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这世界上没有鬼,那么在中华文化中,“鬼”的概念是怎么来的呢?

汉语的呼唤


一、主要内容

迷信观点中,人死了之后就是鬼魂。

判断一个理论是否成熟、是否科学有三大标准。它们分别是:能否重现原有理论的结果;能否解释与原有理论矛盾的结果;以及能否作出新的、可供检验的预测。由于无法验证,也无法预言如何验证,"鬼是存在的“不是科学理论,也不是科学假说,而是个人假说。科学方法还有奥卡姆剃刀原理,意思是说,删除一切没必要的多余“实体”,留下最少的。“鬼魂是存在的”即多余的假设。

二、来源出处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并非认为鬼是害人的,因中国对先人是极度崇敬的,如屈原《九歌·山鬼》。五胡乱华后,佛教站稳脚跟后为了抬高佛的地位,把中华本土神贬低成六道或者收编成低于佛的存在。在中国文化史上,商、周时期产生了永不死亡的先妣神观念,东汉末期产生佛教宣导的轮回转世的迷信思想。先秦诸子中,学者对冥界的看法,较有独特见解的,有儒、道、墨三家。三家对后世的影响,又当以儒为首。儒家对于生死和鬼神的态度,见诸于《论语》、《礼记》及其他诸书,最能体现孔子思想的则为《论语》;道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一气之转变,气聚而生,气散而死。见于《列子》、《管子》、《庄子》;而墨家尊天明鬼,将鬼神与政教混为一体,成为政教之有力工具,非仅仅是纯粹的信仰而已。以墨子的观点看来,“鬼”的能力(力量、智慧)是大于众生的,且公正无私的,对于“鬼”只能恭敬事奉,而不能加以触犯。六朝以后所见鬼魂落魄相,在墨子的著作中是看不到的。

除了墨家典籍之外,较能看出上古人民对于鬼神的态度的,见诸载籍的有《左传》、《国语》、《鬼神之明》、《晏子》《战国策》、《吕氏春秋》、《楚辞》、《山海经》等书。事实上,正信的佛教,并不接受灵魂的观念,因为这在缘起缘灭的理论上不能成立。中国在商殷时代统治者就特别重视拜神信鬼,周代出现天人共体、天人感应的迷信,逐步形成中国的天神、地仙、人鬼的神仙体系。

对鬼魂这个问题,中外思想家都曾从常识、逻辑的角度加以驳斥。比如晋朝阮宣子不相信人死后会变鬼,他的反驳角度很独特:声称见过鬼的人说鬼魂穿着生前的衣服,难道衣服也有鬼吗?东汉王充也曾反驳:如果死后灵魂不灭,死去的人要比活着的人多得多,那么现在应该到处都是鬼了。

宗教使鬼神传说系统化和具体化。例如,古代有关神鬼的说法很多,往往相互矛盾。单单老天爷玉帝,就有五种不同的说法。道教则确定:玉帝是众神仙中地位最高的首领,统管三界(天上、地面和地下),四方(四方、四维、上下),六道(天、人、畜生、魔、饿鬼、地狱)。文人在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里面的想象,使中国神仙、鬼魂、妖精和魔王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

由于统治阶级的倡导和推动下,鬼神的思想非常盛行。

三、宗教解释

1、佛教

事实上,正信的佛教,并不接受这一套灵魂的观念,因为这在缘起缘灭的理论上不能成立,站在“生灭无常”的立足点上,看一切事物都是生灭无常的,物质界是如此,精神界亦复如此。用肉眼看事物,往往会发生“成而不变”的错觉,若用精密的仪器去看任何事物,无不都在刹那变化之中,易经所说的“生生”,其实在生生的背后,也包含着死死,也就是生灭变化。

2、道教

道教认为,人的灵魂是拥有意识的特殊形态,称之为“元神”、又叫作“内丹”。元神有阴阳之分,经过修炼,使人变为纯阳,就可以控制灵魂进出肉体,称之为“元神出窍”。如果要准确定义,则应把鬼魂二字分开,分为鬼和魂魄。民间俗称的鬼,其实不是人的灵魂,而是三尸,而魂魄,则指人的三魂七魄。

道教认为,动物成精而成的妖邪往往冒充鬼,残害人。被妖邪附体的患者,民间往往讹传为神仙附体。道教典籍明确记载,神仙绝不会附身人体(《道法会元‧太上天坛玉格》有明确记载:“一切上真天仙神将,不附生人之体,若辄附人语者,决是邪魔外道”)。

3、基督教

原始基督教将灵魂分作“灵”(希腊文pneuma)和“魂”(希腊文psyche)两部份:“魂”是血肉的,所有生物都有的;“灵”(即生命力)则是来自上天的,只有人类才拥有。因此,西方人有“人类是万物之灵”之说。《圣经》的原文用词“魂”(即希伯来文nephesh和希腊文psyche)显示,是没有将身体和“魂”加以划分,而且描述“魂”是会死亡的。

因受古希腊哲学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影响,今天一般的基督教信仰中,将人划分为两部分-灵魂与身体,在生之时是不分离的。根据《圣经》的描述,巳死信徒的身体会改变,与得荣耀的耶稣的身体相似。

中世纪最广泛的观点认为灵魂是上帝所创造的,上帝为每一个新身体创造一个灵魂。这想法受到改革宗传统和加尔文宗等支持。另一个观点认为个人的灵魂承自父母,这受到一些基督教教父和天主教派别所接受。

四、科学解释

灵魂“住”在你的神经细胞里,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弗朗西斯·克里克经过一系列的论证,给了人们一个说法:灵魂不存在于宗教,不存在于哲学,也不存在于心理学,它就生存于神经细胞中。他认为,灵魂或是说意识能够与大脑分离而且不能被科学所解释的理论已经是陈旧的神话。他认为回顾人类研究大脑的历史,已经不仅仅是刻画大脑如何接受刺激,而是“掌握人类灵魂的本质”,不管这是比喻还是文学,但这都是克里克想要探索的东西。

1962年,因为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弗朗西斯·克里克,1976年后,开始将他的研究方向正式转向脑科学和意识。通过他一系列的研究,他坚信,独立于身体之外的灵魂(意识)是不存在的,没有生命就没有了灵魂。克里克的研究是通过对大脑神经细胞(神经元)突触之间信息之间的传递而得出结论的。他在1994年出版的《惊人的假说:对灵魂的科学研究》一书中说:“你的快乐和你的痛苦,你的记忆和你的雄心,你的个人身份和自由愿意的感受,不过是一大群神经细胞及其相关分子的群体行为。”也就是说,人的灵魂





以色列文化你知多少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这世界根本不存在的事物,古人是如何想出来的,且创造出这么奇怪的概念呢?

这世界未知的事物太多太多,就算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依旧十分迷茫。我们从哪里来?死后是什么状况?如果解开这个谜团,是欣慰还是更加迷茫?

我们从哪里来的问题,现代科学已经基本可以解释了。但是,人们更关注的是死后又是什么情况呢?

我们的先祖将死后产情况描述为“鬼”,似乎先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才会产生“鬼”这个概念。

中国社会是世俗的,客观的,从古至今都没有改变。从汉语言的产生和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知道,中国人说话时经常在语言里加-r化音的习惯。除此之外,我们古人还常在句尾加“矣”、“兮”、“也”等习惯。

当人们看到动物或人类死亡后,最终尸体绝大部分都腐烂消失,只剩下皑皑白骨。于是人们就明白了:“人死后变——骨矣。”说得多了,就将“骨矣”二字拼读在一起,就得到“鬼”字的读音了。

现在,你还怕鬼吗?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