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王舍人碑》

東漢《王舍人碑》,刊立於東漢光和六年 (183)。1982年出土于山東省平度縣灰卜鄉侯家村。

碑文字體為典型隸書,形體方正,用筆沉穩,藝術價值很高。碑形為螭首、龜趺,造型生動,雕刻精美。螭首龜趺之碑在晉以後成為較普遍的形制,但存世漢碑作此式者,此碑為僅見之例。螭首寬0.75米,殘高 0.6米,厚0.21米;龜趺長1.25米,寬 0.9米,高0.33米;碑身上段殘去一截,現高 1.1米,寬 0.78米,厚 0.21米。碑文下部剝蝕甚重,字跡不清。現存約 180餘字,共12行,每行字數不等。

碑額陰文篆書,存“漢舍人王君之” 6字,字體寬博舒展。碑文記王舍人少有節操,治尚書歐陽。據文中“□靈臺之格,展渾儀之樞”,知其生前所任“舍人”一職應屬靈臺待詔。《續漢書·百官志》注引《漢官》靈臺待詔設舍人一人。   








長按二維碼關注!歡迎評論區評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傳播書法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