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解封”,欢迎“归队”

武汉“解封”,欢迎“归队”

——武汉市民防办文翔支援社区“防疫”日记

【4月8日】晴

今天武汉“解封”。

1月23日10时—4月8日0时,76天,从冬到春,如果有什么字词能概括武汉人的心理,“憋”——我的选择。

昨晚今晨朋友圈看到“人民日报”——“发条微信一起点亮武汉”,开始预热武汉“重启”。

习惯晚睡,以为转钟后会听到什么声响,但一片静寂。看到“湖北日报”这样报道——4月8日零时,……江汉关钟声响起,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音乐,“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专题长江灯光秀开演。/两江四岸,绚烂的灯光璀璨夜空。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用最美的灯火,迎来城市重启这一刻。

今天的朋友圈被武汉“重启”刷屏。据说,当江汉关的钟声响起,很多人都流泪了。我倒是平静得很,毕竟下沉社区的工作还在进行中。正如这张网格员的“感谢信”,一周前4月1日就送给我了。

阳光暖暖的,似乎也懂得迎合今天的武汉人。

很多人心心念念热干面。地道武汉人的我,从来没觉得热干面好吃,最想的是面窝、豆皮、糊米酒。但刷拉过个早,还要等等。

昨日,武汉研究部署解除离汉通道管控有关工作——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继续强化小区管控,严格执行人员进出小区“身份必问、信息必录、体温必测、口罩必戴”,加大对无症状感染者管理力度,完善发热门诊闭环管理,严格商超、公园等公共区域出入管控,确保既管得住,又管得有序、有效。

“管”与“放”,如何把握度,既检验管理者的能力与担当,也是对个体市民摆正权利与义务的考验。

今天的地铁明显人更多了,江汉路上了一个20上下小伙子,看着车厢来了句“MD,不是说一排只坐3个人?这是坐了多少”?靠着最近的两排座位,一排坐了5人,一排坐了4人。其中有4个人都带着行李箱,年纪偏大,估计是外地返汉人员。而挤进座位的明显是年轻人,感觉他们应该了解并会自觉执行相关规定,看来是我估计错了。

社区的居民尤其是车辆出入,在某时段询问、扫码、登记、测体温,因工作人员、进出通道有限,一时出现聚集。随着交管部门整治路边停车力度,车辆进出的矛盾出现。特别是要求外出开证明的人总有“不约而同”,虽然要求“非必要不外出”,但何谓“必要”目前未见明确规定,看病,取钱……算不算?大概不能不算。如果按照防疫指挥部的规定,“外出坚持戴口罩,尽量不扎堆不聚集,出入小区、进入公共场所配合做好信息登记、扫健康码和体温检测”,确保做到做好这几条,既然针对的是“进入”,没有“出”怎么“进”?

主要面对高龄困难等“四类人员”的十元爱心蔬菜,晚到了个把小时。搬运分发,一共200份。给昨天拍生日照的老人送上门,颤巍巍掏出钱包,跳出一个词,“瘪瘪的”钱包。要给他拎到厨房,叫我就放在门口,自己来收拾。

下午和易姐姐碰到3月18日遇到的张难先老前辈的侄孙女,老伴鼻出血,买了几根香蕉,还有想吃的莴苣等。老太太又遇到刚从女儿家回到小区的牌友,疫情以来,老人们不仅极少出门,相互的消息也几乎“不通”,现在路遇倒是可以好好聊聊。老太太回家时,注意到右脚看得出受过伤。

前几天有人来社区反映有人群聚打麻将,今天两位老太太又是疫情耽误了的牌友。我们的城市,也离开“小赌怡情”。

有朋友今天回来,老家待了80天,“在家是呆不住了”。本来还想回来做志愿者的,没想到差点进不了小区。好在解决了。

两个半月的长假到今天应该结束了。

等不及了,

还来得及……

生活就是日常

要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