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论语》何为论语?

小耗神


《论语》为什么叫“论语”呢?什么时候开始称《论语》的呢?

其实《论语》这个名字是后来才有的。而这个名称的使用,开始于汉朝以后。

两汉时期,《论语》一书或者单称为《论》,如《隶释》卷八载《衡方碑》文:“仲尼既没,诸子缀《论》”,《论》即指《论语》;

或单称为《语》,如《后汉书邳彤传》引《论语》原文,谓“《语》曰,一言可以兴邦”;

或别称为《传》,如《汉书·扬雄传赞》:“《传》莫大于《论语》”;或别称为《记》,如《后汉书·赵咨传》引《论语》原文,谓“《记》曰:……丧与其易也宁戚”:

或详称为《论语说》,如《汉书·郊祀志下》引《论语》原文,谓“《论语说》曰:子不语怪、神”。

《论语》之称为《论语》,大概开始于弟子撰集之时,其所以简称为《论》或《语》,不过是因为行文的便利,至于别称为《传》或《记》,则可能是因为古代《论语》简策的长度较短于经的缘故。

《汉书·艺文志》云:“《论语》古二十一篇(班固自注:“出孔子壁中,两《子张》”)。《齐》二十二篇(班固自注:“多《问王》、《知道》”)。《鲁》二十篇。”

这就是说,《论语》在汉代就有三种:一曰《古论》,二曰《齐论》,三曰《鲁论》。《齐论》有《问王》、《知道》两篇,这是《鲁论》所没有的。

因此,《齐论》有二十二篇,《鲁论》只有二十篇。《古论》也没有这两篇,但把《尧曰》篇“子张问于孔子”以下语句独立成章,所以有两篇《子张》,比《鲁论》多了一篇,共二十一篇。

魏何晏《论语集解》序说:“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

现在的流行本《论语》就是张禹的本子,它基本上是依据《鲁论》并参考《齐论》编成的混合本。


闲看秋风999


“论”字有两个读音,lún和lùn。表示伦次、编排的意义时读lún。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记载、保存、提供并初步整理的,由再传弟子添加的,记录孔子与部分弟子言行及个别学习内容的“片段”式散文集。

这部散文集虽然编次并不严谨,但二十篇的内容相对还是有侧重的,并且还是有一定次序的。“论语”的“论”取“lún”音正是表示这是一部按一定次序合编的语言记录的意思。当然《论语》不单单记言,还记了事,只是命名忽略记事而已。

《论语》各篇篇名不是中心内容的概括,仅是取开头的两个字或三个字作为篇名,以便称呼而已。如第一篇开头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故名《学而》篇;第十五篇开头一句话是“卫灵公问陈于孔子”,故名《卫灵公》。

篇下分章,章往往是一个语段。如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的章短,只有一句话,如“君子不器”;有的章比较长,已发展为一篇文章,如《先进》第24章。

朱熹《论语集注》把全书分四百九十九章。

《论语》每章的内容都是独立的,章与章之间不一定有联系。每篇由若干章构成,不一定有明确的中心,仅仅是编在一起而已。个别人认为,《论语》篇章编排是“匠心独运”,我认为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从重复出现的内容看,《论语》编辑得很马虎,是大致归类的产物。把《论语》的整理者看成了神仙一类的人,把不是一朝一夕的语录片断连起来解读过于牵强。

但是,《论语》有的篇大致有所侧重。朱熹《论语集注》就指出:《学而》“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八佾》“皆论礼乐之事”;《公冶长》“皆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盖格物穷理之一端也”;《述而》“多记圣人谦己诲人之辞及其容貌行事之实”;《先进》“多评弟子贤否”;《子张》“皆记弟子之言,而子夏为多,子贡次之”。


陈广逵


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位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我国春秋时期是: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所以,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



图一:孔子

《论语》,由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弟子编纂,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在战国初期成书。

《论语》是儒家经典作品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宋代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在官绅士人、还是在平民百姓中间,《论语》都是无可逾越的圣典。

中国有一句深入人心的话:“半部《论语》治天下。”足见其内容之丰富、哲理之深刻、价值之实用、道德之规范、应用之广泛。《论语》博大精深。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其继承者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的核心精神是仁。



图二:《论语》

“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爱人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含:①倡导:“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②劝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的观念表现为各种道德行为: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等等。 《论语》中、今天仍然经常被人们提及,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言论、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教育、修养。

《论语》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政府转。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教育的语录,至今仍然具有十分巨大的指导价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若不加思考,学得越多,可能受蒙蔽越深。只有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才能明辨真伪,然后去伪存真,为己所用。

最明智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引导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乐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当今中国人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要引导孩子形成自觉而快乐的学习行为和心理,这是最理想的成长。

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启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可能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最早言论。

在自我修养和成长方面,《论语》概括得十分深刻、十分透彻。



图三:《论语》名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论语》中有最严格的自我教养的言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孔子的大弟子,他领会了其老师思想之精髓,一生尽心尽力做事,将每一件事能做得圆满,做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真诚地对待和自己交往的朋友;及时温习、领会老师所授的知识,使其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论语》不仅内容丰富、内涵博大,而且语言精炼、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最后,提醒一点:《论语》的读音,在这里“论”读第二声,[ lún yǔ ]

