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 "礼崩乐坏 "了吗

在《国语》中记录了大量有关先秦礼制的信息,"三礼"和"左传"可以佐证其内容,"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礼制的稀有资料"。

它持续了从周王到鲁公,并记录了大约500年的历史。它涵盖了整个春秋时期,并详细记录了春秋礼节制度。但是,它尚未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因此,对《国语》中礼节数据的全面分析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礼节现象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一、《国语》看春秋礼制

从《国语》可以看出,"服从和顺从这两种现象在春秋时代不存在",但是有人在传统礼节制度上遭到了践踏和践踏,而许多人却在观察和维护这种礼节。礼节制度与维护现代社会的主流。一旦有人说出违反礼节制度的话,其他人会立即出来制止它,或停止傲慢的行为,或说服罪犯,或只是表达个人愤怒,这是他们的普遍存在,从而确保了礼节的正常发展。系统。春秋礼节。这里我们看两个方面。

1.告诫并防止违反者

这主要体现在各级法院官员对周国王或王子的不当行为的谴责和劝阻。例如,周王违反了父权制,想让第二个孩子继承王位。大臣们立即反对:"这不合礼法!

基于国王的统治应该是子孙后代的统治,我们应该防止鲁庄公的不道德行为。 书中中载有一次晋国大王率领部队砍伐东山。里克告诫他说道:"这里是人民的地方,你不可以未经过主人的允许而私自进行砍伐,这是失德的表现。" 晋公于是放弃了。吴楚的国王利用他丰富的学术理论说服他在彰化建立了一个平台。他断言:"如果大王是要我为大王说好话而这么做的话,我是不会答应的"这种维护礼节制度的现象在"普通"中随处可见。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仪式仍具有广阔的社会基础。

2.违规者的评论和预测

当有人违反礼节制度时,许多人会根据礼节客观地对其进行评估,并主观地预测其不道德行为的可能后果。例如,在一次朝见中,晋惠公在接受周王赐予的礼节性礼物"持玉如玉"时无视周王的权威。有人预测他们将死于该国的内乱。

无论从哪个角度考察, 春秋时人对礼制的维护、对违背礼制者的愤怒, 都应该是普遍的社会行为, 上自周天子, 下至诸侯卿大夫, 都对先王礼制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 对当时社会上不时出现的违礼僭乐行为表现出了深深的无奈。 春秋礼制并没有因为僭越行为的发生而走向崩溃, 反而因此受到了更普遍的维护和重视, 尊礼护礼现象成为春秋社会的主流。

二 、《国语 》所见春秋礼制特点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春秋礼制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 礼的制度化特征削弱, 伦理化与世俗化特色增强;其二, 礼的适用范围扩大, 等级界限削弱。由此可知"礼崩乐坏"并不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下面我们仍以《国语》中的资料为依据进行论证。

胡适当年说过:"礼的观念凡经过三个时期:第一, 最初的本义是宗教的仪节;第二, 礼是一切风俗习惯所承认的规矩;第三, 礼是合乎义理可以作为行为模范的规矩, 可以随时改良变换, 不限于旧俗古礼。" 这里指出了礼的发展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 原始的礼、制度化的礼和世俗化的礼或称伦理化的礼。 周礼应该属于制度化的礼, 礼与仪紧密结合在一起, 西周以制度的形式对各种礼仪进行严格地规定, 礼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 "礼不下庶人"。 而世俗化的礼则有着更广泛的适用范围, 此时的礼离开神圣的殿堂而走向民间, 成为全体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 从而使礼由制度条文变成人们的伦理标准。 何炳棣也认为:"最原始最狭义的礼是祭祀的仪节。"

"礼的第二个阶段, 即礼的非神化阶段, 礼的社会制度层面的形成阶段。其历史段限为夏商西周三段。" "礼的第三个阶段为孔子之后礼的逐渐伦理化 。"很显然, 《国语》中的礼应该属于礼的为他将依礼得到晋国。 此外, 礼的道德评价功能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三 、由 《国语 》来看春秋时期的 "礼崩乐坏 "

分析《国语》中礼制的特点, 我们可以对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现象作一点重新的认识。"礼崩乐坏"过去普遍认为是对春秋礼制特点的真实反映, 但最近则有人对此提出了疑义, 如刘丰《先秦礼学思想与社会的整合》一书即认为春秋时期"礼并没有真正地崩坏和衰亡。"杨文胜《春秋时代"礼崩乐坏"了么?》一文则指出 "春秋时期是先秦礼制最健全之时期。"

可以说, 对于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现 象, 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普遍使用铁制农具为标志的技术突破使这一时期的生产力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导致上层建筑的转型。

"百家派"的出现反映了新的社会思想对旧思想的影响。 "经济形势是基础,但它影响着历史斗争的进程,在许多情况下主要决定了这场斗争的形式以及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体现等级制度内容和宗族关系的礼节制度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由于东周时期旧社会结构的瓦解和新社会力量的兴起,旧的父权贵族等级制度崩溃了,原本享有清朝和十鹿特权的父权贵族被转移到潮流推动下的新社会阵营或被赶出历史舞台,社会形态发生了自然的阶段性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为贵族服务的周贵族礼节不可避免地被推到了尽头。

结语:西周礼乐制的崩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通过以上对《国语》中资料的分析可知, 春秋时期依然有着发达的礼乐文化。与周礼相比, 春秋礼制有着更大的普及范围、更多的使用人员、更成熟的理论基础, 它在对周礼进行扬弃和改造的基础上, 注入了新的时代特征, 使原本僵化、制度化的周礼变得更有活力, 更能被全体社会成员所接受, 春秋时期的礼制应该是中国传统礼制发展的更高级阶段、也是必经的阶段。 正如孔子所说的:"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春秋时期的礼制, 也在损益周礼的基础上得到逐步发展和完善。 因此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或许称之为"礼制的变革"更准确一些。

参考历史文献:

《来可泓.国语直解· 前言[ M] 》

《晁福林.春秋时期礼的发展与社会观念的变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