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家草書賞析


唐 李白《上陽臺》帖

在各種書體當中,草書最能表現書寫者的個性,所以前人曾有“觀人於書,莫如觀其行草”的說法。

草書早在秦漢之際即已產生,是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說文解字》中即有“漢興,有草書”的記載。創造草書為的是“趣急速”,“用以赴急”。

宋 黃庭堅《諸上座》

草書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1、章草

章草始於秦漢年間,是篆書演進到隸書階段相應派生出來的一種書體,是由隸書的簡捷寫法發展演變而成的,它是隸書草化或兼隸、草於一體的一種書體,唐朝張懷瓘稱章草為“即隸書之捷”。

章草的名家名作:

(1)三國時期吳國皇象的《急就章》

(2)西晉陸機的《平復帖》

(3)東晉王羲之的《豹奴帖》

(4)明代宋克的《急就章》

2、今草

今草又叫“小草”,始於漢末,是人們適應隸書向楷書、行書發展的趨勢,根據書體變化帶來的字體形態上的變化,在繼承章草的基礎上,進一步省減了章草的點劃波磔,從而形成的一種更加自由簡便的草體。

今草的名家名作:

(1)東漢張芝的《冠軍帖》

(2)東晉王羲之的《十七帖》

(3)東晉王獻之的《中秋帖》

(4)唐代孫過庭的《書譜》

(5)唐代懷素的《小草千字文》

3、狂草

狂草又叫“大草”,特點是:筆意奔放,體勢連綿,字形變化繁多。狂草形成於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至此,草書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

狂草的名家名作:

(1)唐代張旭的《古詩四帖》

(2)唐代懷素的《自敘帖》

草體運動感很強,書寫時減損筆畫,多糾連,字與字間、行與行間打破簡單的整齊一律,講求欹正、疏密、虛實、藏露……草體的筆畫將提頓、緩急、輕重、乾溼、濃淡等發揮到極致。

懷素《聖母帖》

對於草書筆畫的不可替代性,在此引用一段話,乃是劉熙載所說:“移易位置,增減筆畫,以草較真有之,以草較草亦有之。

學草者移易(音葉)易知,而增減每不盡解。蓋變其短長肥瘦,皆是增減,非止多一筆少一筆之謂也。”須知字形增減筆畫,還只屬外部形式的變化;而“短長肥瘦”的增減,關係到風骨與神氣,一切個性特徵皆從此生長、分野。

懷素《自敘帖》

發展到今天,草書的審美價值遠遠超越了其實用價值。無論書法家們創作草書還是人們欣賞草書,“認字”已不是最主要的目的。書法家從事的創作活動,亦非一般意義上的“寫字”,而是“藝術創造”。他們通過草書創作抒情達意,表現自我,表現心靈深處最強烈的感悟,來反映人文精神,展示時代風貌。

歷代經典草書作品



東晉 王羲之《長風帖》(臨摹本)

東晉 王獻之《江州帖》

東晉 王獻之《疾不退帖》

東晉 王獻之《消息帖》

王獻之《省前書帖》

東晉 王獻之《近與鐵石帖》

東晉 王獻之《知鐵石帖》

東晉 王獻之《玄度何來帖》

東晉 王獻之《忽動帖》

東晉 王獻之《委曲帖》

唐 張旭 草書《心經》局部

唐 懷素 草書《四十二章經》局部

唐 懷素《草書論書帖》

唐 張旭 草書《肚痛帖》拓片

宋 黃庭堅 草書《廉頗藺相如傳》

宋 黃庭堅 花氣薰人帖






宋 黃庭堅草書長卷《李白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詩卷》

元 鮮于樞 草書冊頁《醉時歌》局部

元 吳志淳 草書《墨法四首》局部

元 康裡巎巎 草書《漁父辭》局部

明 董其昌《試墨帖》局部

明 董其昌草書《草書手札》

明 徐渭草書《草書詩軸》

明末清初 王鐸 臨張芝帖

明末清初 王鐸草書《臨閣帖》

清 傅山《草書千字文》

清 傅山 草書《臨大令帖》卷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