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族学礼后世流落民间,儒,隐士之于国,孔子不齿的小人儒

春秋末叶,教育在诸侯国兴起,鲁国以周礼闻名,周礼也是古代的教育鼻祖教材。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将礼制作为统治阶级的纲本,虽然是周武王所创,但在后世周朝分裂,朝代更迭数年后依然被诸侯门所沿用。"儒"便是奉行周礼的学者的独有称呼,而另有一派与儒所传教育师承一派,称之为隐。儒和隐都是是出现在孔子的儒家学派之前的学者,自成一体,游历四方,但虽然是学士,也分两派,却一直未形成具体的学术系统,儒与隐何以为生呢?儒与隐又在传承学术的方式上又何异同?孔子为何鄙视个别儒生?


学礼是贵族的特权

周王建朝后,奉行周礼,本开始将周礼作为统治阶级的纲本,这教育的礼制就落到了士大夫肩膀上;士大夫研习周礼,将礼数传给诸侯与其子弟,贵族习礼后知长幼尊卑,仁义羞耻。以周礼辨别是非,知何可为之何不可为,周礼学者认为这是人之于不同禽兽必经的一道流程,无礼之蛮夷,与禽类无益。而礼数复杂晦涩,教授诸多贵族子弟已经是捉襟见肘,另一个角度也因封建制度的建立,刻意拉开与庶民的距离,方便统治者大行其道,周礼只流传于王侯将相之中。


遂周礼成为了士大夫与贵族的特权,贵族身份显赫,有着与国君商议国事的政权,又有封地田土供其吃穿。周制的兄终弟及制度改为世袭制之后,嫡子外的贵族得不到家业的继承,势力渐渐的微弱,传其几代居然流落到了民间成为庶民。而他们继承的贵族的知识,也和他们一同流落到了民间,在制度的影响下许多王室都逐渐流落到了民间,与社会而言并非坏事,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知识的普及,这时的百姓曾互相开玩笑,夫谁非周王之后?意为庶民大部分有着王室血脉。


儒的起源与职业

百姓本来是教育的绝缘体,周朝贵族没落之后知识流入民间,促就了一个良好的知识教育氛围。周礼尽在鲁国,有名的教育之乡鲁国培养出了几位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是其中影响力极大的一位,他的儒家学派流传千古,至今仍为经典。而儒这个词并非孔子独创,在孔子之前就有最初的儒。商代周代两朝都尚鬼,周代更是继承与商代的风俗加以朝代的文化,祭祀是信奉鬼神不可或缺的仪式。


而祭祀时礼仪复杂,单个擅长这门学术的学者完成整套学术是心有余力不足,君主为了使祭祀更加完善和快捷,国中出现了四大祭司;太史,记录祭祀发生之事。太祝,代替君主行祭祀之礼。太宗,负责宗庙祭品的摆放和种类。太卜,龟甲兽壳之占卜术士。此四种国君家臣为最初的儒,他们深谙诗书礼乐,是周建贵族与国君的智囊团。国之大事,据《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战斗是周建国以后的两件大事,在这等重要的事情中,这四大祭司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因为这个渊源,在后朝的列国更迭中,渐渐有把政权交给祭司的趋势。


隐士的学术水平

隐与儒都是贵族学者的后代,儒四处游说,以教授礼仪和传经文为生。隐者,顾名思义,乃是隐逸与山水之间的学士,此士以耕耘为生,虽有学术,但不外漏;五八六年晋国发生地震,山崩地裂,晋王在宫中焦虑不堪,来回踱步,这么严重的事情,国君当如何解决,虽有贤能,却无方寸。问及朝中大夫,也是连连摇头,不知所措,晋王想到了一位名士伯宗。伯宗接到晋王的邀请,日夜赶路奔赴晋国,正快马加鞭时路上遇一马车,载满货物,挡住了去路。伯宗大喝,让开来路。


马车的车夫的回了一句,与其等我让开,何不绕路更加快些?伯宗认为此人有胆识,于是问他道何处之人?车夫回乃是晋国人,伯宗又问,可知晋国最近有何大事?车夫道,地震山崩。伯宗续问,依你之见如何处置?车夫于是将周礼之中国君义务熟稔的告诉了伯宗,伯宗大喜,将他带到晋国,与国君交谈片刻,国君遂采取了他的建议。由此可见士大夫眼中十分棘手的问题,隐士却轻而易举的解决掉,而且对周礼中的内容可以倒背如流,许多士大夫仍然做不到这一点。


君子儒与小人儒

周礼中孔子自以为是君子儒,信奉主义大于礼仪,君子儒为政治抱负和传统制度相结合的流派,而孔子所言,据《论语》:"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被孔圣所不齿的小人儒又是何种流派?这与儒的职业特性有关,儒生一般以丧葬和传礼为其收入来源,古礼是每个儒生的饭碗。儒字的解析为人旁一个需,古文中凡是有需字的都象征其柔和,文弱书生一词,就是讲书生借助他人生存。


何为君子儒已然十分明了,那小人3儒与君子儒又有何相关?小人儒也是儒生,不过只有学识,既无抱负,也不知耻辱,只是混饱穿暖而不顾任何的原则;小人儒也并非旁人所请,而是在丧礼发生之时带全家老小,自动上门,混贵族们的一口饭吃。无丧事时宁可荒废在家也不出门相礼,饿急了便向他人讨饭吃。难怪孔子不齿,空有满腹经纶却不为国所用,且无耻懒惰。

儒生初以祭祀和传礼为生,而隐士以耕田为职业,学术素养方面双方师承一派,但有的隐士深藏不露,小人儒孔子视为草芥,毫不珍惜自己学识与人格的人也不值得他人尊重。在春秋后期,因为战争的兴起,诸侯之间争夺政权,国君对学者谋士的需求大量增加,而儒的地位由此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国君皆广招游士升为大夫,且为其建造宫殿以证明重要性。

文献《左传·成公十三年》《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