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债、luo贷,试药:被精致穷掏空的年轻人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百万哥哥


距离2019年结束,没有多少天了,再过几十天,最早的90后就开始迈入“30岁大军”了。


这几天社交网络上的关键词,除了“2017—2019”,便是“90后奔三倒计时”。


一直以来,90后都背负着“败家”的标签,


动辄上千的鞋子,囤满一柜子的口红化妆品……乱花钱的形象深入人心。


情况确实如此吗?


没错,从数据上,的确如此。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5.6亿人银行存款为0,而这5.6亿人中有5.1亿人是入不敷出。


而这数字背后,90后贡献最为突出:


如果按照平均算的话,中国90后平均存款只有800元,太惨了,而00后的存款是他们的2倍多,有1840元。


没有存款,怎么支撑日常生活的消费呢。


当然就是各种消费贷。


去年,花呗发布了《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数据显示:


在中国近 1.7 亿 90 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 4500 万,也就是说平均每 4 个 90 后就有 1 个使用花呗。在购买手机时,76% 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


艾媒咨询等机构曾对90后网贷情况,专门发表过一组调查数据:


90后短期消费贷款超过3万亿,负债额是月收入的18.5倍。


在贷款群体中,90后群体在贷款群体中占比达43.48%,以贷养贷用户占比近三成。

工资三千,欠债十万。


月光族,剁手党。


现在的年轻一代,在朋友圈过上了赏樱花非日本不去、买衣服非“设计款”不穿、选手机非“苹果”不用的“精致生活”。


而这种精致的代价,就是穷。


对于年轻人来说,精致穷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生活状态。


前段时间,奇葩说的辩题因为受很多人关注上了热搜:


年纪轻轻精致穷,我错了吗?



在当下,“精致”是年轻人中的流行词,并且逐渐开始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


年轻人,初入社会,收入不高,手头拮据也很常见。


那么精致没有错,穷也不是错,两者本身并不对立。


但是为什么两个词连在一起,就会让人觉得不对?


这是因为,我们感到了两个词之间的矛盾感。


趁年轻,就要努力过精致,为我的喜欢买单,表面光鲜比什么都重要。


没问题!


但当“月薪”与“欲望”无法匹配时,为了追求所谓的“精致”,而花去大部分、甚至所有的钱去消费,为了所谓的“精致”而变成穷人......


这就有问题了。


网上流行过一个词,叫作“隐形贫困人口”。


说的正是那些看似在朋友圈精致度日,实际上却因过度消费而穷困潦倒的年轻人。


他们平时热衷于网红名牌,手机要最新,餐厅要最火,衣服要最潮,下班了娱乐也要最高级。


然而一到信用卡账单日,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要网贷维持。


借的时候有多爽,还不起的时候就有多难。


截止2018年底,中国有2243万人在网贷平台借过钱,这些网贷平台累计借出8亿多人民币。


不少人甚至为此滑向了深渊。


前些日子,有一个扎心的新闻,一位21岁的女孩因为在网贷平台上负债十几万而跳楼自杀。


在女儿的遗物中,父亲发现了女儿手写的账单,那是她每个月需要还各个贷款平台的钱,而最终她的支付宝上面只剩下7块钱,银行卡里面只剩1块钱。


而她最开始只借了三千块钱而已,因为还不上,所以越欠越多。


为了诱惑年轻人,这些套路贷,都打着精致生活,享受人生的招牌,但当让你陷入之后,就只能在滚雪球般越来越大的高额利息里无法自拔。


还有人突破底线,为了筹钱买包、化妆品、电子产品不惜上传身份证和照片裸贷


甚至,牺牲自己的健康,为了还贷卖血。

这样的新闻,并非个例。


不少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沉迷于诱惑的年轻人,不知道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无力承担的精致,是致命毒药。



或许有人问,“穷”就不能追求精致了吗?就不配拥有“精致”生活吗?


答案很显然,不是的。


每个人其实都有追求精致的权利,而且追求本身并没有错。


在当代社会,追求精致并没有错,错的是一种消费方式。


为了所谓的联名款,挤爆优衣库。

为了星巴克的猫爪杯,大打出手。

为了一杯奶茶,消耗一整天排队。

很多人,只是维系着表面的“精致”。


一张精修美照背后,是脏乱差到无法落脚的桌面。


这样的精致,只是在跟风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对于精致的定义。


如奇葩说的辩手詹青云所说。


"我们追求的精致只是别人为我们定义的精致,我们不是在为精致买单,而是在为精致这个概念买单。


我们讨论精致穷,是因为现实生活中,


许多人对精致的追求已经演化成了我们无法控制的消费欲。


变成了虚假的,以为自己在操控自己生活的瞬间爽感。


在鼓吹“精致”的社会大环境下,我们似乎失去了“不精致”的自由。


社交平台无孔不入、肆无忌惮的煽动,让消费被与身份、阶级、品味、智商,联系在一起。


「精致」=「更好的自己」

「精致」=「取悦自己」

「精致」=「鄙视链的前端」

「精致」=「有品位」


于是,明星同款,网红爆款,季节限定······


这些被打上“仪式感”的标签一出现,我们心中欲望的那把火就自动被点燃了。


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沉浸在不断地想要、还要更多的恶性循环中。



精致的前提是应该是有对生活从容不迫的底气。


但绝大多数精致穷的人,表面上过着自己喜欢的光鲜亮丽的生活,实际却是每天在焦虑中醒来。


你追求的一切是你配得上的吗?


你的收入跟你的“欲望”到底是否匹配?


你的能力又是否撑得起你的野心?


李银河说: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识到自身存在的;


其次是平和的,不是不安的;再次是喜乐的,不是痛苦的。


那种无知的物质追求,在狼狈环境下强撑体面生活,只是伪装的精致,虚假的优雅。


为了自己一瞬间的快感而提前透支自己的未来的“精致”不值得提倡。


与其因为精致而变穷,不如学学如何让自己的内在变得高贵,活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因为真正的精致,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取悦于自己。


目前百万也是负债状态,希望自己精神和生活都能随着时间慢慢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