祝各位天天快乐!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张教员的Vlog


搜了下百度,发现这个问题关心的人有不少。

知乎上面有人问,简书上有人写专论。

我来做个搬运工。

简书上以“论“字的繁体写法来立论,说论字是记录在书简上的一系列言论的集合。

知乎上最靠谱的回答是引用两本古书的论述:论语是孔子门徒记录孔子与弟子应答记录的专著。

我们看论语的内容的确也是如此,最多的话是:子曰…………

然后是孔门七十二贤的语录。

再次是其他人的话语记录,以及一些直接的论述。

再看看每篇的内容,那些言论东扯一句西扯一句,仔细深究,才会发现看似无章可循的语录编排,其实内里有严密的前后逻辑关系。

如此看,论语两字的意思是集合成册的,有逻辑条理的言论。


无功用行


何为《论语》?我们先来说说它的成书经过:

其实对《论语》成书经过有着颇多的争议,在汉唐学者眼里《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的。其中《汉书》“艺文志”中有这样的一句话“《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相遇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我的猜想是,孔子的各个弟子将其孔子的话语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汇总编纂。故谓之《论语》。

当然清代学者崔述对《论语》成书经过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论语》前后十篇在文体和称谓上有差异;前十篇孔子回答哀公、定公的问题时,文中记录的是“孔子对曰”。回答大夫时则用“子曰”。但是在后十篇中回答大夫却用的是“孔子对曰”。所以怀疑前十篇是有子、曾子门人所记载。后十篇却由后人记载。因此在这里因受学问限制,不能做出更好的判断。暂且将其作为疑问。

《论语》的篇章结构

现在的《论语》版本都是二十篇的,每篇的名字是由第一句话截取两三个字作为篇名,如“学而”、“述而”等等。每篇下面都有小节,全书共有511小节(当然版本不同,小节数量也有所不同)。

西汉时期的《论语》共有三个版本,分别为《鲁论语》20篇;《古文论语》21篇;《齐论语》22篇。在西汉以后各类学者开始给《论语》进行注译,作者上千,注译的《论语》多达3000种。

以当代人的眼光看,《论语》也许已经过时。但其内容涉及非常的广泛,以教育为主,涉及历史、社会、哲学、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等。所以如今的《论语》并不过时。

《论语》的主要思想:

《论语》主要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仁”、“礼”两个方面。

在整部《论语》中涉及“仁”有58章,“仁”字出现了105次。因此《论语》是以民本为出发点。同时又提出了“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等。

孔子因为处于礼乐崩坏的时代中,因此把文明社会的制度理想和伦理道德规范寄托于“礼”。

仁是礼的根本,礼是仁的精神具体化,礼是贯彻具体实施和目的。

总结一下吧:

《论语》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光芒四射。在当我们批判《论语》、批判孔子、批判儒家的时候,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在鹦鹉学舌,我希望各位在批判之前一定要去深入的了解批判对象……


书目推天下


查了一下,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曰:“凡言语循其理,得其宜,谓之论。与人相答问,辩难,谓之语。”,《汉书》也提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也就是说,《论语》就是把孔子师生间的言语记录下来编纂成书,其实并没有特别难懂的意思。


行云流水88029


《论语》的意思是“论"述龙的传人传的“龙(五口吾)语”言系统,是中国古代的马克思主义系统的科学方法问答大全,是当今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的可操作的系统的具体的科学方法问答总汇,是现在学习实践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非常需要的可操作方法、及时雨、语,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我破译总结原始科学社会文化的“绝学”《论语》后体会到:她是中国古代的马克思主义,即原始科学社会的理论、经验、方法及其失败的教训,正是祖先为后来(我们今天)的科学社会提供的方法大全文献。她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正确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原始社会建成过,现在正在建设显现中,将来也一定能建成!今天遇到的无序、造假、诈骗和贪污腐化等犯罪的所有问题都能在《论语》中找到可操作的解决方法答案。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破译不了《论语》,作出为其统治的种种曲解的原因: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及实践不同。在今天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社会中能够彻底破译她,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和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及社会实践。

《论语》不是杂乱无章的语录,而是系统的应用数学、科学的文化、龙的传人传的龙,其篇章序数是代数相乘,代表问题,“子曰”等内容是得数,代表答案方法。 详见《论语》的正确解释版本 拙著《破译背后的龙学密码》。

现在我国进入了新时代,学习《论语》正确的方法,对于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和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非常需要,意义重大:

因为,只有在不同时间、地点重复(三次以上)实验出同一结果,才是伟大的有效的科学成果、真理 。古代、近现代、当代的中国和世界社会实践实验证明了我国当代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如上指导思想及方法是科学的真理,我们要尽快学习运用好她,取得更大的工作成绩和生活快乐。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论指的是有根,有据,有道,有理:论语就是有根据有道理的语言。故《论语》可称为“思无邪”。