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章丘有个时家村,村里有口千年古井,还出了个外交家

时家村位于济南章丘相公庄东北方向8公里外的长白山脚下,是一个小山村。村东靠东寨山,西接訾家、河滩村(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杜伏威的故乡),南依荷花山连接凤林村,北邻丁家村。全村有206户,共有人口610人,村民大都姓时,只有李、赵、宋等13几户外姓。

村子虽不起眼,在外人眼里看着简单、淳朴的小山村,村东山上却有隋末杜伏威的农民起义军千年古寨的遗址,村中有古街,有一口千年的古井,这口千年古井传说与杜伏威手下的一名姓孟的大将有关。新中国成立后,村里还出了一位名人外交家、翻译家、作家时延春。

《时氏族谱》中记载:“明末时英通的三个儿子从刁镇时家庄逃荒来此,后逐渐发展成村,仍用原村名时家庄,以示不忘本。”据时家村的老人讲,明末清初刁镇时家庄(现时东村)村民时英通带领三个儿子为了生计流落到此。看到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还有一石井,泉水清澈甘甜。于是就在离石井100多米处的西北角盖上房子定居下来,开荒种地,开山造林。历经400余年,人口越来越多,居住面积也越来越大。

时家村择井而居的这口井,是千年古井。村子里一辈辈流传着“先有孟氏井,后有时家庄”的说法,后人习惯称为老井。老井在村东南山脚下,有一人多深,井里的泉水从岩石缝里钻出来,甘甜无比。即使大旱之年,井水从不干枯。相传是隋朝末年,邻庄河滩村杜伏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中,有一孟氏将领为解天热士兵之渴,在密林潮湿的地方和士卒一起挖凿垒砌成的一口水井,故此叫“孟氏井”。以前井边立有石碑,经过千年风刮日晒,碑文已是模糊不清,后来石碑损坏,字迹也荡然无存。



时家村井不是很多,这口井的水村里有一大半人口用,30多年前100来户人家吃这一口井的水,每天为了担水要排队等好长时间。后来村里又打了几口井,户户通上了自来水,村民们也不用排队挑水了。但这口老井的水杂质少,烧开后水垢很少,用来沏茶是不错的。现在也有村民前来打水,也有山外的人慕名来取水。前几年村里对老井进行了修整。

村里人除了津津乐道的老井外,村里还出了一个能人,四外八庄都知道。在村民眼中的能人叫时延春,1942年2月出生于山东枣庄,后随全家回到章丘相公庄的时家村。他从小生长在一个革命家庭,父亲时守森在枣庄参加革命,是枣庄地区党的秘密交通员,后加入抗日游击队,多次立功受奖,1948年因病未能随军南下,参加地方政府建设,建立时家村第一届党支部并任担任支部书记20多年。时延春兄弟五个,他排行老二,除他外,其他四人参军入伍,兄弟五人都深受父亲革命熏陶。

1949年至1960年,时延春完成了小学到高中的学习;1960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在的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学习。1962年根据国家需要,在组织的安排下改为学习阿拉伯语。1965年大学毕业后到外交部工作,国家为了培养阿拉伯高级翻译,1965年秋,组织上派他到阿拉伯语最好的埃及开罗大学文学院公派留学。

1967年因外交部工作需要回国,历任中国驻也门共和国大使馆译员、随员,外交部二等秘书,中国驻埃及大使馆二等秘书、一等秘书,中国驻约旦大使馆一等秘书,外交部亚非司处长。中国驻利比亚大使馆参赞,中国驻亚丁总领事馆总领事。中国驻也门共和国大使、驻利比亚大使,世界知识出版社总编辑。亲历海湾危机,几经中东风云,于2004年从外交部退休,现居上海。

任职期间,陪同邓小平等领导人会见中东、阿拉伯诸多国家领导人。三次接受驻在国元首的授勋。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0年成为阿拉伯作家协会名誉会员。著有散文纪实及游记、诗集作品《阿拉伯风情录》、《中东热点地区的秘闻轶事》、《撤离科威特纪事》等20本专著,主编《二十世纪世界大事典》、《世界笑语集锦》等40本书籍。

时延春是一个从小山村走出去的外交家、翻译家、作家、诗人,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家乡人民的光荣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