念,叫做“东坡药饼”。

东坡居士在黄州时,佛印来探望他,东坡居士很高兴,亲自为佛印做饭。不过他实在也没什么特别上档次的食材,就即兴做了“东坡菜羹”和“东坡豆腐”。苏学士写了《东坡羹颂》,里面写道:“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可见文人虽然穷,但还挺会装门面的,哈哈。

东坡后来又被贬到广东惠州,这地方在北宋,那算蛮荒之地了,但苏学士爱上了广东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其实荔枝如果一次吃三百颗,恐怕要喝一水缸的凉茶才行。东坡在惠州还发明了火烤羊骨髓火锅,这东西经过后世改良,变成了京城流行的羊蝎子火锅。

东坡花甲之年被打发到海南岛,这回算是贬到了极致,再贬就要去守曾母暗礁了。苏学士很想得开,他在海南岛发现碳烤生蚝味道极好,忍不住给儿子写信说:“这里的生蚝真好吃……(此处略去三千字)”,写到末尾想了想,又赶紧补充一句:“千万别把这事往外说,不然朝里那些官员个个都想来这里吃,我就吃不到这么多了!”

苏学士是个很了不起的人,他多才多艺,却命运坎坷,但无论他的人生有多惨,他都能笑着面对。我从前的大学室友曾细致比较苏轼辛弃疾两位豪放派名家作品,他认为,苏轼在性情方面,比辛弃疾更高一筹,我也觉得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