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跨越时空的羁绊,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

405年,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彭泽令返回家乡柴桑,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成为世人赞誉的人生楷模。

1845年,梭罗撇开金钱和名誉的羁绊,来到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捕鱼打猎,自耕自足,成为自然生活的典范,被后人推崇备至。

2012年,李子柒为了照顾年迈的奶奶,结束了长达8年的漂泊生活,回到家乡绵阳的小山村。她安守一隅,种花种菜、犁田插秧、绣花染布、烹饪美食……把简单质朴的乡村生活,过得诗意浪漫,从而爆红网络。

虽然国度不同、时代迥异,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却是惊人的相似。无论是隐逸大家陶渊明、梭罗,还是网络红人李子柒,他们之所以受到众人的追捧,主要原因在于田园生活是太多人难以实现的诗和远方,特别是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下。

法国作家菲利普·迪马,同样热爱田园生活。当他看到现今的农场越来越像工厂,内心受到极大的触动。于是,他来到了英国牛津的柯吉农场,追寻昔日的田园生活。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变迁,柯吉农场却依然保持着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作与生活方式。迪马在这里观察、体验,写生,用画笔真实再现了柯吉农场的生活画卷,这就是绘本《农场》的由来。

《农场》是为孩子创作的生态绘本,它带领孩子重返19世纪的英国农场,体验昔日的古朴生活,领略诗意的田园之美,反思人类的生存方式,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和生态意识。

01、纪录片式的水彩画,客观再现昔日的田园生活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在陶渊明笔下,恬静唯美的田园风光,犹如电影中的长镜头由近及远缓缓呈现。即便时隔1600多年,我们仍然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东晋时期的田园之美。

迪马虽然不能像陶渊明一样写出优美动人的田园诗,却擅长用水彩画打造美轮美奂的田园画卷。一打开《农场》,是大幅的对开页,呈现的是柯吉农场的鸟瞰全景。房屋、街道、菜园、麦田、牛羊、树木、马车、行人,这些朴素的元素巧妙地组合成怡人的乡村风光,不仅散发着浪漫文艺的气息,还散发着勃勃生机;不仅诗意盎然,还蕴含着温暖的烟火气。

这种动人的田园风光,直击人们心脏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让人不禁心之向往。

当然,迪马的目的不仅是体现田园之美,而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一个个细节,客观再现维多利亚时代田园生活的全貌。

农场的中央是马勒先生及太太的房子,这是一座古朴典雅的欧洲乡村建筑。房子的南边是菜园,这里芳草萋萋,鲜花朵朵,果蔬累累,景色秀美。然而,这美丽田园背后,是人们的辛苦付出。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阴雨绵绵,都有园丁在悉心照顾菜园。

夏天烈日炎炎,恰好是麦子成熟的季节,黄色的麦浪在风中起舞,诉说着丰收的喜悦。农场里所有人都在忙着收割麦子,即便暑热难当,也毫不懈怠。

虽然置身于世外桃源般的乡村,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并不容易,必须很早起床,喂养牲畜;必须不停地手动搅拌鲜奶油,才能制成黄油;为了照顾好奶牛,必须每天清扫牛棚;没有自来水,必须用马车到河边来回运水……这些工作虽然看起来简单,却并不轻松,甚至十分辛苦。

迪马绘制的一幅幅水彩画,拼接起来就是一部生动的农场纪录片。在这部手绘纪录片里,没有一味地美化农耕时代,而是把人们辛勤的劳作和生产的艰辛、人与动物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都娓娓道来。既客观真实,又不失浪漫情怀。

02、跨越时空的羁绊,探索人与自然共存的典范

维多利亚时代,即1837年至1901年。这一时期,英国工业革命达到巅峰。当时的英国乡村,虽然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日新月异,出现了收割机、脱粒机等农业机械,但是生产和生活上还沿袭着古老的传统方式。正如迪马告诉我们,维多利亚时代的柯吉农场,虽然没有汽车、电灯、洗衣机、抽水马桶等现代化的设备,却有纯粹的乡村风光、和谐的田园生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改变了传统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实现了工业化的转变。乡村的工业化,虽然提高了农业效率和产量,但是由于耕种高度依赖机械、化肥和农药,出现了各种弊端。食材的新鲜度大打折扣,人和自然的关系变得疏离,还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背离了可持续发展的准则。

