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的退化,其退化的原因是什么,温度将影响病毒的发展

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聊一聊马铃著的退化原因,马铃薯的退化现象普遍存在。而用无病毒种薯进行了病毒、温度与马铃薯退化关系的试验。即将早熟白品种的无毒天然实生苗,用病毒X+Y(引起皱缩花叶型退化)接种,以无毒种薯作对照,分别在人工控制的低温(15℃)和高温(25℃)防虫网室条件下栽培,收获后第二年,在田间条件下进行种性鉴定。

试验结果证明:无毒种薯即使在高温条件下栽培,其种性并不退化。当年高温处理的较低温处理的减产,是因为高温对马铃薯生长不利,这与其他作物在不良环境条件下栽培,当年产量降低的道理是相同的。第二年经过田间种植,高温与低温处理的后代产量相似,这说明无病毒种薯并未将其受高温的影响传给后代,亦即不存在退化现象。人工接种病毒以后,无论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栽培,不仅表现皱缩花叶的症状,而且其产量较无毒种薯低得多。尤其经过高温处理的,其种性急骤退化,第二年产量比低温处理的显著降低,种薯内病毒浓度增加。

这证明了种薯在有病毒的情况下,温度是影响病毒发展的条件,高温有促进马铃薯花叶病毒增殖的作用,引起种性退化与否的直接外因是病毒。病毒是否能引起马铃薯退化,还取决于马铃薯品种对于病毒侵入的反应,即抗、耐病还是感病的特性。如克新一号对Y病毒是抵抗的,不管病毒的致病力及环境条件如何,其本身不存在皱缩花叶型退化。

品种的抗病性小于病毒的致病力,则病毒侵入组织内部,使植株表现病态,生长后期,病毒由植株向块茎积累,病株所结的块茎一般都带有潜伏状态的病毒,利用这种块茎第二年播种,就会使病毒一代代传下去,在不良的环境条件下,逐年加重而导致退化。而马铃薯病毒型退化症状,由于马铃薯的病毒种类不同,所以发生的症状也是各种各样的。

花叶型,除如前所述的X、Y和X+Y引起的轻花叶、条斑花叶和皱缩花叶之外,还有粗缩花叶与奥古巴花叶。

粗缩花叶:感病植株叶面呈粗缩症状,有相互交接的淡绿或浓绿花叶斑驳。斑驳分布不规则,且不沿叶脉发展,叶片上常有小坏死斑点。后期病叶发黄或早期脱落,薯块瘦小。在高瓶条件下,植株症状隐藏。奥古巴花叶病:系马铃薯F病毒(或G病毒)引起的。感病植株下部叶片出现鲜黄色的斑点或大形块斑,以后逐渐发展到上部叶片。病株产生的块茎,在贮藏中易发生锈褐色网腐症。有的品种块茎不表现网腐,也有的品种仅仅植株表现症状。

卷叶型除如前述由卷叶病毒引起的卷叶病外,还有花卷叶。花卷叶是由花卷叶病毒(K病毒)引起的,病株叶片表现轻微卷叶,不同于卷叶病的是叶片柔软不呈革质化,同时叶片上表现斑驳花叶症状。

其他类型,除如前述由纺锤块茎类病毒引起的束顶病外,还有丛枝、紫顶和黄矮等退化类型。

丛枝型退化(别名密丛病、扫帚病、一窝猴等):是由菌原质引起的。

病株生长矮小,一穴中长出许多细弱的茎,多者达几十个,呈丛生状,奇数羽状复叶简单化,侧小叶对数减少,顶小叶异常扩大,有时叶变紫色,茎节上生出无叶侧枝或气生小块茎。不开花,每穴所结块茎数多而小,个别品种块茎上有许多龟裂,是极为严重的退化类型。

紫顶型退化:由紫苑黄化病毒引起的。病株叶腋增生或着生紫色气生块茎。植株顶部小叶脉间失绿,茎部显紫色并向上卷曲,植株易早期雕菱枯死。

黄矮型退化:由马铃薯黄矮病毒引起的。病株茎叶呈黄绿色,生长点常坏死,茎髓部坏死。植株生长纤弱,节间缩短,矮化丛生;小叶叶缘向上卷曲。病株结的薯块变形而小,薯肉有坏死部分,坏死斑多在髓部和韧皮部,受害轻的,薯肉坏死不显著。

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结束了,大家在阅读后,对马铃薯的退化,是否有所了解来呢,可以在评论区里留言告诉小编哦,如果你有疑问或者是有提议的话,也可以在评论区里留言给小编,当然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就记得给小编点赞、收藏、以及关注小编哦,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