令人惊喜的是,在纽约的市中心有一座公园,一直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座公园就是大名鼎鼎的纽约中央公园。奥姆斯特德在设计中央公园时,深受英国田园主义的影响,景观忠实反应乡村的特点和当地的气候,森林、草原、湖泊、动物园等,布局合理,层次分明。露天剧场、美术馆、运动场等,巧妙地散布在自然景观之中。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成为纽约市民最好的休闲地,堪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典范。

无论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柯吉农场,还是现今声名赫赫的纽约中央公园,都让我们看到田园牧歌式的安详静好,以及人与自然光荣且长久的共存方式。这就是迪马创作《农场》的初衷。借此让我们明白,尽可能地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是现代人应有的生活方式。

在《农场》中,迪马从细微处,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菜园里依据种植蔬菜的种类进行分区,由走道来分开各区块。这使园丁的活动及工作更加方便。菜园里的熏衣草花装在小袋子里,放在衣橱里,可以防虫 。菜园里有一间小小的温室,温室可以储存太阳热能,这样人们在寒冷时也能安心在室内播种,从而将种植时间提早一点。可见,

人和菜园的关系是如此亲密、如此特别,又如此自然。

一片菜园是一个农场的缩影,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菜园里有汗水和收获,提供新鲜、健康的食材,保证餐桌的安全。菜园里有欢笑、感动和故事,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就如同百草园是鲁迅的精神家园。所以说,菜园体现的是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社会的精神状态。柯吉农场的菜园,以及整个农场,旨在告诉我们,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发展,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从维多利亚时代到现在、从英国柯吉农场到美国纽约中央公园,我们只有跨越时空的羁绊,才能真正了解什么才是人与自然共存的典范。

03、用美好治愈现实,独辟蹊径的生命和生态教育

迪马在《农场》的开篇写道:“我本可以用一份关于现在农场的报告来轻而易举地震惊到读者。然而,我更愿意通过描绘昔日的农场,呈现美好的梦幻景象,进而,让这真实的情景来治愈我们那些如同马塞尔·普鲁斯特所说的‘对所谈苦难的冷漠,所给予的任何名称、丑陋的外形以及日复一日的残忍行径’。”

迪马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选择用美好治愈现实。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柯吉农场里,菜园、厨房、储藏室、洗衣间、乳品制造房等,以及割麦、挤奶、饲养牲畜等,都与现在工业化的农场不同。


柯吉农场里没有密集圈养的动物,这里饲养的鸡、鸭、鹅 、猪、牛、羊等,数量不多,并且每种动物都有宽松整洁的居住环境。人们只是有计划的从它们身上获取肉食、羽绒、蛋、奶等,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所有的动物都以人道的方式被饲养,这是人与动物美好的相处方式。

食物储藏室可以一年四季维持着低温,这样即便没有冰箱,也可以储存食物。洗衣间里没有洗衣机,人们用搓衣板洗衣,洗衣用的水是蓄水池里收集的雨水。无需大量的家用电器,人们可以通过自然的方式解决各种生活问题,这是人与自然本真的相处方式。

柯吉农场坚持昔日的工作与生活方式,是在沿袭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在这里动物的粪便可以作为肥料还田,土壤会十分肥沃,农作物会长势良好。此外,杂草会成长茂盛、昆虫会长得个头大,这样牲畜就会获得更优质的食物,它们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所需。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成就了理想化的田园生活。

迪马重点刻画了农场的田园美和慢生活,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地相处。其目的是激起人们对昔日田园生活的关注,引发人们对当下密集圈养、消费主义和环境破坏的思考,引导人们反思自己的生存方式,传递动物权利、反消费主义、生态环保等意识。这种独辟蹊径的生命教育和生态教育,是在用昔日的美好治愈残酷的现实。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宁愿坐在一个南瓜上,并且独自拥有它,也不愿挤坐在一个天鹅绒的垫子上。我宁愿在大地上乘坐空气自由流通的牛车,也不愿坐在观光火车的车厢里,一路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上天堂。”

梭罗所倡导的,亦是迪马所坚持的。两人的不同之处在于,梭罗的《瓦尔登湖》是写给成人的,而迪马的《农场》是献给孩子的。《农场》用过去反衬现在,让美好照进现实,帮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习惯。这不仅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也是对全人类的未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